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古籍版本術語
常用古籍版本術語
版框:指書版四周。
欄線:書版四周之界線,單欄為一粗線,雙欄為一粗一細兩線,又有形似竹節的竹節欄,以花紋組成的花欄,以"卍"(俗稱萬字不到頭)組成的卍字欄,以古器物圖紋所組成的博古欄等。行格欄線用黑色或硃色,稱烏絲欄、朱絲欄。
行款:指書中正文的行數、字數。
版心:又稱"書口",一葉書的正中(中縫)。書口印有黑線的稱"黑口",黑線粗的稱"大黑口",細的為"細黑口",不印黑線的稱"白口"。書口多刻有書名、卷次、頁數、刻工姓名等。
魚尾:版心中縫處如[]形記號,形似魚尾,故名。為摺疊書頁的標號,黑的稱黑魚尾,白的稱白魚尾,雙股線的稱線魚尾,作花瓣狀的稱花魚尾,只刻一個的稱單魚尾,刻兩個稱雙魚尾。
耳子:刻在左欄或右欄外上角的小長方格子,內多刻本書小題。
線裝:前後各加書皮,再打孔穿線成冊的一種最普通的古籍裝訂形式,自明朝中葉直至現在一直使用。
經摺裝:摺疊成冊,可連續不間斷翻閱的一種裝幀形式。主要為佛徒誦經方便,故名。
蝴蝶裝:將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裡對摺起來,將各頁中縫對齊,再粘附於另一包背紙上,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翻閱時似蝴蝶兩翼飛舞,故名。
包背裝:字面向外,背面相對的裝訂形式。對摺之後,書口向外,後背用書皮包裹,不另穿孔訂裝。
襯紙:古書修理時,為使書頁骨力延長,而原書每頁內所襯的新紙。
天頭:指書頁上端,上欄以外的空白處。
地腳:指書頁下端,下欄以外的空白處。
書品:書籍本子之大小(開本);或指書的品相,新舊程度。
善本:指在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價值的`文獻,如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或反映某一領域某一事件資料方面較有系統的稿本,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學者親筆批校、題跋、評論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術發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等。
墨丁:亦稱“墨等”。用一與文字大小相同之四方黑塊以示闕文,或因校勘處文字校長,以示需另外刊補。自南宋時始用此法,如陳道人書籍鋪本所刻《三唐人集》,其中頗多“墨等”。另外,尚有在“墨等”之上加刻陰文,稱之為“墨蓋子”。
毛邊書:就是不切邊的書。過去書版刻好後,書店印幾部不切邊的毛邊書用來校對。一些著名的好書,愛好該書的人往往透過關係將毛邊書借出來,或者乾脆索要一部。收藏家覺得這種書別有一種“原始”的風味,故此也開始收藏這種“毛邊本”,後來書鋪就專門發行少量這種“毛邊書”供收藏者收藏。不僅我國的古籍,就是後來的西式書籍也有這種“毛邊書”,連西方也有發行和收藏這種“毛邊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