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兵勢第五原文譯文

孫子兵法之兵勢第五原文譯文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文章吧。

  原文: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兵勢第五

  治理大軍團就象治理小部隊一樣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結構、編制;指揮大軍團作戰就象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確、高效的訊號指揮系統;整個部隊與敵對抗而不會失敗,是依靠正確運用奇正的變化:攻擊敵軍,如同用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關鍵在於以實擊虛。

  大凡作戰,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善於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就象天地執行一樣無窮無盡,象江海一樣永不枯竭。象日月執行一樣,終而復始;與四季更迭一樣,去而復來。宮、商、角、徵、羽不過五音,然而五音的組合變化,永遠也聽不完;紅、黃、藍、白、黑不過五色,但五種色調的組合變化,永遠看不完;酸、甜、苦、辣、鹹不過五味,而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永遠也嘗不完。戰爭中軍事實力的運用不過奇、正兩種,而奇、 正的組合變化,永遠無窮無盡。奇正相生、相互轉化,就好比圓環旋繞,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勢能;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致對手於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於爆發衝擊力的時空位置,節奏迅猛。所以善於作戰的指揮者,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進攻的節奏是短促有力的。勢險就如同滿弓待發的弩那樣蓄勢,節短正如搏動弩機那樣突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雙方混戰,戰場上事態萬端,但自己的指揮、組織、陣腳不能亂;混混沌噸,迷迷濛濛,兩軍攪作一團,但勝利在我把握之中。雙方交戰,一方之亂,是因為對方治軍更嚴整: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軍隊治理有序或者混亂,在於其組織編制;士兵勇敢或者膽怯,在於部隊所營造的態勢和聲勢;軍力強大或者弱小,在於部隊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

  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所以,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象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 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象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作品賞析

  作者在《兵勢第五》篇論述了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呂氏春秋·慎勢》說:“孫臏貴勢”,兵法上“勢”的思想建立者就是孫武。

  勢是什麼呢?孫子說,這種勢就像可以衝動石頭的激流,就像一觸即發的拉滿的弓弩,就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向無敵。

  怎樣造成這種勢呢?首先,要給自己創造條件,使本身具有戰勝敵人的強大力量。其次,要“擇人而任勢”。選擇熟知軍事、知人善任的將帥,指揮士兵作戰靈活自如,並且善於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陷入圈套,然後用伏兵狠狠地打擊敵人。

  其實,先秦諸子都很重視“勢”的問題,比如:《管子·七法》:“曰形勢器械未具,猶之不治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下》:“正士處勢臨眾不阿私,行於國足養而不忘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莊子·秋水》:“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列子·仲尼》:“矢注眸子而眶不睫,盡矢之勢也。”《荀子·議兵》:“兵之所貴者,勢利也。”《韓非子·存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後秦。”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意思是說,商朝時,人們就意識到,這個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的變化都不一樣。而莊子則提出了“與時俱化”的思想,就是提倡要緊跟時勢一起變化。而現代許多人卻忘了“勢”,只憑自己的意圖、想法做事,而且還不停埋怨老天爺、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所以,學孫子兵法,最關鍵的是要學會認識“時勢”,與時勢一起變化,才能去學謀略。否則,所有的謀略都是垃圾。

  出處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4]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