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招賢令》原文翻譯
《秦孝公招賢令》原文翻譯
戰國初期,七雄中秦國最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下了一道“求賢令”,招納有才能的人,為秦國的改革獻計獻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秦孝公招賢令》原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秦孝公招賢令》原文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招賢令》翻譯
往日秦國自穆公管理期間,修德行武。東邊平亂了晉國,以黃河為界限。西邊霸佔戎翟,開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諸侯前來祝賀,為後人打下了基礎,大業有望。其後君歷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昏政,內亂頻出,外患交迫,三晉攻奪我河西,諸侯都蔑視我秦國,再沒有比這更讓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想收復穆公打下來的土地,振興秦國。我想起先君的作為,痛恨在心。各位賢士群臣有能出長策奇計讓秦國強大者,我則封他為官,與他一起分享秦國。
秦孝公招攬人才的智慧
秦孝公,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
秦孝公當政時期,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水、泗水之間有十餘個小國。周朝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討,戰爭不斷。秦國地處偏僻的西部,不參與中原各諸侯國的會盟,中原的各諸侯國都用對待夷狄(少數民族)的態度對待秦國。
秦孝公為了使秦國發展壯大,決心廣泛招攬人才。秦孝公發出了招賢令,許諾凡有能夠獻計獻策使秦國強大的'人,秦國將授予其高階官職,並賜給土地。
衛國人商鞅(本名衛鞅)得知秦孝公下達招賢令的訊息,來到秦國。
商鞅向秦孝公獻計獻策,建議秦國變更法制,秦孝公認為商鞅的建議很好。甘龍、杜摯等官員不同意商鞅的變法主張,他們與商鞅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爭執不下。秦孝公經過慎重思考,最終決定在秦國推行商鞅制定的新法。
新發剛剛施行時,百姓們認為新法不適當;三年以後,新法逐漸被百姓接受,百姓普遍認為新法很適當。於是,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讓他輔助自己治理國家。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
秦孝公任用衛國人商鞅幫助秦國變法,顯示了非凡的用人智慧。
對於秦國而言,商鞅是一個外國人。任用一個外國人幫助本國進行根本性的變法,是一個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秦孝公虛心聽取商鞅的建議,從商鞅的建議中認識了商鞅的才能和商鞅變法建議的價值。基於對商鞅本人極其變法主張的深刻認識,秦孝公“只認才能,不認國別,”力排眾議,堅定地支援商鞅進行變法,終於獲得了變化的成功,使秦國迅速發展成強大的國家。
用一人而強一國,秦孝公的用人智慧實在是發人深思。
拓展內容:人物簡介
秦獻公四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繼位。秦孝公繼位時年僅21歲。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休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求賢納才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前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佔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兩路出兵,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而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繼位未穩之機率軍攻打秦國。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
商鞅變法
衛國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徙木立信《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國女子,與秦國聯姻。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平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公元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