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解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請參考!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註釋

  ⑴[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

  ⑵[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⑶[人和]作戰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⑷[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⑹[環]包圍。

  ⑺[池]護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⑼[委]放棄;[去]離開。

  ⑽[域]這裡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劃定的疆界。

  ⑿[固]鞏固。

  ⒀[山溪]地勢;山河。

  ⒁[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處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極點。

  ⒄[畔]通“叛”,背叛。

  ⒅[順]歸順,服從

  ⒆[故]所以。

  (20)[是]這

  翻譯:

  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進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與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堅固鋒利,糧草並不是不充足,但守軍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的地理條件還不如內部人民團結一致(更重要)。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單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援他的人就會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援、幫助他的人就會很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的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一戰就一定能勝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