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譯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譯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所表達的含義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譯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希望。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註釋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
3.棲: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裡指懷念人的思緒。
譯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裡,鴉雀先後進入了夢鄉。由於夜深,秋露打溼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在仰望皎潔明亮的月亮,卻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誰家?
鑑賞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確實高妙。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捲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朗讀詩歌並能背誦默寫。
2.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內容。
3.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意境,理解內涵。
教學難點:
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策略:
1、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明。同時,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也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所以在教學時,以“讀”為主,積極引導學生探尋詩詞的意蘊。
2、啟發聯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鑑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鑑賞詩詞的關鍵是聯想,學生要靠自己的聯想補充和領悟,以構想詩詞的畫面。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師:提起月亮,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吟誦出幾首和月亮有關的詩吧,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位作者將自己的愁思寄託於這美麗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你們瞧,張九齡和杜甫藉助月亮都在表達著自己思鄉、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還有一貶再貶的蘇東坡,哪個不是愁情滿懷、壯志難酬?生活給了他們如椽的巨筆,他們卻只能書寫寂寞!所以,詩人們寫的不是月亮,而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寂寞情懷!今天我們要結識的是另一位詩人——王建,來一起走進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講授古詩
1、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作者,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詩人資料,瞭解作者。
3、解詩題:這首詩的題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當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可見這首詩是詩人寫給朋友杜郎中的。
4、瞭解詩歌寫作背景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詩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團圓之月,自己卻獨自一人,背井離鄉,不能與家人團聚,不禁傷感,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十五夜望月》。(指導朗讀)
5、抓字眼,明詩意
(1)劃分詩歌的節奏
(2)分兩句抓住重點講解:
A:“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樹上棲息著烏鴉。秋天的露水無聲地打溼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盡: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裡指望月懷人的思緒。
句意: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這秋天的情思會落到誰的一邊?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2)“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這是暗寫詩人望月,卻是全篇點題之筆。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3)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仰頭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7、再讀古詩,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誰家”委婉表達了遊子的思親之情,在你讀過的古詩詞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詩句,和同學們交流。
三、課後作業
請將《十五夜望月》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