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第三段鑑賞
遊褒禪山記第三段鑑賞
褒禪山後洞一遊,王安石感慨良多。明明遊洞諸人都懷抱探險求勝之心,卻因為某個人一句懈怠喪氣的話就都一擁而出,錯誤地退了出來。為什麼會如此呢?
王安石想到了古人。古人觀天地萬物往往有所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言外之意是說,古人為求一得,總是竭盡全力,深入考察的。“我”雖然探險失敗,但也應為求得而認真總結。作者是從探險本身談開去的。一般人探險淺嘗輒止,畏難而退。王安石認為要探險遊歷,就要去奇遠險惡之地,那裡才有罕見景色,從這裡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昂揚振奮的人生態度。但是這需要一些條件。
最重要的條件是有“志”。“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無志者,怎麼會有探險百倍的勇氣和堅毅不拔的'意志?“志”的重要當屬第一。從這裡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志存高遠,識見非凡的人,他的志是鴻鵠之志,燕雀之志對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有志,還須有“力”。“力”是意志、勇氣和才具的總稱,這是個人成就事業的根本。“志”與“力”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體現,但光有個人自身努力還不行,外物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既強調“志”,又重視“力”和“物”,表現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世事難料,即使一切俱備,也有欠缺東風的時候,“志”“力”“物”齊備,也可能失敗。王安石對此的態度積極、豁達,他說“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不可容忍的是有志不去奮鬥,可以接受的是盡志而失敗,王安石是北宋時代少見的奮發向上,意氣飛揚的人物,他後來變法阻力重重,屢遭打擊,卻矢志不渝,永不言悔,其人生態度與這篇文章的表述完全一致。
在論述立志,蓄力,借物時,王安石看似不經意卻又兩次提及要“不隨以止”、“不隨以怠”,這一點是他對自己參與遊洞又“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的總結。要做異事,得有異行,而眾人隨俗,常常抱志不終,王安石如此說,就是暗示,如果要求“非常之觀”,就得有點獨立而行的精神。王安石變法就是這種敢破流俗,特立獨行精神的表現。在當時的時代,王安石是個頗遭非議的人,即使蘇軾這樣頗有識見的人也喜歡對他進行嘲弄。但是王安石並不因此而刻意改變自己,他執意改革,盡志無悔。
縝密嚴謹的思想,奮發向上的態度和不順從流俗的作風,透過這些品質,我們可以看到四年後開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未來改革家的清晰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