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香積寺原文及翻譯註釋

過香積寺原文及翻譯註釋

  【作品簡介】

  《過香積寺》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過香積寺》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詩歌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精妙絕倫,歷代被譽為煉字典範。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過香積寺

  作者: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註解】

  ①香積寺:今名風穴寺,又名千峰寺,位於汝州市 區東北9公里的中嶽嵩山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②入雲峰:登上入雲的高峰。

  ③鍾:寺廟的鐘鳴聲。

  ④咽:嗚咽。

  ⑤危:高的,陡的。“危石”意為高聳的崖石。

  ⑥冷青松:為青松所冷。

  ⑦薄暮:黃昏。

  ⑧曲:水邊。

  ⑨安禪:指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

  ⑩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韻譯】

  早聞香積寺盛名,卻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數里,登上了高入雲天的山峰。

  這兒古木參天,根本沒有行人路徑;深山中,何處傳來隱隱約約的寺鐘。

  俯聽危石的流泉,輕輕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蔭寒氣猶濃。

  日已將暮,我佇立在空寂的清潭邊,有如禪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翻譯】

  不知香積寺在此山中,行來數里身入雲峰。無人的石徑旁叢生古樹,深山裡是何處響起鐘聲。流泉聲咽,穿過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著濃蔭的青松。暮色降臨空潭側畔,入定的禪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評析】

  香積寺:唐佛寺名,在今陝西長安縣南神禾原上。

  香積:佛教傳說眾香國的佛名。

  王維的詩,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特別是在他晚年,沉緬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境景色:古木、雲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淒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麼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

  詩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歷代的一些詩評家,從唐代的司空圖到清代的王士禛,稱王維為“詩佛”,竭力推崇王維的這一類詩,認為“字字入禪”,最有神韻。清人吳汝倫就稱讚這首詩“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詩舉要》引)。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構思精妙,寫景技巧高超。從構思說,前四句寫赴寺道中山景。首聯寫他在雲霧瀰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數里,還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裡。落筆就以“不知”二字,表現出一種迷惘的心境。次聯寫只見古木夾道,寂無人跡,忽聞鐘聲自林靄傳來,卻仍不知寺在何處。這兩筆生動地表現出山的深幽。“何處”既與“無人”對偶,又遙應開篇的“不知”,將一種幽遠深奧、縹渺莫測、令人迷惘訝異的意境氛圍渲染得越來越濃。因此清人趙殿成說:“此篇起句超忽,謂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雲峰,於古木森叢人跡罕到之區,忽聞鐘聲,而始知之。四句一氣盤旋,滅盡針線之跡;非自盛唐,未易多靚。”(《王右丞集箋註》五六句,再進一步借泉聲的幽咽和日色的淒冷,渲染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結尾兩句才寫到寺,但仍然不寫寺中景物,而寫寺外清漂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禪入定。安禪:佛家語,指佛徒安靜地打坐,身心安然入於靜思凝慮萬念俱寂之境,製毒龍,佛家故事,說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條毒龍害人,被佛教高僧以無邊佛法制服,這裡比喻佛法可以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和妄想。由此可見,全詩寫寺,不從正面直接描繪,而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遠處到近處地從各個側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雲說:“ 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處;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詩境淺說》)正是藉助於這種巧妙的構思,詩人由淺及深地創造了超脫塵俗和忘我入禪兩個境界,使外在景物與內蘊的禪境相互映照。

  這首詩最精彩的一聯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寫所聞,下句寫所見。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彷彿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淒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趙殿成評論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

  昔人所謂詩眼是也。”(《詩境淺說》)

  “日色冷青松”一句,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比較早地並且成功地將通感運用於詩歌創作的。

  【鑑賞】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里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著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迴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於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迭嶂的群山。這是多麼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裡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彷彿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豈不謬哉?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

  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絡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剋制世人心中的慾念啊。“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裡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慾望。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採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著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吧。(唐永德,原載:《唐詩鑑賞大辭典》)

  【讀後感】

  修身養性的生活是我現在的理想追求,我對長安城的香積寺已經慕名已久,那是心靈深處的一座家園,那是超脫塵世的一片樂土。我決定去尋找我的家園,我的樂土,不知該何去何從,一邊尋找一邊前進,行不數里,便來到雲霧繚繞的山峰之下。那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樂園嗎?我被眼前這方景象驚呆了,古木參天的叢林中,茂密的叢林蓋過了外面的世界,偶爾從樹葉的縫隙中透露點點太陽的影子,這茫茫的綠色之中,杳無人跡,在這空靈之中耳邊卻傳來隱隱淡淡的鐘聲,讓我興奮,令我驚奇的是這鐘聲非但沒有沖淡環境的幽靜,反而增添了幾份“鳥鳴山更幽”的僻靜。

  我完全淘醉於這天籟之音中,可是隨即卻又被迷茫籠罩了,這鐘幽幽揚揚的鐘聲又是從哪兒傳來的呢?何處會傳出這來自天籟的聲音呢?我是多麼急切的想要去捕捉著讓我痴狂沉醉的聲音啊!幽遠深奧、縹渺莫測、令人迷惘訝異的林靄如在眼前。溪水之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彷彿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

  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灑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彷彿也變冷了。泉聲的幽咽和日色的淒冷,使我感覺置身於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此情此景只能讓我用“冷”來形容往日激情如火的太陽,幽幽的落日餘暉點點滴滴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我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

  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聆聽著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的悠揚的誦經聲,我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我這才遁悟,原來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剋制世人心中的慾念啊。塵世見的煩惱在這隱隱約約的經聲中化為烏有,顯得那麼渺小,那麼不堪一擊。原來那天籟之音竟來自這深山寺廟,這就是我心中的最終故土啊!沒有煩擾的寂靜禪境,深幽超塵。洗淨鉛華,看透紅塵。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閱讀理解】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mo jie) ,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 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王維長年在京師做官,又多與親王貴主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他擅長五言詩,又因他精通音樂,故其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傳播既廣,聲名亦高。王維寫的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他寫的風景詩多是情景並勝。殷璠評價他的詩說:“維詩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維在寫詩的技巧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但由於他有消極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詩篇中,含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因此,在文學史上稱他與孟浩然同為“隱逸詩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對王維的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在《批答王縉進集表手敕》中說:“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經歷先朝,名高希代,時論歸美,誦於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園弟子仍相沿唱王維絕句,足見其影響之深。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後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於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洛陽女兒行》、《西施詠》則以比興手法,寄託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