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原文及翻譯賞析

《運河》原文及翻譯賞析

  運 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輓①,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里,而總名曰漕河。

  永樂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陳瑄督轉運,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輓百七十里抵衛輝,浮於衛,所謂陸海兼運者也。海運多險,陸輓亦艱。九年二月,乃用濟寧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浚會通河③。會通河者,元轉漕故道也,元末已廢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復之。由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併發,西流至兗州城東,合於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宮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嶺南,又出萊蕪原山陰及寨子村。俱至靜豐鎮合流,繞徂徠山陽,而小汶河來會。經寧陽北堈城,西南流百餘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經濟寧東,與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濟寧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里,無他水,獨賴汶。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築壩東平之戴村,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南北置閘三十八。又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其秋,禮還,又請疏東平東境沙河淤沙三里,築堰障之,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又於汶上、東平、濟寧、沛縣並湖地設水櫃、陡門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櫃,東者曰陡門,櫃以蓄泉,門以洩漲。純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至永樂十四年,運道以定。

  (選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刪節)

  【】①輓:wǎn,運輸。②同知:明清時指知府的副職。③會通河:明朝將聊城臨清縣會通鎮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鎮)以北的一段運河稱會通河。④陡門:用以蓄洩河水不同性狀的閘門。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逮會通河開 逮:等到

  B.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 極:到達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 徙:改道,轉向

  D.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 濟:渡過

  9.D(濟:濟助)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乃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B.西流至兗州城東,合於沂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C.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D. 櫃以蓄泉,門以洩漲 作《師說》以貽之

  10.D(D均為連詞,來、用來,表目的。 A副詞,這才,表時間上的承接/副詞,竟然。B介詞,跟,同,與/介詞,向。C連詞,表目的/連詞,表修飾)

  11.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屬於宋禮等人“浚會通河”措施的一組是

  ①由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經寧陽北堈城,西南流百餘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閘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裡,無他水,獨賴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櫃,東者曰陡門

  ⑥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

  A.①②④ 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⑥

  11.B(②介紹汶河流向,④分析會通河北段無水可補的情況,⑤介紹水櫃、陡門分佈情況)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成祖開始建都城北京,從東南轉運糧餉,水陸並用,依照元人的舊例,水路採用海運。會通河開通後,就全靠河運了。

  B.永樂九年二月,朝廷採納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計策,命令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三人疏通元末廢棄不用的會通河。

  C. 洸河是汶河的一條支流,在寧陽堈城西南方向,匯合寧陽的多個泉流後,流出三十里,經過濟寧東面,又與泗河匯合。

  D.南旺是當時會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點,稱為水脊。宋禮採用白英的計策,在東平戴村築壩攔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12.C(原文意思應是:先流出三十里後,再匯合寧陽的泉水,流向濟寧東邊)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復之。(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嶺南,又出萊蕪原山陰及寨子村。(3分)

  (3)純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3分)

  13.(1)黃河在原武決堤,漫過安山湖而向東(流瀉),會通河完全淤塞,到這時才疏通它。(4分。注意 “決”“東”“淤”“復”等詞語的翻譯,以及省略的'“於”“流瀉”)

  (2)大汶河發源於泰安仙台嶺南邊,又有一脈發源於萊蕪原山的北面及寨子村。(3分。注意“出”“陰”等詞語的翻譯,以及省略介詞“於”)

  (3)金純又疏通賈魯河舊河道,引進黃河水,到塌場口匯入汶水,經過徐、呂后流入淮河。(3分。注意“復”“浚”“會”等詞語的翻譯)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明成祖時開始建都城北京,從東南轉運糧餉,水路陸路同時運輸,依照元人的舊例,同時採用海運。等到會通河開通,海運陸運才一起停止。南邊到達長江口,北邊到達大通橋,漕運河道三千餘里,總名叫做漕河。

  永樂四年,成祖命令平江伯陳瑄監督轉運,一方面仍然從海上轉運,而另一方面則舟運從淮河然後進入黃河,到達陽武,陸路運輸一百七十里直達衛輝,又在衛輝舟運,這就是所說的陸上海上同時運輸。海上運輸有很多危險,陸上運輸也很艱難。永樂九年二月,朝廷於是這才採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計策,命令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疏通會通河。會通河,是元朝轉漕運糧的故道。元朝末年,已經廢棄不用。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漫過安山湖而向東流瀉,會通河完全淤塞,到這時才疏通它。從濟寧到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導汶河、泗河之水流入其中。泗河發源於泗水縣陪尾山,四條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兗州城東,匯合了沂河。汶河有二條,小汶河發源於新泰宮山下。大汶河發源於泰安仙台嶺南,又有一脈發源於萊蕪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靜豐鎮合流一處,環繞到徂徠山南,而小汶河流來匯合。經過寧陽北堈城,往西南流一百餘里,到達汶上。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堈城西南,流三十里,匯合寧陽諸泉水後,經過濟寧東,與泗河匯合。元朝初年,畢輔國開始在堈城左邊汶水北建造鬥狀閘門,引導汶水流入洸河。至元年間,又分流往北流入濟水,從壽張到臨清,經過漳、御流入大海。

  南旺,被稱做南北水流分流的水脊。從左向南,距離濟寧九十里,匯合了沂河、泗河以增加水流;從右向北,距離臨清三百餘里,沒有其他水流,只依賴汶水。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計策,在東平的戴村築壩,阻止汶水使它不流入洸河,而全部流到南旺。並在南旺南北建置閘門三十八座。又開掘新河,從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壽張的沙灣,以連線舊河。這年秋天,宋禮回京,又請求疏通東平東邊沙河的三里淤沙,築攔河堰保護它,匯合馬常泊的水流進會通河以濟助漕運。又在汶上、東平、濟寧、沛縣有湖泊的地方設立水櫃、陡門。在漕河西邊的叫做水櫃,東邊的叫做陡門,水櫃用來蓄積泉水,陡門在漲水時用來洩洪。金純又疏通賈魯河舊河道,引進黃河水,到塌場口匯入汶水,經過徐、呂后流入淮河。到永樂十四年,漕運河道得以確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