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馬援傳》原文及譯文
《後漢書·馬援傳》原文及譯文
這篇傳記,寫了馬援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行,他的政治活動,他的文事武功。寫出了這個人的為人風格和一些精彩的言論。以上寫得都很具體、生動,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後漢書·馬援傳》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後漢書·馬援傳》原文及譯文1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九年,拜援為太中大夫。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閒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輔長者,下至閭里少年,皆可觀聽。自皇太子、諸王侍聞者,莫不屬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嘗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萬餘人徵五溪。援夜與送者訣,謂友人謁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明年春,軍至臨鄉,遇賊攻縣,援迎擊,破之,斬獲二千餘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進營壺頭。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與兄好畤侯弇②書曰:“前舒上書當先擊充③,糧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致,若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婁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書,奏之。帝乃使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責問援,因代監軍。援病卒。
建初三年,肅宗使五官中耶將持節追策,諡援曰忠成侯。
(選自《後漢書·馬援傳》,有刪改)
【注】①弛刑:開啟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劉秀稱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將軍、好畤侯。③充:充縣,故治在今張家界市永定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氏”在夏商周時用來區別貴賤,貴者有名有氏,賤者無名無氏。氏可用國名、邑名、官名、職業名、住地名等。
B、“閭里”可以指鄉里或城裡平民居住的地方。“閭里”在漢代也是對城市居民實行監管、宵禁、徵役的基本單位。
C、“西域”是漢以來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其廣義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
D、“諡”分為官諡和私諡、褒諡和惡諡等。君主的諡號一般由禮官確定後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馬援年輕時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後,既善於敘述前代的事情,又善於思考軍事策略。馬援的軍事觀點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謀劃都能被採用。
B、馬援為報皇恩而臨危請命。但馬援夜裡和送行的人告別時仍有擔心。後來,馬援率領的軍隊遇上賊兵攻打縣城,他迎擊賊兵,斬殺和俘獲共二千多敵人。
C、馬援年邁患病卻壯心不已。進軍壺頭時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馬援並未棄戰。賊兵登高喊叫,馬援就讓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這讓士卒感動。
D、馬援壺頭之戰受皇帝肯定。壺頭之戰不利,皇帝派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馬前去了解戰況後派出援兵,並代他監管軍隊。馬援病死後被朝廷贈諡為忠成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5分)
(2)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5分)
參考答案
4、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瞭解大意。然後根據標誌詞、詞語的語法關係和對語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錯誤選項。“常恐不得死國事”中“死”是為動用法,即為國事而死,故不應斷開,排除A、C兩項;“長者家兒”指權貴子弟,不當斷開。故選B。
5、A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理解B。“賤者無名無氏”應為有名無氏。
6、D解析:此題考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歸納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馬援壺頭之戰受皇帝肯定”錯,原文“帝乃使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責問援”,可見皇帝當時派梁松去是責問馬援的,並且讓人代他監管軍隊,是奪了馬援的軍權。所以說,皇帝對馬援壺頭之戰並不是肯定的。
7、本題考查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馬援力求開示恩德信義,寬厚對待下級,拿職務委任官吏,自己只總管原則罷了。
(句意1分,“務”“待下”“任吏”“總”各1分)(2)皇上命令他試一試。馬援扶著馬鞍左右看看,來表示還可以任用。皇上笑著說:“真精神啊!這老頭兒!”(句意1分,“顧眄”“以示”“矍鑠”“是翁”各1分)
【參考譯文】
馬援字文淵,是扶風茂陵人。他的祖先趙奢是趙國的將軍,賜爵號叫馬服君,子孫於是以馬做氏。馬援十二歲父親去世,年輕時有大志向,幾個哥哥都驚奇。
九年,拜任馬援做太中大夫。馬援力求開示恩德信義,寬厚對待下級,拿職務委任官吏,自己只總管原則罷了。熟知答問,特別善於敘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談到三輔有德的人,下至鄉里少年的事,都值得聽。
從皇太子、各位王爺的侍從聽他說的人,沒有不注意傾聽忘了疲倦的。又善於軍事策略,皇帝常說“伏波談軍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麼計謀,沒有不被採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攻打武陵五溪蠻夷,深入敵境,全軍覆沒,馬援於是請求前往。
(馬援)這一年六十二歲,皇上可憐他年紀大,沒有答應他。馬援自己請求說:“我還能穿甲衣騎馬。”皇上命令他試一試。
馬援扶著馬鞍左右看看,來表示還可以任用。皇上笑著說:“真精神啊!這老頭兒!”於是派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統領十二郡招募來計程車兵及開啟刑具的犯人四萬多人征伐五溪。馬援夜裡和送行的人告別,對朋友任謁者的杜愔說:“我受國家大恩,年紀大了來日不多,常怕不能為國而死。現在得到機會,甘心瞑目,只是怕權貴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邊,有的跟著我,特別難調停,心中擔心的只有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軍隊到臨鄉,遇上賊兵攻打縣城,馬援迎擊,打敗賊兵,斬殺俘獲二千多人,其餘都散逃進竹林之中。
三月,進軍壺頭。適逢天熱得厲害,士兵多病死,馬援也生了病,於是被困,就鑿岸為洞,躲避炎熱。
賊兵每次登高喊叫,馬援就讓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邊的人感嘆他的壯心,無不為他流淚。耿舒給哥哥好畤侯耿弇寫信說:“先前耿舒上書建議應先攻充縣,糧雖難運但兵馬可以用,士兵幾萬人爭著想率先出擊。現在壺頭終於不能前進,大家鬱悶得要死,的確可惜。先前到臨鄉,賊人無故自來,如果乘夜攻擊,就可以全部消滅。伏波將軍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個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發生瘟疫,都如我所說。”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於是派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馬前去責問馬援,並代他監管軍隊。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肅宗派五官中郎將拿著符節追加策封,贈諡馬援為忠成侯。
《後漢書·馬援傳》原文及譯文2
誡兄子嚴、敦書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7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詞句註釋:
1、譏議:譏諷,談論。
2、通輕俠客:通,交往;輕,輕佻;與俠士輕佻之人交好。
3、交趾:漢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爾輩。
5、是非:評論、褒貶。
6、正法:正當的法制。
7、大惡:深惡痛絕。
8、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衿:佩帶。縭:佩巾。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9、龍伯高敦厚周慎: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龍伯高:東漢名士,史書上記載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周慎:周密,謹慎。
10、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擇:通“殬(dù)”,敗壞。
11、杜季良:杜季良,東漢時期人,官至越騎司馬。
12、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13、數郡畢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14、謹敕:謹敕:謹慎。
15、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18、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寫作背景:
馬嚴、馬敦兄弟倆是馬援二哥馬餘的兒子。兄弟倆的身世悲涼,馬嚴7歲時,父親馬餘卒於揚州牧任內;8歲時,母親也辭世西歸。兩個7、8歲的小孩突遭大變,父母雙亡,寄養在時任梧安侯相的表兄曹貢家。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馬援隨劉秀東征,路過梧安,順將馬嚴兄弟帶回洛陽。這時馬嚴已經13歲了。以孝悌傳家的馬援,將兄子視同己出,嚴加教誨。此封家書就是經典事例。更可貴的是,馬援寫這封家書給嚴敦二侄時,正是他率軍遠征交趾的時候。在戎馬倥傯,軍務纏身的非常時刻。他還惦記著子侄的教育,忙中尋暇,萬里傳書,殷切之情,流於言表,肅嚴之意,沁人肺腑;而且言簡意賅,字字珠璣。
漢代士人生存環境的險惡與變幻莫測使人時刻保持戒懼狀態,謙虛、謹慎以求保全自我,從而保證家族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漢代士人們把這種戒懼意識在誡文中轉化為對修身養德的強調。
作品鑑賞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覆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覆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資訊。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物件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作者簡介: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孫中山先生在給蔡鍔的輓聯中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