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必修二原文及其翻譯

離騷必修二原文及其翻譯

  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也是不可忽視的文學作品,小編為你帶來離騷必修二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惟 通:唯)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翻譯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

  歲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當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

  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作靈均。

  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

  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

  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歲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採集木蘭,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謝變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體逐漸衰老。

  何不利用盛時揚棄穢政,為何還不改變這些法度?

  乘上千裡馬縱橫馳騁吧,來呀,我在前引導開路!

  從前三後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裡聚會。

  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豈止聯絡優秀的茝和蕙。

  唐堯虞舜多麼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貪圖捷徑必然走投無路。

  結黨營私的人苟安享樂,他們的前途黑暗而險阻。

  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沒。

  前前後後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

  你不深入瞭解我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

  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

  我並不難於與你別離啊,只是傷心你的反反覆覆。

  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壟培植了留夷和揭車,還把杜衡芳芷套種其間。

  我希望它們都枝繁葉茂,等待著我收割的那一天。

  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

  大家都拚命爭著向上爬,利慾薰心而又貪得無厭。

  他們猜疑別人寬恕自己,他們勾心鬥角相互妒忌。

  急於奔走鑽營爭權奪利,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

  只覺得老年在漸漸來臨,擔心美好名聲不能樹立。

  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飢。

  只要我的情感堅貞不易,形消骨立又有什麼關係。

  我用樹木的根編結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

  我拿菌桂枝條聯結蕙草,胡繩搓成繩索又長又好。

  我向古代的聖賢學習啊,不是世間俗人能夠做到。

  我與現在的人雖不相容,我卻願依照彭咸的遺教。

  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麼艱難。

  我雖愛好修潔嚴於責己,早晨被辱罵晚上又丟官。

  他們攻擊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我愛好採集茝蘭。

  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

  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

  創作背景

  關於《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在《報任安書》中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漢人對此無異辭。據此,《離騷》當作於屈原放逐之後。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後,有說作於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寫作時間當在秋天。

  關於《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後世影響

  《離騷》是中國愛國主義詩篇的開山之作,開闢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以及對後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後世文人無不對這首長詩推崇備至。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許多作品同《離騷》一樣,往往大量地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雲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徵意義的雄奇圖畫。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在1926年出版《彷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顯示出《離騷》所體現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

  《離騷》在文學史上開創“楚辭”(即騷體詩)體裁。漢魏以後甚至以“騷”概稱楚辭。晉郭璞《山海經注》引用《天問》《遠遊》,都稱《離騷》;梁劉勰《文心雕龍》有《辨騷》一篇,所論包括全部《楚辭》作品;梁蕭統《昭明文選》列“騷”類,包含《離騷》《九歌》《九辯》等篇;宋朱熹《楚辭集註》卷一到卷五總稱《離騷》,之後稱《續離騷》。其他像明吳仁杰《離騷草木疏》、明黃省曾《騷苑》、明張之象《楚騷綺語》、清賀寬《飲騷》等書,都是就全部楚辭而言的。《離騷》已經成為楚辭的代名詞,“騷人”也成為詩人的代名詞。

  《離騷》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殉身無悔的態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託和悲秋傷逝的傳統等方面。《離騷》詩中包含的殉身無悔的執著和堅韌,激勵著後世詩人在詩歌中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會,追求理想的人格和愛情。後世那些堅持真理、不容當世的少數派,忠而見疑、婞直殺身的殉道者,以及為數甚多的不合時宣、生不逢辰的失意之士,都或多或少能從《離騷》找共同語言和精神安慰。後世詩人還從《離騷》詩中繼承了對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繼承發展了詩中以香草美人喻美好品質的比興手法。此外,中國古代詩歌的“悲秋”傳統,當亦源於《離騷》。《離騷》在倫理、道德、精神、情操上,對中華民族起過巨大的陶治作用。

  《離騷》不僅在中國備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聲譽。隨著《昭明文選》的傳播,《離騷》在日本奈良時代即傳入日本。它傳入朝鮮、越南的時間也很早。在歐洲,自從1852年德國費茲曼在維也納皇家科學院報告上的德譯本《〈離騷〉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紀的兩篇中國詩歌》問世以後,法、英、意、俄、匈等譯本相繼產生,有的還不止一種譯本。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劉向輯《楚辭》收錄其作品二十餘篇,主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