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翻譯及原文
齊民要術翻譯及原文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齊民要術翻譯及原文,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錯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力開其資財之道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體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為敦煌,敦煌俗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傭力過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婦女作裙,孿縮②如羊腸,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復不貲③。黃霸為穎川,使郵亭、鄉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部書言,霸具為區處④: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於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柑橘千樹。臨卒,敕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⑤,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矣。”後柑橘成,歲得絹數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於官。”然則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今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直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凡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卷首皆有目錄。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叮嚀周至,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選自《齊民要術》,有刪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攣縮:褶皺。
③不貲:不計其數
④區處:分別處理。
⑤千頭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樹。
⑥醯醢(xīhǎi):指釀造、醃製的方法。
參考譯文:
《齊民要術》中“齊民”的意思就如同現在我們說的“平民”。當初神農氏製作未耜這兩種農具,來使天下人受益。殷週二朝強盛的時候,《詩梢書》記述的內容,關鍵在於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後再來教導人民。晁錯說:“聖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受凍不捱餓的原因,不是君王能親自耕種使他們有飯吃,親自織布使他們有衣穿,而是能為他們開闢增加財富的途徑。寒冷時穿衣,不完全是為了輕便保暖;飢餓時吃飯,不見得只為求得甘甜的滋味。當飢餓寒冷降臨到身上時,人民就不再顧及廉恥。一天不吃二頓飯就會飢餓,一年不置辦衣物就會受寒。當肚中飢餓吃不到飯食,身上寒冷穿不上衣服時,連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子女,國君又怎能擁有自己的人民呢?”
皇甫隆治理敦煌時,敦煌的風俗是人民不懂得用耬犁來耕作,等到種地時,人和牛花費了不少氣力功夫,最後所收穫’的穀物卻很少。皇甫隆於是教導人民製作耬犁,和以前的耕作方法比,所花力氣不過一半,收穫的穀物卻增加了五成。另外,按敦煌的習俗,婦女做出的裙於,褶皺得象羊腸,使用布有一匹之多。皇甫隆又改進了制裙工藝,結果所節省的衣料不計其數。黃霸治理潁川,讓郵亭、鄉官都畜養雞豬,來贍養鰥夫寡婦、生活貧窮窘困之人;同時從事耕田種桑,節約用度,增殖財富和種樹的工作。鰥夫寡婦這類無依無靠的人死後沒有下葬的物品,鄉官按常例報告給黃霸後,他便具體地一一分別處理:讓手下記住:某某地有大樹,可以做棺木;某某亭有豬仔,可以做祭祀用品。下吏去了一看,都和他所說的一模一樣。
李衡在武陵龍陽汜洲上造宅子,種了上千棵柑橘。臨死時,告訴兒子說:“我們州里有上千頭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樹),不需要你提供衣食來養護“他們”,每年給你獻上一匹絹,也足夠你使用了。”後來柑橘長成,一年得絹幾千匹。樊重想製作器物,先種梓、漆,當時人嗤笑他這種做法。然而歲月久了,它們(指所種樹木)都派上了用場。先前嘲笑他的人,都來向他求借。這種種植之法是不會被廢止的呀。諺語說:“一年的打算,不如種穀物;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說的就是以上道理。孔於說:“管理家庭生活的方法可適用於做官的方法”。既然是這樣,那麼家如同國,國如同家,它們的含義是一樣的呀。
如今我從經傳書籍,以及民間歌謠中援引;向有經驗的老成之士詢問求教,並透過實踐驗證;從耕種田地之術到釀造、醃製之法,透過各種途徑蒐集生產的技術經驗。幫助謀生的經驗技術,無不都寫在書裡,書名叫《齊民要術》。共有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卷的開頭都有目錄。我試著給家童看,還不敢給有識之士看,因此反覆細緻地闡述我總結的生產技術經驗,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閱覽的人請不要對其嗤笑。
作品簡介
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一部綜合性農書,為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首,該書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概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作品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註釋約4萬字。書中援引古籍近200種,所引《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現已失傳的漢晉重要農書,後人只能從此書瞭解當時的農業運作。書前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聖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於注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把農副產品的加工(如釀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產等形形色色的內容都囊括在內。最後列舉了很多的“非中國(指中國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產的蔬菜和瓜果。
《齊民要術》推崇耿壽昌之常平倉、桑弘羊之均輸法皆為“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並嘲笑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賈思勰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農業科學體系,對以實用為特點的農學類目作出了合理的歸劃。對開荒、耕種到生產後的加工、釀造和利用等一系列過程詳細記述,同時還論述了種植學、林學以及各種養殖學。
《齊民要術》中詳盡探討了抗旱保墒的問題。另外,他還論證瞭如何恢復、提高土壤肥力的辦法,主要是輪換作物品種,並出現了綠色植物的栽培及輪作套種的方式,明確提出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則應該是因時、因地、因作物品種而異,不能整齊劃一。
《齊民要術》提出了選育良種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環境的相互關係問題。賈思勰認為種子的優劣對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穀類為例,書中共蒐集穀類80多個品種,並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產量、質量、抗逆性等特性進行分析比較,同時說明了如何保持種子純正、不相混雜,種子播種前應做哪些工作,以期播種下去的種子能夠發育完好,長出的幼芽茁壯健康。
書中敘述了養牛、養馬、養雞、養鵝等等的方法,共有6篇。書中還指出如何使用畜力,如何飼養家畜等,還提出如何搭配雌雄才恰到好處。書中又記載了獸醫處方48例,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病等,提出了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發現後迅速隔離、講究衛生並配合積極治療的防病治病措施。
書中闡述了酒、醋、醬、糖稀等的製作過程,以及食品儲存等。從所記載的工藝過程看,當時的人對微生物在生物釀造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有所認識,並掌握了很多實際經驗和製作技巧。書中記載的蔬菜貯藏技術在中國北方仍被使用:9、10月間,於地上挖坑,深約一米或更多(視貯藏量而定),然後把新鮮的蔬菜一層層擺在坑中,再擺一層放一層土,最上面留下一尺多全部用土蓋好。這樣,冬天取出來的蔬菜不失水分,和夏秋時的一樣新鮮。
書中記載了許多關於植物生長髮育和有關農業技術的觀察資料。譬如:種椒第四十三中講述了椒的移栽,說椒不耐寒,屬於溫暖季節作物,冬天時要把它包起來;又如種梨第三十七中說梨的嫁接用根蒂小枝,樹形可喜,五年方結子,鳩腳老技,三年既結子而樹醜。書中還有許多類似記載材料,其中最為可貴的是栽樹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樹開花期於園中堆置亂草、生糞、溫煙防霜的經驗。書中認為下雨晴後,若北風淒冷,則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據這一方法,人們可以預防作物被凍壞,從而避免損失。另外還可採用放火產生煙,從而可以防霜。
《齊民要術》中很重視對農業生產、科學技術與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描述了多種經營的可行性,使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書中種白楊一節,預算了可得收入:1畝3壟,1壟720穴,1穴屈折插1楊枝,兩頭出土,1畝可得4320株,3年可為蠶架的橫檔木,5年可做屋椽,10年能充棟樑,以售賣蠶架橫檔木計算,1根5錢,1畝歲收21600文,1年若種10畝,3年一輪,那麼收入將相當可觀。書中還介紹了許多種以小本錢賺大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