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雨陳與義原文翻譯
觀雨陳與義原文翻譯
我國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有很多,有關送別,有關寫景,有關人生大志,有關觸景生情,有關......今天小編帶大家欣賞一首陳與義寫景的詩《觀雨》,一起來品味一番世人筆下的雨景。
觀雨 陳與義賞析翻譯
《觀雨》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的作品,
原文:
觀雨
陳與義
山客龍鍾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後嶺通雲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乾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觀雨字詞解釋:
⑴山客:隱士。晉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群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
⑵龍鍾: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
⑶不解耕:這裡指不熟悉農事。
⑷開軒:開窗。
⑸危坐:古人以兩膝著地,聳起上身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嚴肅恭敬。後泛指正身而坐。
⑹雲氣:雲霧,霧氣。
⑺萬壑千林:形容眾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溝。
⑻海:這裡指暴雨。
⑼山角:山的轉角向外突出處。
⑽晦:昏暗不明。
⑾乾(gān)幹字的異體字,乾燥。
⑿甲兵:盔甲和兵器。
《觀雨》翻譯:
老態龍鍾的隱士不熟悉農事耕作,卻大開窗戶正身坐於屋中,看窗外陰晴變化。
屋前的江流與屋後的山嶺雲氣無阻,連綿起伏的山脈與層層翠染的幽林送來隆隆雨聲。
水域吹來的風壓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烏雲翻湧的山脊明明滅滅。
我不嫌棄居所破敗漏雨,正好藉此風雨洗刷士兵的兵甲刀槍。
觀雨背景:
《觀雨》作於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東南戰線攻破臨安(今杭州)、越州,繼而從海上追擊宋朝皇帝,高宗從明州逃至溫州。在兩湖(湖南湖北)一線,金兵於1130年春天進逼湖南長沙。當年二月長沙守帥向子湮積極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形勢略有好轉。詩人在卞京(今河南開封)失陷後,流寓湖南邵陽,此時正住在貞牟山上。一場夏雨翩然而降,詩人的思緒也隨著雨絲在紛飛。該詩雖然寫的是雨景,但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關注,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
觀雨賞析:
作為南北宋之交的傑出詩人,陳與義在詩歌創作方面推崇並學習杜甫。所作著眼現實,關注國運民生;用典較少,詞句明淨,不像其前輩詩人黃庭堅等那樣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觀雨》一詩雖然也有用典故之處,但平易曉昶;由於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等辭格,使得此作境界遼闊,意蘊豐富。
首聯山客龍鍾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點明瞭詩人此時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行為。山客是詩人自謂,客,點明處境,龍鍾,寫詩人精神狀態,不解耕表明詩人不會(懂)農桑。這裡,與其說作者在介紹自己,不如說他在述說那個不幸的時代。寓居異鄉,是因為國破家亡;精神疲憊,是因為顛沛流離;不事農桑,是由於在這戰亂擾攘的年代無法進行和平生產。首聯的出句,寫出了詩人對這個特定時代的鮮明態度,是因,是客,對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現了詩人鄭重的神態及沉重的心情。陰晴是運用雙關,既是天氣的變化,也是當時抗金時局的動態。這又與前面的不解耕自然銜接,觀雨與時局,二者圓和無跡。
頷聯寫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江壑林嶺,風起雲湧,雨聲陣陣。詩人既寫出了夏季雲雨的固有特徵,也表現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緒:廣大地域的風雲翻湧、大雨滂沱,就是整個國家顛覆播遷的寫照。這裡不單寫雨景,也是在寫時局,最高統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勢如破竹,這裡的雲雨,又是兩層含義巧妙的融會在一起。
儘管雲雨的猛烈遮蔽萬物,雨中的萬物並沒有全然屈服,時局也並非黑暗一片。烏雲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搖搖欲墜的危局中也有一絲生機(這裡主要是指當時的長沙守帥向子湮的積極抗金舉動)。頸聯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對局勢的企望。竹枝頑強地挺立著,高高的山角上、大風吹掀處露出了光明。這裡詩人對雨勢變化觀察的'細緻入微,表明他對現實的高度關注。
尾聯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詩句,對句也是老杜的“盡洗甲兵長不用”,詩句的化用,在此均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個典故:武王伐殷時,天降大雨,姜太公說:”這是上天在為我們洗刷兵甲,助我伐紂!“我大宋王朝如果興兵伐金,也可以藉助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個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當然這裡的“雨”所指是有助於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積極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戰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奮進的輿論氛圍等等,與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壓迫勢力、飄搖欲墜的危勢等等是不同的(這也是廣義的雙關;)。這是作為意象的多義性決定的,更是詩人關心時局、希望政局好轉的本意決定的。
當然,全詩還運用了擬人、對仗等辭格,使得氣韻雄沉;但關鍵還是雙關的應用,把眼前的自然現象、把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觀感與對現實的焦灼而深刻的思慮天衣無縫般地有機融為一爐,拓寬了詩歌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內涵,氣足神完,極具審美意義,是陳與義現存詩中的精品。
個人資料: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觀雨 陳與義》閱讀答案
觀雨①
陳與義
山客龍鍾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後嶺通雲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干處,正要群龍洗甲兵②。
【注】①本詩寫於金兵進逼長沙之際,作者客居貞牟山居。②洗甲兵:出自《六韜》:“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洗甲兵。’”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詩人雖年老但不願脫離耕田種地,卻因大雨只好端坐窗前,時刻關心陰晴變化。
B. 三、四句寫前江與後嶺的雲氣連通,風起雲湧時,千林萬壑也送來了陣陣雨聲。
C. 大雨到來如翻江倒海般,此時的竹林在這大雨中偃仰起伏不定,表現風雨之大。
D. 風吹雲聚雲散,雲聚則山影晦暗不明,雲散則山角微露光明,詩歌狀物如在眼前。
15. 詩的最後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
【答案】14. A
15. 意為如果大雨洗刷兵器能助大宋興兵伐金,我的屋子漏雨又何妨!表達了詩人不顧個人利害,欣喜於讓“我”的屋子無干處的“好雨”洗甲兵,渴望取得抗金勝利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