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全文及譯文
太極圖說 全文及譯文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為大家分享了太極圖說 原文及譯文,一起來看看吧!
《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又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原文解釋
上篇
第一節:自無極而太極。
周子原書有‘自’,朱熹刪訂之。是知無極無自故。
極,言對待之極至也。與‘儀’類同,然儀以用身外易知,極乃天地造化之極,有自於其中,難以言也,故異之。
無極,極化謂太極,去極化達無極。兩極並舉,對立之成也。兩極調和謂中,然中庸,非此無極也,中庸之盡也必以此,故以異乎彼者言之於道源也。道者萬物玄同圓覺之修,盡歸者此無極也。所謂無極,即非無極,是謂無極,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謂凡夫。
梁武帝問李興業“太極”有無,李以“易有太極”對曰:“是有”。邵雍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焉。”“一氣分而陰陽判。”(《觀物外篇》),劉牧曰:“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易數鉤隱圖》)
無極而太極,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門,謹此。
第二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動而生陽,是本自非動也。本自非動不謂靜,有以別於後之謂靜也。
一動一靜,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觀之謂一陰一陽。若非一之,則其一體而運,非相,非非相。為以一之,故得互為其根,成就兩儀。兩儀立,陽變陰合,化中偏正,永珍成焉。
第三節: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陽變陰合,化中偏正有差,永珍成焉。如於道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乃陰陽歸極中也,偏正出永珍。
五氣(氣):水、火、木、金、土。
四時(質):木、火、土、金、水。
氣質並行,是生萬化也。
五行一陰陽也,……:此明於生化之道,破五形相歸陰陽,陰陽非相即歸太極,極亦非,是則無極。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謂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無極之真者,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二五者,五氣、四時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極,感化之體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書之言‘幾’者,當謂於此。
凝,凝滯,是成相體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傳有以述焉,是明於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於此圖上下通達之行也。故‘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明其行行之謂也。
第五節: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二氣者:乾坤,天地之氣也;男女,陰陽之氣也。
化生萬物之理,乃二氣變合之道也。
生生之謂,乃各為陰陽、天地之效而變化也,是得無窮。所謂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謂天地、男女。
第六虛節:
上述五節,可列五行歟?下亦一五節,其亦可列一五行歟?存之。
下篇
第一節: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處究小宇也,形異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萬執。靈秀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歸。
一形一神,神變形合。善惡秉陰陽,萬事類萬物。
感動者,‘非幡非風,仁者心動’也。
此可謂‘生生’。
第二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極類太極。人極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於無極。仁義乃成生生之易, 法於陰陽。非動,非非動之體,有似於靜,故主靜焉。
天地、日月、四時、鬼神,聖人合之,成三之蘊也。調和之,盡象窮理。
此可謂之‘離明’。
第三節: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吉凶生大業。
定吉凶者,明悖逆順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謂‘順逆’。
第四節: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於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與歸歟?!
原始,還原本始。反終,返終也。終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說,歷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此謂‘修道’。
第五節: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達也。易者死生反類之變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於至善。
此謂‘無形’。
第六虛節:
全書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圖與書:形而上者謂道,形而下者謂器。
餘續博注
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莊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周易繫辭》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說》)。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
明曹端,讀《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