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的原文和翻譯

言而有信的原文和翻譯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言而有信的原文和翻譯,歡迎參考閱讀!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係。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註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絡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註》雲: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評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註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後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顏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籩豆之事(8),則有司(9)存。”

  【註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籩(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願(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註釋】

  (1)狂:急躁、急進。

  (2)侗:音tóng,幼稚無知。

  (3)願:謹慎、小心、樸實。

  (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評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子張問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義(3),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4)”

  【註釋】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擾。

  (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孔子在這裡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