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止盜》原文及譯文
《唐太宗論止盜》原文及譯文
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
譯文:
(唐太宗)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對那官員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於實際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應該不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慾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了。”
註釋:
上:皇上,這裡指唐太宗
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無償勞動
昇平:太平
不暇:顧不上
論:討論
或:有人
重法:嚴厲的刑法
禁:制止
哂(shěn):微笑,此處含有微諷之意。
耳:通“而”,而已
貪求:貪得無厭
去:去掉,避免
奢:奢侈
選用:選拔和任用
廉吏:廉潔的官吏
安:何必
是:這
外戶:這句是使動用法句式:使門向外開。也就是不閉門的意思。
商旅:商人和旅客
野宿:在郊外露宿。
自是:從此,從此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