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原文及翻譯

齊民要術原文及翻譯

  《齊民要術》是綜合性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作者是北魏的賈思勰。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齊民要術原文及翻譯,希望你會喜歡!

  齊民要術原文及翻譯

  原文:

  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錯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力開其資財之道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體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為敦煌,敦煌俗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傭力過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婦女作裙,孿縮②如羊腸,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復不貲③。黃霸為穎川,使郵亭、鄉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部書言,霸具為區處④: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於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柑橘千樹。臨卒,敕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⑤,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矣。”後柑橘成,歲得絹數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於官。”然則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今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直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凡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卷首皆有目錄。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叮嚀周至,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譯文:

  “齊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說的一般百姓(齊等無有貴賤,故謂之齊民)。神農發明耒耜一類的農具,是讓天下的百姓得到好處。殷商、周代的強大,按照《詩》、《書》的記述,關鍵是在讓老百姓安樂,老百姓富有了後就可以進行教化。晁錯說:“聖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凍捱餓的原因,並不是國君自己能耕種而使老百姓能有飯吃,國君自己能織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關鍵是能為他們開闢獲取財富的途徑(或方法)。人們在受寒時對於衣服的.需求,是等不到又輕又暖的皮裘絲綿之類的衣服才穿;飢餓的時候對於食物的需求,也等不到甜美的食品才吃;飢寒來到身上,就顧不得廉恥了。人的通常情況是一天不吃兩餐就飢餓,整年不做衣服就寒冷。肚子餓了沒吃的,肌膚受寒沒衣穿,即使慈愛的母親也不能養育她的兒子,君主又怎能擁有他的百姓呢?”

  皇甫隆(三國魏人)擔任敦煌太守時,敦煌當時的農業生產不懂得使用“耬犁”下種(耬犁耕作下種法,開創者趙過,漢武帝時擔任搜粟都尉,曾總結農民經驗發明“三犁共一牛”的耬車,改進了牛耕。事見《漢書·食貨志》。)人力和畜力花費很大,而收成卻不高。皇甫隆於是教給當地百姓“耬犁”下種的方法,節省勞力超過一半,收成增加了五成。另外,當時敦煌婦女的衣著風俗是用一匹布像羊腸一樣裹在腰間圍成裙子,皇甫隆改變了敦煌婦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後習俗,這樣的事不計其數。黃霸(漢武帝末年曾任“均輸長”,漢宣帝時兩次出任潁川郡太守,累遷至丞相)擔任潁川郡太守時,讓郵亭(供傳送文書者或過往官員歇腳的驛站)、鄉官(鄉政權所在地)都蓄養雞、豬,用來供養鰥寡老人和貧窮的人;及時從事耕種養殖,節約物品用度增加(積累)錢財,種植樹木(飼養家畜,減少糧食來餵養馬匹)。鰥寡孤獨者有死了沒被安葬的,鄉里的官員寫信一說,黃霸都給分別處置,某個地方的大木頭可以做棺木,某個郵亭有小豬可以用來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說的那樣。

  李衡在武陵龍陽洲(“氾”同“泛”,“泛洲”指湖中大片的淤積洲)上建了座房子,種植了幾千棵柑橘,臨死前,囑咐兒子說:“我在這州上有幾千棵柑橘樹,不會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絹一匹,應當能滿足家用。”後來柑橘樹結果,每年收入價值數千匹絹。樊重想製作家用的器物,就先種植梓樹、漆樹,當時人們譏笑他。然而歲月久了,它們(指所種樹木)都派上了用場。先前嘲笑他的人,都來向他請教。這就說明種植是不可以停止的。諺語說:“一年之計,不如種糧食;十年之計,不如栽樹木。”說的就這個意思。孔子說:“在家之中能處理好家政,據治家之理可以用於治理國家。”這樣,那麼家政就如國政,國政就像家政,他們的義理是一致的。

  

  【原文】

  《齊民要術》:椹熟時,多收,曝幹之,凶年粟少,可以當食。《魏略》曰:楊沛為新鄭長。興平末,人多飢窮。沛課民益畜幹椹,收萱豆:閱其有餘,以補不足,積聚千餘斛。會太祖西迎天子,所將千人皆無糧;沛謁見,乃進幹椹,太祖甚善。及太祖輔政,超為鄴令,賜生口十人,絹百匹,既欲勵之,且以報幹椹也。今自河以北,大家收百石,少者尚數十斛,故杜、葛亂後,饑饉薦臻,惟仰以全軀命,數州之內,民死而生者,幹椹之力也。

  《務本新書》:桑椹:平時以棗、椹拌餡,煿餅食之,甜而有益。

  椹子煎:採熟椹,盆內微研;以布紐汁,瓷器盛頓。晝夜露地放之,四十九日。以湯點服,明耳目,益水藏,和血氣。或加蜜少許,石器同煎亦可。病諸瘡疾,作膏藥貼,神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入藥用。

  桑皮抄紙:春初刳斫繁枝,剝芽皮為上;余月次之。

  桑木為弓弩胎,則耐挽拽。

  桑莪,素食中妙物。又“五木耳”:桑、槐、榆、柳、楮是也。桑、槐者為良。野田中者,恐有毒,不可食。

  【譯文

  《齊民要術》:桑葚成熟時,多多采收,曬乾(收藏);荒年糧食不夠吃,可以充飢。《魏略》說:楊沛任新鄭縣縣官。漢獻帝興平二年末,百姓多挨飢受餓,生活窮苦。楊沛叫百姓多收藏幹桑葚,採集野萱豆,並進行檢查,凡蓄積有多餘的,一律收集(入官),準備補助不足,總計收集起來千多斛。這時適逢魏太祖(曹操)出兵千餘人,西去迎接皇帝,沒帶軍糧。楊沛迎接拜見太祖時,遂將幹桑葚獻上。魏太祖對楊沛的做法甚為稱道。後來太祖作了丞相,破格提拔楊沛任鄴縣令,賞給奴僕十人,絹一百匹。這一方面是為了獎勵他,同時也是為了報答他的幹桑葚。今黃河以北,人多的家庭,收藏(桑葚)多至上百石,少的也有數十斛。故杜、葛兵亂以後連年饑荒,百姓全靠幹桑葚維持活命。幾州地方的百姓能夠死裡逃生,皆為幹桑葚的功勞。

  《務本新書》:桑葚:平日,用棗和桑葚拌成餡作烤餅,吃著又甜又有益處。

  葚子煎:採收成熟的桑葚,放在盆中研破,用布絞取桑葚汁液,用瓷器盛放;白天和夜晚,放在露地,四十九天以後,用滾開水沖服。明耳目、益水藏、和血氣。或加上少量蜂蜜,放在石器中煎熬也可以。患各種瘡病時,用(桑子煎)作成膏藥貼患處,有奇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可作藥用。

  桑皮抄紙:春初科伐桑樹上過多的枝條,剝取桑皮連同芽眼用來造紙為最好,其餘月份(剝取的桑皮造紙)較次。

  桑木做成的gōng弩內胎,耐挽拉。

  桑莪,是素食中的佳品。桑、槐、榆、柳、楮等樹上長出的五種木耳當中,只有桑樹和槐樹上生長出來的為上等。田野中生長出來的,恐怕有毒,不可食用。

  【註釋】

  ①本題專講與桑有關的雜事。

  ②引自《齊民要術·種桑柘第四十五》。個別無關緊要的字的差別、不出校記。

  ③以下大段引用《魏略》文見《三國志·魏書·賈逵傳》裴松之注。

  ④萱豆:又名“稽豆”,是一種野生豆,李時珍指為“黑小豆,小科細粒,霜後乃熟”。

  ⑤生口:指俘虜、奴隸,或被販賣的人。

  ⑥今:原作“令”,殿本亦作“令”。據《齊民要術》改作“今”。

  ⑦杜、葛之亂:杜洛周、葛榮之亂,乃為後魏孝明帝時事,發生在公元525年。

  ⑧煿:音博,《集韻》:“同爆,火幹也”。煿餅,或為烤燒餅之類。

  ⑨露地:北方方言,山東民間稱室外為“露地”。

  ⑩水藏:“藏”,與臓通。“水臓”,指泌尿系統。《本草綱目》說“桑椹,利水氣消腫”,並附有治水腫脹滿方等。

  桑螵蛸:螳螂的子房。李時珍說:螳螂的子房名螵蛸者,其狀輕飄如綃也。村人每灸焦飼小兒,雲“止夜尿”。

  抄紙:今稱“造紙”。抄,取也。

  gōng弩胎:“胎”是弓的中心部,指桑木做成的弓胎。古時造弓的技術,見於《周禮·考工記》的“弓人條”。“弓人”為弓,必聚六材,桑木胎僅其中之一,此外還要有角、筋、絲、漆、膠等材料,方可做成良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