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盛傳》原文及翻譯

《楊繼盛傳》原文及翻譯

  楊繼盛,明代著名諫臣,後人以其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楊繼盛傳》原文及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楊繼盛傳

  楊繼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從尚書韓邦奇遊,覃思律呂之學,手製十二律,吹之,聲畢和,邦奇大喜,盡以所學授之。繼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員外郎。俺答①躪京師,咸寧侯仇鸞以勤王故,有寵,帝命鸞為大將軍,倚以辦寇;鸞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②市馬,冀與俺答媾,幸無戰鬥,固恩寵。繼盛以為仇齒未雪,遽議和,示弱,大辱國,乃奏言十不可、五謬。

  疏入,帝頗心動,下鸞及成國公朱希忠、大學士,嚴嵩、徐階、呂本,兵部尚書趙錦、侍郎聶豹、張時徹議。鸞攘臂詈曰:“豎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勢難中止。帝尚猶豫,鸞復進密疏,乃下繼盛詔獄,貶狄道典史。其地雜番,俗罕知詩書,繼盛簡子弟秀者百餘人,聘三經師教之。鬻所乘馬,出婦服裝,市田資諸生。縣有煤山,為番人所據,民仰薪二百里外,繼盛召番人諭之,鹹服曰:“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

  已而,俺答數敗約入寇,鸞奸大露,疽發背死,戮其屍。帝乃思繼盛言,稍遷諸城知縣。月餘,調南京戶部主事。三日,遷刑部員外郎。當是時,嚴嵩最用事,恨鸞凌己,心善繼盛首攻鸞,欲驟貴之,復改兵部武選司。而繼盛惡嵩甚於鸞,且念起謫籍,一歲四遷官,思所以報國。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見召問二王語,喜,謂可指此為最,密構於帝;帝益大怒,下繼盛詔獄,詰何故引二王?繼盛曰:“非二王,誰不懾嵩者。”獄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載,有為營救於嵩者;其黨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養虎者耶,將自貽患!”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並奏得報。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棄西市,年四十。

  註釋

  1、俺答:明時韃靼族的首領,經常侵擾明朝的西北邊境。

  2、互市:通商。

  譯文

  楊繼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職位,跟從尚書(官名)韓邦奇遊學,深入鑽研樂器的學問,親手製作十二律,吹出來的聲音全合乎音律,韓邦奇非常高興,將所學的全部傳授給他。楊繼盛的名氣更加顯著,徵召改任兵部員外郎。俺答蹂躪京師,咸寧侯(官爵名)仇鸞因為盡力於王事的緣故而受寵。皇帝命令仇鸞擔任大將軍,倚靠他來對付敵寇;仇鸞心中膽怯,非常畏懼敵寇。於是請求開設互市買賣馬匹,希望與俺答媾和,僥倖沒有戰鬥,鞏固皇上對自己的恩寵。楊繼盛認為恥辱未雪,就急於議和,顯示自己軟弱,太辱沒國家,於是上奏說了十不可、五謬誤。

  奏疏呈入,黃帝很是動心,下詔讓仇鸞以及成國公朱希忠,大學士嚴嵩、徐階、呂本,兵部尚書趙錦,侍郎聶豹、張時徹議論。仇鸞揮臂罵道:“小子沒有親眼目睹敵寇,難怪他輕視敵人。”眾大臣就說,派遣出使的官員已經上路,形勢難以中止。皇帝還是猶豫,仇鸞又進呈密疏,於是將楊繼盛關進欽犯監獄,貶為狄道典史。狄道雜居番人,習俗很少懂得詩書,楊繼盛挑選了子弟中出眾的一百多人,聘請三位經師教授他們。賣掉所乘的馬匹,拿出夫人的服裝,賣掉田地資助生員。縣裡有煤山,被番人佔據,百姓要到兩百里外去砍柴,楊繼盛召集番人教諭他們,都服從說:“楊公即使需要我們的營帳也給,何況煤山呢!”番民深信愛戴他,呼做“楊父”。

  不久俺答數次違約入犯,仇鸞的偷情敗露,背上生毒瘡而死,陳屍示眾。黃帝才回憶起楊繼盛的話,不久升遷為諸城的知縣。一個多月後就調任南京戶部主事。三日後升遷刑部員外郎。在這時,嚴嵩最受寵專權,忌恨仇鸞凌駕自己,心裡高興楊繼盛首先攻擊仇鸞,想馬上使他顯貴,後改任兵部武選司。然而楊繼盛厭惡嚴嵩更甚於仇鸞,而且想到自己被貶,一年內四次遷任官職,想報答國恩。到任才一個月,就起草彈劾嚴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經生氣。嚴嵩看到召問裕、景二王的言語,很高興,認為可以指此為罪行,羅織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將楊繼盛關入欽犯監獄,詰問為何要引二王?楊繼盛說:“除了二王誰不害怕嚴嵩?”供詞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楊繼盛的罪。

  關了三年,有人替他向嚴嵩求救。嚴嵩同黨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說:“公沒有看見過養老虎的人嗎?將自留禍患。”嚴嵩點頭同意,恰逢都御史張經、李天寵犯罪判死刑,嚴嵩猜測皇帝意圖必然要殺這兩人,等到秋審,就附上楊繼盛的名字一併上奏,得到回報。於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斬於西市,年僅四十歲。

  拓展:主要成就

  楊繼盛擔任狄道(今甘肅臨洮)典史時,他的創書院、置學田,開煤山、肅褐市以及疏園圃、核戶籍等舉措,開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1、創書院、置學田:

  狄道為漢、藏、回等民族雜居之處,其子“西番回子,俱習番經,通不讀儒書”。楊繼盛到任後,一改往昔謫官多靜坐不理縣事的習俗,決定從教育入手,以改變狄道文化落後的局面。

  他首先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學習之所,將門生贄禮並俸資所餘,於東山超然臺蓋書院一區。其次,又在圓通寺設館,募番、漢童生讀書者百餘人,聘教讀二人指導學習。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讓、敬長上,出入循禮,其資質可進者三十餘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禮,棄番教,舉忻忻然…。”

  為解決府縣生員的`生活問題,楊繼盛多方籌措款項,購置學田二千畝。款項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籌部分,包括所得俸銀並“鬻所乘馬,出婦服裝”的收入;二是清查戶籍後的餘糧,經請示上級後留用以置地。所購得的這些學田,一千畝由生員分種,一千畝佃種於人,收成用於諸生婚喪祭的補助或遇年荒時分用。

  楊繼盛創書院、置學田,為臨洮的教育事業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後得到了回報,迤明以降,考諸隴上進士名錄,臨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楊繼盛開創之功。

  2、開煤山、肅褐市:

  狄道縣西南80裡有煤山。煤山地居鎖林峽(即今黑甸峽),有兩處可供採煤,一處在陝西,一處在地竺寺前。燒柴的供應主要靠藏民販運,價格高於縣城。縣府多次派員與藏民協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開採後,將觸動藏民的實際利益。

  楊繼盛了解情況後,利用自己的聲望,主動請命前往疏通。他與同去的四人“到則先攝之以威,次惠之以賞,由是煤利以開”,方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結褐”是邊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嘉靖時,吏治已壞,官吏承差和書吏動輒巧取豪奪,或減價和賣,或以雜物易換,致使織褐者不得其價。一些以織褐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號泣於道者,有求死於河者,”這種流弊為害甚烈。

  楊繼盛為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員購褐,由上司定價後交給縣府辦理,以杜絕公差減價易換的舞弊行為。過了一段時間,巡按派人到狄道購褐,楊繼盛不留情面,將差人拘禁起來,後經府掌印官說情才罷休。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強烈震動,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來購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園圃、核戶籍:

  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經狄道縣境,經多年沉積,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狹長谷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狄道城西一帶,多年來以種蔬菜為主,各戶的園圃也連成一片,從而為縣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導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產量逐年下降。楊繼盛及時招募各園戶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復往年的規模,灌溉面積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縣徵收糧草,沒有正規的官府文冊,只有書手的舊簿相傳。徵收糧草仍以舊簿為準,導致了“富者實減而貧者反增富者納輕而貧者反重”的嚴重後果。

  為扭轉這一局面,楊繼盛將掌管私簿的手書召集起來,先算各戶的總數,次算一縣的總數,往日的弊端便暴露無遺,糧草數量比原來反而多出30石。楊繼盛在確查的基礎上,將應徵糧草的輕重分為三等,按各戶擁有的土地均攤,使從前遊移於其間而得利者無隙可乘。

  戶籍核查多出的30石糧草,楊繼盛並沒有隱瞞,而是如實上報。經過請示上司批准,這些多餘的糧食用於購置學地。他的意義不僅在於此事本身,而在於它即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後顧之憂,使狄道的吏治有跡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業得到有力支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