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問魏徵曰原文及翻譯

上問魏徵曰原文及翻譯

  上問魏徵曰出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上問魏徵曰原文及翻譯!

  上問魏徵曰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釋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叫明,怎樣叫暗?”魏徵答:“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瞭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矇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矇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說:“好啊!”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解釋: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釋義]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語出]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近義]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用法]  複句式;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領導者

  [例句]   唐朝人魏徵說過:“~。”(毛澤東《矛盾論》)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就是從魏徵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