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五首·其一》原文,註釋,作者介紹

《讀史五首·其一》原文,註釋,作者介紹


  讀史五首·其一

  作者:唐·白居易

  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決,繞澤行悲吟。

  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

  是時刑方措,此去難為心。

  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

  良時真可惜,亂世何足欽。

  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

  《讀史五首·其一》註釋

  ①楚懷:戰國楚懷王。放:流放。靈均:屈原字。

  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③漢文:漢文帝。賈生:賈誼。

  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⑤刑方措:置刑法而不用。《漢書·文帝紀贊》:“斷獄數百,幾致刑措。”

  ⑥良時:政治清明時代。指漢文帝之時。文帝與其後的景帝,史稱文景之治。

  ⑦亂世:此指楚懷王之世。懷王稍後客死於秦。

  ⑧汨羅:江名,在今湖南汨羅,相傳屈原自沉於此。

  ⑨長沙:指賈誼。

  《讀史五首·其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後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是唐代的傑出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並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後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一起,倡導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時就流佈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