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樹為風雨所拔嘆簡繁體詩文鑑賞及作者介紹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簡繁體詩文鑑賞及作者介紹

  原文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作者:唐·杜甫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卜居總為此⑴,五月彷彿聞寒蟬⑵。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⑶。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⑷!

  滄波老樹性所愛⑸,浦上童童一青蓋⑹。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⑺。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⑻。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⑼!

  註釋

  ⑴誅茅:剪除茅草。總為此:全都為了這棵楠樹。

  ⑵楠樹高大,故發出的聲音,有似寒蟬。寒蟬:蟬的一種,深秋時鳴於日暮,聲音幽抑。

  ⑶此句極寫風力之大。流雲氣:因兼有雷雨。

  ⑷此二句摹寫楠樹和風雨鬥爭的狀態,字字驚心動魄,讀者彷彿看到杜甫本人和醜惡的現實作鬥爭的形象。浦起龍注:“猶力爭,壯其節也。豈天意 :非其罪也。”

  ⑸樹倚清江,故曰滄波老樹。

  ⑹浦:水邊。童童:一作亭亭。青:一作車。按《蒿楠》詩:“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則當作青。

  ⑺樹大蔭濃,可避雪霜,故野老頻留樹下;樹高迎風,如吹笙竽,故行人低迴傾聽,不忍即過。見得楠樹,人所共愛。

  ⑻虎倒龍顛:寫老楠僵仆之狀。杜甫多用龍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雙松圖歌》,“白摧朽骨龍虎死。”《病柏》:“偃蹙龍虎姿。”委:棄也。“淚痕血點”句作寫樹看更好,樹經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淚痕血點滿垂胸臆,是一種擬人的寫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⑼無顏色:即大為減色。浦起龍注:“虎倒龍顛,英雄末路,淚痕血點,人樹兼悲。無顏色,收應老辣。嘆楠那;自嘆耶?”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在成都時所作。“嘆”本是曲調的一種,如“歌”、“行”、“吟”之類,這裡兼具表情作用。楠樹長在草堂前。杜甫本深愛此楠樹,常在這樹下吟詩,又目擊楠樹與風搏鬥,卒為風所拔,和他自己的性格、命運也都有著相同之點,故寫來極有生氣。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轉意。起四句追敘未拔之前;“東南飄風”四句正寫為風雨所拔;“滄波老樹”四句寫拔後回思之情,兩句切自己寫,兩句寫一般人;末四句深致哀悼。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繁體對照

  楠樹為風雨所拔歎

  杜甫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蔔居總為此,五月彷彿聞寒蟬。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壹青蓋。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顔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