《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閱讀答案及譯文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閱讀答案及譯文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乾曜第進士。神龍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東,奏課最,頻遷諫議大夫。景雲後,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廢射禮。乾曜以為:“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夫射者,別邪正,觀德行,中祭祀,闢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遞襲。比年以來,射禮不講,所司吝費,而舊典為虧。臣愚謂所計者財,所虧者禮,故孔子不愛羊而存禮也。大射謂春秋不可廢。”

  開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為王求才長史,太常卿姜晈薦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見,神氣爽澈,佔對有序,帝悅之,擢少府少監,兼邠王府長史。累進尚書左丞。四年,拜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會帝東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師。治尚寬簡,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內白鷹因縱失之,詔京兆督捕,獲於野,榛死。吏懼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獲戾,尹專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問,眾伏其知體而善引咎。

  八年,復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位侍中。建言:“大臣子並求京職,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師,請出二息補外,以示自近始。”詔可。乃以子河南參軍弼為絳州司功,太祝絜為鄭尉。詔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讓,既請外其子,又復下遷。《傳》不云乎:‘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晉國之人,於是大和。’道之或行,仁豈遠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於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補。

  帝嘗自較其考,與張說偕賜。時議者言:“國執政所以同休慼,不崇異無以責功。”帝乃詔中書、門下共食實戶三百,堂封②自此始。東封還,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帝幸東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贈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謹重,其始仕已四十餘,歷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為相十年,與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嘗廷議可否事,晚節唯唯聯署,務為寬平惇大,故鮮咎悔。姜晈為嘉貞所排,雖得罪,訖不申救,君子譏焉。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有刪改)

  [注] ①邠王:李守禮,唐高宗李治之孫,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B.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C.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D.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解析:選D 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職或罷免,“陟”指晉升、進用,詞語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

  B.“射禮”,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

  C.“舊典”,“典”有可以作為標準的書籍、標準或法則等意思,“舊典”在文中指舊時的`典籍,即四書五經等。

  D.“留守”,古時皇帝出巡或親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擔當這種職責的就稱為“留守”。

  解析:選C “舊典”指舊時的制度、法則。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源乾曜品性謹慎持重。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麼職位上,都以清廉慎重盡職敏捷聞名,皇帝親自考核官員政績,他也是表現最為突出的,並因此受到獎勵。

  B.源乾曜忠心為國,積極進言。當時射禮廢弛,他建議恢復射禮;大臣們的兒子都在京城任職,賢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動要求從自己做起,外放兒子。

  C.源乾曜敢於擔當。仗內白鷹丟失,屬吏害怕獲罪,他獨自承擔責任;晚年也經常當廷裁決大事,果敢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過失和讓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執政重寬鬆簡約。他做京兆尹時,自始至終堅持寬鬆簡約的為政方針,百姓安定,社會和諧。

  解析:選C “晚年也經常當廷裁決大事,果敢地簽上自己的名字”錯,原文說的是“晚節唯唯聯署”,意思是晚年時不敢承擔責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獲戾,尹專之。(5分)

  譯文: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讓,既請外其子,又復下遷。(5分)

  譯文:

  答案:

  (1)皇上仁慈聖明,不會因為失去畜養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獲罪,我一個人承擔。(得分點:“畜”“苟”“戾”“專”各1分,

  句意1分)

  (2)源乾曜身為百官榜樣又謙遜禮讓,不但已經請求任命他的兒子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級。(得分點:“庶寮”“讓”“外”“下遷”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源乾曜考中進士科。神龍年間,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巡視江東考察官員,奏報考核成績最好,很快升任諫議大夫。景雲年以後,公卿百官在上巳日、重陽日廢除射禮。源乾曜認為:“聖王教化天下,必須制定禮儀來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遵守禮儀,禮儀必定破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定崩潰。古代選擇士人,先看射禮,不是為了一時取樂。射是為了區別邪正,觀察德行,應和祭祀,退卻敵寇,古代的先哲聖王無不相繼承襲。近年以來,射禮廢除,有關部門吝惜費用,而使得舊典虧缺。我認為有關部門所計較的是財,所虧欠的是禮,因此孔子不愛羊而儲存禮。大射之禮是四季不可廢弛的。”

  開元初年,邠王府屬吏犯法,唐玄宗詔令左右為邠王尋找能勝任長史的人,太常卿姜晈推薦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見,源乾曜神氣清爽,對答有條有理,皇帝很高興,提升他為少府少監,兼任邠王府的長史。幾次晉升任尚書左丞。開元四年,授任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適逢皇帝東巡,任命源乾曜為京兆尹留守京城。政事崇尚寬鬆簡約,百姓安定。在位三年,政令始終如一。仗內的白鷹因放出去而丟失,皇帝下令京兆督促捕捉,在郊野找到,掛在荊棘上死掉了。屬吏害怕獲罪,源乾曜說:“皇上仁慈聖明,不會因為失去畜養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獲罪,我一個人承擔。”於是入朝自我劾奏違背聖旨之罪。皇帝一概不責問,大家都佩服他知大體又善於承擔過失。

  開元八年,源乾曜又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晉升為侍中。他建議說:“大臣的兒子都要求在京城任職,賢德之士大多出任外官,這不是公平施予之道。臣的三個兒子都在京城任職,請求外派兩個兒子補任外官,來表示從近臣開始實行。”皇帝下詔同意。便以他的兒子河南參軍源弼做絳州司功,太祝源絜做鄭尉。皇帝下詔說:“源乾曜身為百官榜樣又謙遜禮讓,不但已經請求任命他的兒子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級。《左傳》不是說嗎:‘範宣子謙讓,他的部下都謙讓。’‘晉國的人民,於是非常和睦。’大道如果實行,仁義怎能遠呢?命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同在京城任職的,要分任外官。”由此公卿子弟都離開京城補任官職。

  皇帝曾親自考核官員政績,源乾曜與張說一同受到賞賜。當時議論者說:“宰相同國家休慼與共,不敬重恩寵就無法督促建立功業。”皇帝於是下詔中書、門下都享用實封三百戶,堂封從這時開始。東封泰山回朝,源乾曜任尚書左丞相,兼任侍中。皇帝前往東都,源乾曜因為年老有病不能陪同扈從。去世,追贈幽州大都督。

  源乾曜品性謹慎持重,他從開始入仕已經四十多年,歷任官職都以清廉慎重盡職敏捷聞名。任宰相十年,與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一同執政,在宰相班子中不曾當廷議論事情的可否,晚年唯唯諾諾只是順從署名,致力於寬大公平敦厚,因此很少有罪責悔恨。姜晈被張嘉貞排擠,雖然獲罪,源乾曜始終沒有申述相救,君子譴責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