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原文及翻譯

春秋左傳原文及翻譯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傳為孔子所作。“春秋”一詞,本是東周列國史官所撰編年史的通稱。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春秋左傳原文及翻譯,希望有所幫助!

  春秋左傳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1],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2],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3]。佗邑惟命"。請京[4],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5],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7],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8]:"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9]。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10]。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11],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1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14]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15]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16]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註釋】

  [1]鄭武公:名掘突,鄭國第二位國君,約公元前770—前744年在位。申:春秋初國名,姜姓。其地為今河南南陽市。

  [2]亟:屢次。

  [3]虢(ɡuó)叔:虢,西周時的封國,封於制,稱東虢。虢叔為東虢國君,後東虢被鄭國吞併,虢叔死在那裡。

  [4]京:鄭國屬地,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20餘里。

  [5]都:指諸侯的國都與卿大夫封邑。雉:城牆高一丈、長三丈稱為一雉。

  [6]度:法度,不度即不合法度。

  [7]為之所:給他安排一個地方。所,地方。

  [8]公子呂:鄭國大夫。

  [9]廩延:鄭國屬地,在今河南延津縣境內。

  [10]暱(nì):粘連的意思,意指不能團結其部眾。

  [11]卒乘:士兵和戰車。

  [12]鄢:西周時國名,後被鄭武公所滅,當今河南鄢陵縣北。

  [13]如二君:指鄭莊公與共叔段好像是兩個國家的君主。

  [14]寘:同"置”。城潁:鄭國屬地,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

  [15]潁谷:鄭國屬地,在今河南登封縣西南。封人:鎮守邊疆的地方官吏。

  [16]繄(yī):語氣詞,作用與”惟”相近。

  【譯文】

  當初,鄭國的武公從申國娶妻,稱為武姜,武姜生了鄭莊公和共叔段。鄭莊公出生時逆生,姜氏難產而害怕,所以就給他取名為寤生,因此而討厭他。姜氏喜愛共叔段,想要把他立為太子,屢次向鄭武公請求,鄭武公沒有答應。等到鄭莊公繼承了君位,姜氏又請求把制這個地方分封給共叔段。鄭莊公對她說:"制,那是個危險的地方,東虢國的國君就死在那裡。別的地方你可任意選擇,我唯命是聽"。姜氏又為共叔段請求以京地作封邑,讓共叔段居住到那裡,稱為京城太叔。祭仲對鄭莊公說:"都會的城牆超過百雉,那將是國家的禍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過侯、伯,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現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違背先王制度,君王你會承受不了的"。鄭莊公說:"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麼能躲避禍害呢"?祭仲對鄭莊公說:"姜氏的要求哪裡能夠滿足得了,不如趁早為共叔段安排個地方,不要讓他發展。如果發展起來,就難以對付了。蔓延的野草都不能除掉,何況是君王你寵貴的弟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定自取滅亡,你就等待著他的滅亡吧!”

  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地接受他與鄭莊公的共同管轄。公子呂對鄭莊公說:"一個國家不能接受兩個人的管屬,君王你將如何處理呢?如果想把君位讓給共叔段,那我就請求服侍他;如果不讓給他君位,那就請你除掉他,以免讓老百姓產生二心"。鄭莊公說:"用不著去管,他會自己遇到禍害"。共叔段又將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鄭莊公共同管轄的邊地收歸己有,延伸到廩延這個地方。公子呂又對鄭莊公說:"這下可好了,共叔段勢力雄厚,能夠得到眾多人的支援了"。鄭莊公說:"他不行道義,不團結人,勢力雄厚只能促進他的崩潰"。

  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糧草,整修鎧甲和兵器,裝備起步兵和戰車,準備襲取鄭國國都。姜氏將為他開啟城門。鄭莊公打探到共叔段進襲國都的日期,說:"現在可以向共叔段進攻了"。於是,命令公子呂為統帥,率領戰車二百輛(每輛戰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開討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鄭莊公又派兵到鄢地討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國。

  《春秋》寫道:"鄭伯克段於鄢"。共叔段的所作所為?不像弟弟,所以不說他是鄭莊公的弟弟,只寫他的名字;鄭莊公和共叔段之間的戰爭好像兩國國君相戰,所以用"克”;稱鄭莊公為鄭伯,是譏刺他對弟弟不加教誨,養成他的罪惡,也說明鄭莊公本來的動機;不寫共叔段出奔共國,是嫌單單歸罪於共叔段,難以下筆。

  於是,鄭莊公把他母親安置到城潁這個地方,併發誓說:"我不到黃泉之下的時候,是不會再見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後悔了。

  潁考叔是潁谷這個邊邑的地方官吏,聽到鄭莊公這樣做,就以向鄭莊公進獻為名,見到了鄭莊公。鄭莊公賜予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都留下來不吃。鄭莊公便問他為何不吃肉。潁考叔說:"小人我有老母,嚐遍了我給她的食物,從未吃過君王這帶汁的肉,請你讓我把這肉送給她"。鄭莊公說:"你有母親,能饋贈她飯食,只是我沒有母親,不能向她饋贈了"。潁考叔說:"冒昧地問一下,你說的是什麼意思"?鄭莊公就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並告訴潁考叔他感到很後悔。潁考叔說:"你有什麼為難的呢?如果挖地挖出泉水來,再順著穿個隧道,你與你母親在隧道里相見,有誰會說你的不對呢"?鄭莊公按照潁考叔的建議去做,在隧道與母親相見。鄭莊公進入隧道,見到他的母親賦詩說:"大隧道內與母親相見,這樣的樂融融啊!”姜氏走出隧道,也賦詩說:"大隧道外,這樣的樂呵呵啊”!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評論說:"潁考叔,是一位真正的.孝子,愛他的母親,還把孝道延及鄭莊公。《詩經》說:孝子是不會讓孝道匱竭的,將永遠把孝道給予他的同類人。這正說的是潁考叔這樣的人"。

  【評析】

  鄭莊公即位後,其弟共叔段在母親姜氏的支援下,擴充勢力,企圖奪取政權。鄭莊公不斷滿足共叔段的要求,促使其權欲膨脹,終於在魯隱公元年(前722)一舉消滅了他。這表現了鄭莊公善於權謀,也說明春秋時權力鬥爭的殘酷。

  作品簡介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傳為孔子所作。“春秋”一詞,本是東周列國史官所撰編年史的通稱。古人之所以重視寫史,是因為歷史不僅是祖先的生活記錄,還可以從中學習各種知識,指導現世人生。傳說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終,見盛知衰,懲惡揚善,撥亂反正。為達此目的,孔子在寫作時非常講究遣詞造句,這就是後人說的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

  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之一。闡述《春秋》經最著名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至隋代,盛行《左傳》,其餘二傳漸衰。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全書六十卷,以《春秋》為綱,並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儲存了許多當時社會文化、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在史學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梁啟超稱《左傳》的出現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左傳》除了闡釋《春秋》思想之外,藝術成就也很高,是我國古代文學與史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對後世史書、小說、戲劇的寫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左傳》語言精煉,文辭優美,其敘事手法歷來為人稱道。唐劉知幾評曰:“或腴詞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春秋之際,戰爭頻仍,《左傳》對戰爭的記敘尤其令人稱道,善於透過側面描寫烘托戰場氛圍,不聞刀劍之聲,卻如親歷沙場,扣人心絃。並且,人物成為《左傳》的主角,將歷史從神的陰影下解放出來。遙想當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齊桓晉文爭霸,楚莊王也要問鼎中原,禮崩樂壞,同時又在外交場合吟詩作樂,說古論今,也足見古人風致。

  現存最早的《左傳》注本為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傳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顧炎武《左傳杜注補正》、惠棟《左傳補註》、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等;現代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今據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整理。

  內容提要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佈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註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註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