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園原文及翻譯
於園原文及翻譯
於園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是一個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園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於園原文及翻譯,歡迎檢視!
【《於園》原文】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園中無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月、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州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於石,娠於磥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儀真汪園,葢石費至四五萬,其所最加意者,為“飛來”一峰,陰翳泥濘,供人唾罵。餘見其棄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闊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闊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萬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於園》譯文】
於園在瓜洲停船五里鋪的地方,是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的園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的開啟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知府的佐官,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殷勤地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前屋前面有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裡因為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裡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裡因為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杆外面,有一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貝殼,這裡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一座長得像小船的水閣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裡嘰嘰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裡,這裡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藉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細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於園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作品賞析
此文《於園》已被收錄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課本中,選自《陶庵夢憶》。編委選編此文時把“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刪除了。
從寫作意圖看這篇短文重點是介紹於園磊石之奇及其建築的幽遠意境.讚頌了園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藝術造詣。無論是寫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突出它的“以實奇”;還是寫“奇峰絕壑”堆砌在後面廳堂旁的大池塘,突出它的“以空奇”;抑或是寫形狀像螺螄迴旋形貝殼盤旋而下的溝壑,突出它的“以幽陰深邃奇”。作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把重點放在寫於園“奇在磊石”的特點。作者又由於園說到了瓜洲眾多的園林亭榭,這些園林亭榭跟於園一樣,是憑藉巧奪天工的假山而聞名的,而假山是依據自然之山石而創作的。它“胎於石”,有了自然之山石為藍圖還不行,還要“磊石者”一雙巧手才能使它成為現實。所以說“娠於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還不行,還要有主人的`精心構思,主人精心構思了,假山就誕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樣。這種假山或雄偉,或秀麗。這樣就不僅寫出了假山建築的全過程,還讚頌了能工巧匠的一雙手和園林主人的高超的藝術構思。刪除掉“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後就無法表達出作者這一寫作意圖。
從行文連貫看刪掉“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一句後,因為前一句是“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所以學生一致認為“至於園可無憾矣”應該這樣讀:“至/於園/可無憾矣”。理解為到於園就沒有什麼不滿意了。其實,課文這一部分從於園介紹到瓜洲諸園亭,進而說明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假山“胎於石,娠於磊石人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緊隨的 “至於園可無憾矣”是“至()於()”的省略形式。在文中就是“至之於園”。於:作介詞,表處所。之:表示指代,具體內容為前面的假山。文句應譯為:“把假山安置園林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而由於編委把“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刪除掉而打亂了上下文的銜接,致使學生髮生誤解。
從語言特色本文語言是雅語、俗語兼用,十分傳神,極有表現力。如“四圍灌木蒙叢”中的“蒙叢”一詞,就寫出灌木叢生覆蓋地面的狀態。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寫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而刪除掉的一段文字是介紹假山建築的過程的.使用極其通俗的市井語言,極形象地寫出建築假山的幾個步驟,編者把如此通俗形象的語言刪除掉又是為了哪一般呢?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