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二月二日》原文翻譯
白居易《二月二日》原文翻譯
二月二日此詩詞是一首七言律詩詞,詩詞的內容主要寫踏春時節春遊,抒發的是作者的悲苦身世,作者是唐代詩詞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詩詞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居易《二月二日》原文翻譯 篇1
二月二日 原文: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二月二日翻譯:
二月二日這一天春遊到江上,
春風和暢陽光送暖樂曲悠揚。
花蕊如須柳芽如眼婀娜多姿,
紫蝶黃蜂盤旋飛舞情意更長。
客居萬里之外常思迴歸故里,
柳伶鄭處供職已有三年時光。
江上的新灘不理解我的心意,
風吹雨打屋簷似的嘩嘩作響。
二月二日背景: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隱的妻子王氏亡故。為了謀生,他不得不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闢,入幕任節度書記,於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隻身遠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 ),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詩詞應作於公元854(大中八年)年,即詩詞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二月二日字詞解釋:
⑴二月二日:蜀地風俗,二月二日為踏青節。
⑵東風:春風。笙:一種管樂器。它是用若干根裝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氣管裝在一個鍋形的座子上製成的。
⑶花須:花蕊,因花蕊細長如須,所以稱為花須。柳眼:柳葉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稱為柳眼。無賴:本指人多詐狡獪,這裡形容花柳都在任意地生長,從而撩起遊人的羈愁。
⑷元亮井:這裡指故里。元亮,東晉詩詞人陶淵明的字。
⑸亞夫營:這裡借指柳仲郢的軍幕。亞夫,即周亞夫,漢代的將軍。他曾屯兵在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西南)防禦匈奴,以軍紀嚴明著稱,後人稱為‘亞夫營”、“細柳營”或“柳營”。
⑹遊人:作者自指。
⑺風簷雨夜聲:夜間簷前風吹雨打的聲音。這裡用來形容江邊浪潮聲的悽切。
二月二日賞析:
詩詞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點明踏青節江上春遊。次句“東風日暖聞吹笙 ”,寫江行遊春的最初感覺和印象。和煦的東風,溫暖的旭日,都散發著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聲,也似乎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溼,天寒吹久則聲澀不揚,須以微火香料暖笙。東風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聲清了。“聞吹笙”和“東風日暖”分別從聽覺和感覺寫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處是暖洋洋的春意。
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寫江上春色。如果說首聯還是描寫剛接觸外界事物時一種自然的感受,這一聯則是有意尋春、賞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見的事物,是春天生命與活力的標誌,紅(花)、綠(柳)、黃、紫,更寫出了春天絢爛色彩。但這一聯不僅抒寫詩詞人對美麗春色的流連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觸動的.傷感。“無賴”即“ 無心”,與“有情”相對。花、柳是沒有人的感覺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規律行事,春天來了,便吐蕊、長葉,在東風旭日中顯示出生命的活力,散發著春天的氣息,而不顧人的悲歡哀樂,故源“無賴 ”。蜂、蝶是有生命的動物,春到人間,穿花繞柳,翩翩飛舞,像是滿懷喜悅宣告著春天的來臨,故說“有情 ”。然而,不管是無心的花柳,還是有情的蜂蝶,它們作為春色的標誌,生命活力的象徵,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詩詞人形成鮮明對照。細味“各”字、“俱”字,不難發覺其中透露出的隱痛。詩詞人寫江間春色,寫物遂其情,正是為了要反襯出自己的沉淪身世與悽苦心境。何焯說:“前半逼出憶歸,如此濃至,卻使人不覺 ”。這“不覺”正是詩詞的蘊藉處。
頸聯“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轉寫長期寄幕思歸。元亮井,用陶淵明(字元亮 )《歸園田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亞夫營,用周亞夫屯兵細柳營事,暗寓幕主的柳姓。雖用典,卻像隨手拈來,信口道出。他曾說自己“無文通半頃之田,乏元亮數間之屋”,可見詩詞人連歸隱躬耕的起碼物質條件也沒有。“萬里”、“三年”,表面上是寫空間的懸隔,時間的漫長,實際上正是抒寫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對照著“三年已制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寫意》)、“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樑”(《初起》)等詩詞句,不難感到“三年從事亞夫營”之中所蘊含的羈泊天涯的痛苦。
末聯“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寫新灘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漲,新灘流水在一般遊春者聽來,自然是歡暢悅耳的春之歌;但在思歸不得的天涯羈旅的作者耳中,卻像是午夜簷間風雨的淒涼之聲,不斷撩動著自己的羈愁,所以發出“新灘莫悟遊人意”的嗟嘆。本是作者主觀感情作怪,卻說“新灘莫悟”,曲折有致。
李商隱許多抒寫身世之悲的詩詞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筆調,綺麗精工的語言,著意渲染出一種迷濛悲悽的環境氣氛。這首詩詞卻以樂境寫哀思,以美麗的春色反襯自己悽苦的身世,以輕快流走的筆調抒發抑塞不舒的情懷,以清空如話的語言表現宛轉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藝術效果。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詞人,唐代三大詩詞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詞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詞魔”和“詩詞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詞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白居易《二月二日》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1.白居易《池上》原文及翻譯
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譯
3.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4.報任安書原文翻譯
5.《馬說》原文及翻譯
6.師說原文及翻譯
7.《口技》原文及翻譯
8.溱洧原文及翻譯
9.穀雨原文及翻譯
10.《關雎》原文及翻譯
白居易《二月二日》原文翻譯 篇2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譯文
太陽將出而未出的時分,大霧遮住了江城,又變成細雨霏霏。
忽然天又變晴,捲起帳幔露出了群山;雲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村落間到處聽到黃鸝囀鳴,麥壠間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飛。
誰能像農人一樣知道此中樂趣?他們正招呼兒童騎牛吹笛把家歸。
註釋
雨腳:即雨線之意。
隴:古同“壟”,土埂。
賞析
唐宋時,二月二日興踏青出遊。此詩即作者二月二日出城郊遊,於途中見初春景色,觸景生情而作。具體創作年份不詳。
創作背景
此詩首聯寫出了太陽未出時山城在霧中的特有景色;頷聯寫霧消天晴之景;頸聯是近景,黃鸝語,紫燕飛,一片春日生機;尾聯從物寫到人,用鳥類逢春之樂,襯托田家早耕歸來的愉快心情,抒發了詩人對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的喜愛之情。全詩寫景生動,狀物細緻,寫作手法含蓄,用語極工穩。
此詩第一句是拗體,點明剛出郊時的情況,太陽要出還沒有出,第二句寫滿天大霧,以致城都隱在霧裡看不見了。這個“失”字用得很活。這裡寫的景色就像杜甫寫的“孤城隱霧深”,但煉成“霧失江城”就不落套,而這個“失”字,正是從杜詩歸雲擁樹失山村”學來。“雨腳微”是寫大霧像細雨一樣,這兩句寫出山城的特有景色,實際這是天晴的前兆。
三四句寫霧消天晴。蘇軾《新城道中》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這三四兩句較蘇詩要凝鍊曲折一些,每句都作兩層,把靜物寫活了,即所謂擬人化。“天忽作晴”把天晴當作有意識的行動,“忽”字對上句“雨腳”來的,原來是作雨,忽然又“作晴”了,四山原來被霧幔遮住,現在山都把簾幔捲起來了。第四句,天雖然晴了,但許多雲還未散去,還要故意作態,那些山石上還沒有散掉的雲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唐人包賀詩:“霧是山巾子,船為水極鞋。”純粹是打油腔。而這裡寫成兩層,把雲和石都寫活了,遠非“山巾子”之喻所能比擬。這一聯寫的是大處遠景。
五六句是近景,黃鸝語,紫燕飛,一片春日生機。而“語”是聽得,“飛”是看見。“煙村南北”寫行中所見,村南聽到,村北也聽到,那末“出郊”的行動自在其中“麥壠高低”是山城近郊特色,表現地勢不平。黃鸝紫燕的活動樂在其中,而在這裡作者仍在襯托人的樂趣。農曆二月二日春耕已開始,一早耕罷放牧歸村,景色如畫,使人想起唐人許多寫牧童的詩句,如崔道融《牧豎》:“牧豎披蓑笠,逢人氣做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後幾句寫出一幅農家樂圖。
七律中間兩聯易見精采,而尾聯難於中間,首聯尤難。此詩順序而下,極有層次。第一聯寫初出郊時,大霧如雨,連城池都看不見了。三四兩句寫天忽放晴後四山的景色,這一聯是從大處遠處著眼,天雲、山石,都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而每句都是兩層意思的複句,兩句句法相對而意思相聯,上句寫山卷幔,應該雲霧盡失,下句寫雲卻留戀不去,那個“猶”字很用力,和“忽”字對得極工穩。律詩中間兩聯應有變化,這五六兩句雖然也有煙村、麥壠、黃鸝、紫燕四種東西,但各為單句。這兩句作者的視線從遠處收到近處,從大的東西收到小的,從靜物寫到動物。在天晴之後,看到一片生機。結尾又從物收到人,用鳥類逢春之樂,襯托田家早耕歸來的愉快心情。作者沒有直接說自己的感受,但是從筆下自然流露出一種熱愛郊外人物的豔羨之情。
這首詩以寫景生動細緻見長,和《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二首》那種橫眉怒目氣壯山河的詩風,恰成對照,可以看出詩人觸景生情,風格是多樣的。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號瀘溪老人、瀘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性伉厲,為詩雄渾。乾道八年(1172)病逝,終年92歲,去世後葬於安福縣山莊鄉下沙村長甫村後山腰,胡銓撰寫墓誌銘碑。王庭珪是兩宋之交的重要詩人。他個性剛直,辭官歸隱,曾因詩送胡銓而被貶辰州。靖康之變而後他表現出對國家憂患和民生疾苦的極大關注,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詩文詞創作都取得了較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