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家訓全文譯文

諸葛亮家訓全文譯文

  夫君子之行出自《誡子書》諸葛亮(選自《諸葛亮集》),“夫”是句首發語詞,用於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意,“君子”指有道德修養的人,“行”指操守,品德。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諸葛亮家訓全文譯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諸葛亮家訓全文譯文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③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④,險躁則不能治性⑤。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窮廬⑧,將復何及!

  【註釋】

  ①行:行為作風。

  ②淡泊:恬靜寡慾,不圖功名富貴;生活簡樸,不追求享受。

  ③寧靜:心情安靜,專心致志。

  ④淫慢:放縱輕浮。勵精:振奮精神,精益求精。

  ⑤險躁:浮躁,不冷靜;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乾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學無所成。

  ⑦接世:接觸社會。

  ⑧窮廬:簡陋的房屋。

  釋義: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以靜心來修煉性情,以恭儉來涵養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學習需要心靜,成材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不可能學有所成。年齡會同時光一起逝去,意志會隨歲月一天天消磨,最後精力衰竭而學識無成,大多不被社會所用,到那時悲哀地守著沒有前途的家,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解讀:

  這篇文章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闡述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諸葛亮寫此書,以古代賢者所應具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素質要求諄諄告誡他的兒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結合切身經驗,要求子孫從修身養德做起,勵志勤學,為將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做好準備。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寧靜”是陶冶高尚情操、樹立遠大志向的前提。他還闡明瞭學習與成才的關係,肯定了才能和學業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諸葛亮還突出強調了“淫慢”與“險躁”是養性勵志的大敵,從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寧靜”的重要性。最後,諸葛亮特別告誡子孫不要蹉跎歲月,虛度年華,要努力“接世”,經世致用,否則會老大徒傷悲,後悔莫及。諸葛亮在這封家信中的話,都是從人生經歷中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積極而現實的教育意義,被許多人視為座右銘。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諸葛裔孫們寧靜務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明清兩代,諸葛村出進士5人,舉人11人,官吏50多人,其中,僅正七品以上的官員就有知縣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員10人,《蘭溪縣誌》上列傳的有16人,列入人物傳略的23人。他們繼承先祖遺風,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於職守,廉於自律,不受不汙,甘守清貧,留下難得的官聲和政績,贏得了後人的景仰和讚頌。從歷史資料中得到考證,諸葛後裔中沒有出現過一名貪官;近30多年來,村中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

  諸葛亮晚年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記於心。它是當地諸葛小學的必修課,村民們家貼的對聯,往往都是其中的名言警句。《誡子書》不光是諸葛氏家訓,也是中國傳統家規中的瑰寶,給後人以深刻的教育啟迪。

  鑑賞提示: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文章思想: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險躁。

  關於“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為,而是要透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