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尹潛感懷原文翻譯
次韻尹潛感懷原文翻譯
《次韻尹潛感懷》是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作品之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次韻尹潛感懷原文翻譯,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次韻尹潛感懷
作者:陳與義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翻譯:
國難當頭,天子蒙塵,山河破碎,家國不保,由誰來“靜風塵”呢?徒有“金陵龍虎氣”,誰也改變不了屈辱的現狀。陳與義說是“迷路”,實際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會說出迷路的話,以敲擊昏君、發矇權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調兵遣將,組織人馬,共圖收復失地,以雪靖康之恥。
詩詞鑑賞
周莘(字尹潛)是陳與義的詩友,其詩亦學杜甫。陳與義避亂襄漢、轉徙湖湘之際,和周屢有倡和。此詩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歷史事件引發無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詩。
靖康之變後,高宗即位,國祚似可中興,但其實仍無寧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將宋高宗趕至揚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舉南下,連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揚州,高宗倉惶渡江,經鎮江、常州、吳江、秀州等地,最後到達杭州。這首詩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寫,抒發了詩人深摯的愛國感情。
起句用虛實相濟的.手法,高度概括地敘述了三年來金兵兩次大規模的進攻,象引信一樣點燃了詩人心靈的火花。徐、泗、楚、揚均離淮水不遠,金人第二次南犯,時值春季,故曰“繞淮春”。著以“又”字,則將前次來犯一併敘出,用語簡潔。次句用“嘆息”二字表出憂國之意,接以“猶為國有人”,則語帶憤激。賈誼《治安策》曰:“猶為國有人乎?”陳與義以此語入詩,不只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句法,更表明他憂國情殷,與賈誼相似。
三四句以問句組聯,語氣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對仗工整。詩人大聲疾呼:豈可使皇帝到處流亡,誰能指揮三軍澄清宇內呢?“翠華”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為飾的旗,常用以指皇帝。如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雲:“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周宇縣”,指周遊天下,暗喻到處奔逃。“白羽”,指白羽扇,魏晉間人(如謝艾、顧榮)常持白羽扇指揮三軍。蘇軾《祭常山回小獵》詩云:“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風塵”則比喻戰亂,杜甫《贈別賀蘭銛》詩云:“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頷聯如此,頸聯亦然。杜甫《夜聞觱慄》詩云:“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上句言國多戰亂,下句嘆身久飄零。這首詩的五六句即從這兩句脫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並非蹈襲古人。自宣和七年(1125)金滅遼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變亂相仍。這種種事變,無窮感嘆,盡納入“五年天地無窮事”一句之中。“萬里”句則敘個人奔走江湖,飽經憂患,幸而獲全性命。“見在身”意為現時存在的軀體。(“見在”即“現在”)意思是說,現時的轉徙流離,正由於五年的無窮事變。兩句表達了一種因果關係,雖對仗工整而一氣直下,不用嗟嘆字面而嗟嘆之意自見,憂憤之情溢於言表。
尾聯是說自己在煙津迷路之上(意即對當前大勢本不甚瞭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氣,應定都於此。“共說”一語切“次韻感懷”之題,意謂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張。“龍虎氣”,即天子氣。《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放臣”,被貶謫的官吏,陳與義自宣和六年謫監陳留酒稅,到此時仍未復官。定都於何地,是南宋主戰派與投降派激烈鬥爭的一個重大問題。主戰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據此虎踞龍蟠之地,不僅可以憑藉長江天險,抗擊金兵南進,而且可以在有利時機揮師北伐,恢復中原。投降派畏敵如虎,只求偏安,不圖恢復,則反對定都金陵。當時雖尚未定都,但陳與義從高宗一徑南逃的行動中,已經感覺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圖,於是就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的主張。這時事態的發展,尚未達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溫州時那樣嚴重,詩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煙津”這種說法,紆徐婉轉而用意閎深。
這首詩撫事感時:沉痛激越,寄託遙深,不獨得杜詩句法,且亦得杜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