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白居易古詩原文及翻譯

池上白居易古詩原文及翻譯

  《池上》是我們小學就學過的一首古詩,大家知道怎麼樣翻譯這首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池上白居易古詩原文及翻譯,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註釋

  ①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②撐:撐船,用漿使船前進。

  ③艇:船。

  ④白蓮:白色的蓮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全草類。

  ⑧一道:一路。

  ⑨開:分開。

  譯文

  一個兒童撐著小船,

  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管怎樣隱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蹤跡。

  鑑賞

  這首詩寫一個兒童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兒童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兒童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詩歌評價

  著名詩人白居易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寫成的詩歌,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了下來,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篇。對於他的詩歌不同的讀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梅聖俞平:“狀難寫景,如在眼前;元微之雲,道得人心中事,此固樂天長處,然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蘊,此之所短也。”(張戒《歲寒唐詩話》),“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俟。致長韻大篇,動數千言,而順當愜意,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此豈捻斷吟鬢,悲鳴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張若虛《滹南詩話》)

  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們不能論定誰是誰非,每個人欣賞事物的切入點不同,欣賞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評價也就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的說法有失妥當。

  我們知道白居易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即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採入詩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補察時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創造了諷喻詩一百七十餘首,大體是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顯宦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的惡行的尖銳批判如《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用淺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觀點鮮明,而這些尖銳的批判使達官門咬牙切齒。“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寫這首詩不是為了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是要反映了人民為了滿足貴族門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難,要教育權貴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無聊的閒樂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為大眾著想,站在民眾階層想想他們的行為是多麼的不當。白居易就是這樣用他那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讓作品的時代主題和內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詩歌的淺近語言是有利於文學發展的,不應該遭到那麼多人的質疑。

  有人會說因為白居易是偉人,所以他寫出的詩歌無論怎樣看,怎樣評價都是好的。就比如《劉十九》“綠蟻新陪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明明寫得毫無情調,一點文學色彩都沒有,但是後人們卻爭著傳誦硬說這首詩是一首好詩。說詩意很美,能聞見詩人親切相問的聲音,把與劉十九對飲清談的那種歡欣與溫馨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如果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詩,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了。有人會認為這是塗鴉之作,沒有一個詞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語言很艱澀,根本就不是詩歌。但是“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變成絕唱,此等是詩也。”(俞陛平《詩意淺說續編》)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詩,用口頭語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寫了出來令人讀後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詩歌不一定都是奇異的詞,只要用此詞,在此境,能夠最傳神地表達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詞。所以白居易就是運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詞語來表達出他的感情,使他易於被人接受,作品的內容易於為大眾接受,理解,吸引廣大讀者。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賞的好文章,才能流傳千古。據史料記載說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農家田間地頭,徵求老嫗老夫的意見,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到白居易這麼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兩篇文章《長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作者以通俗語言接近時代方式開拓廣泛讀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達自己遭受排擠,貶謫無奈的生活。當中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人民常用警句。《長恨歌》中“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夢幻而悲涼的色彩。從人性的角度讚美他們無與倫比的愛情,成為古往今來的愛情詩經典作品,這兩篇詩歌都是為時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這樣就讓讓文學儘可能地與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賞,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說那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所以認為白居易的詩失於太詳太露的說法是有失妥當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