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孟子·盡心上》出自《孟子》,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我們看看下面吧!
第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1)不相徵也。 ”
註釋
(1)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翻譯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第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2) 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 也?”
註釋
(1)《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
(2)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譯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
第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翻譯
孟子說:“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人巧。”
第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2)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3)既成,粢盛既潔(4),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註釋
(1)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2)丘:眾。
(3)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翻譯
孟子說:“人民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
第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翻譯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第六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謂高子(1)曰:“山徑之蹊(2)間,介然(3)用之而成路;為間(4)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
(1)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
(2)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
(3)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不斷的意思。
(4)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翻譯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第七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1),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2)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3),莫之敢攖(4)。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1)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開啟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發,汗。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說。
(2)馮婦:人名,姓馮.名婦。
(3)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
(4)攖(ying):迫近。
翻譯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開啟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第八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翻譯
孟子說:“諸侯有三樣寶: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錯以珍珠美玉為寶,災禍必定落到他身上。”
第九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盆成括(1)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註釋
(1)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翻譯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離死不遠了!”
盆成括果然被殺,學生問孟子說:“老師怎麼知道盆成括將被殺呢?”
孟子回答說:“盆成括是個小聰明,但不懂得君子應該知道的大啟發,這是足以招致殺身之禍的。”
第十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飴(1)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飴之也。是皆穿富之類也。
註釋
(1)飴(tian):探取,獲取。
翻譯
士人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是用言語來套取人;該成話的時候不說話,是用沉默來套取人。都是鑽洞爬牆的小偷行為。
第十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1)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註釋
(1)帶:束腰的帶子。朱熹注:“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帶指平常淺近的意思。
翻譯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操守簡約而施與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然是平常的事情,卻蘊含著深刻的啟發;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身開始,然後才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往往在於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 田裡去除草——要求別人很多很嚴格,要求自己卻很少很輕鬆。”
第十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說(1)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2)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註釋
(1)說(Shui):向……進言。
(2)榱(CUI)題:也叫“出簷”,指屋簷的前端。
翻譯
孟子說:“向位高顯貴的人說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的顯赫地位和權勢放在眼裡。哪怕他殿堂高兩三丈,屋簷好幾尺寬,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哪怕他佳餚滿桌,侍奉的姬妾好幾百, 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哪怕他飲酒作樂,馳驅打獵,隨從 車輛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他所擁有的,都是 我不屑於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禮樂制度。我為什麼要怕他呢?”
第十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翻譯
孟子說:“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慾望。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第十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1)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 狷者有所不為也’。(2)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3)、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 原(7)乎!鄉原,德之賊也(8)。”’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9)?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 然(10)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人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11),恐其亂 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 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12) 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註釋
(1)孔子在陳曰:見《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子在陳曰:‘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與萬章所引略有不同。
(2)孔子……:見《論語子路》。 原文和孟子這裡所引一樣。
(3)琴張;人 名,不詳。
(4)牧皮:人名,不詳。
(5)嘐嘐(Xiao):趙歧注:“志大言 大者也。’”
(6)夷:平。或認為作語助詞,無義。
(7)鄉原(yuan);也 作“鄉愿”。願,謹慎。鄉原指外貌忠誠謹慎,實際上欺世盜名的人,也就是 現代所謂“老好人”、“好好先生”。
(8)孔子曰:這段話在《論語陽貨》 中只有“子日:‘鄉原,德之賊也。”’
(9)踽踽(ju):獨行不進的樣子。涼 涼:淡薄,冷漠。
(10)閹:指閹人,即宦官。閹然指像宦官那樣巴結逢迎 的樣子。
(11)四美:
(12)反:同“返”、經:正常之道。
(13)慝(te):奸邪。
翻譯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說:‘何不歸去呢!我的那些學生們忘大而狂放,進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陳國、為什麼思念魯國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說:“孔子‘得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與狷這兩種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進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為。’孔子難道不想和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嗎?不能夠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罷了。”
萬章問:“請問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說:“如琴張、曾皙、牧皮這些人,就是孔子稱為狂放的 人。”
萬章問:“為什麼說他們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說:“他們志向很遠大,言語很誇張,嘴巴總是說‘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和言語相合。這種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潔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這些潔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說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說: ‘從我家門口經過卻不進到我的屋裡來,而我並不遺憾的,那就只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使道德敗壞的人。’”
萬章問:“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好好先生呢?”
孟子說:“好好先生批評狂者說:‘為什麼這樣志大言大呢?言 語不能夠和行為相照應,行為不能夠和言語相照應,就只說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評指者說:‘為什麼這樣落落寡合呢?生在這個世界上,為這個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樣八面玲 球,四處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說:“一鄉的人都說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都表現得像個老好人,孔子卻認為他是使道德敗壞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是啊,這種人,你要說他有什麼不對,又舉不出例證來;你要指責他卻又好像無可指責。他只是同流合汙,為人好像忠誠老實,行為好像清正廉潔,大家都很喜歡他,他自己也以 為很不錯,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卻並不合於堯舜之道,所以說他是‘敗壞道德的人’。孔子說:‘厭惡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厭惡雜草,怕的是它搞亂禾苗;厭惡花言巧語,怕的是它搞亂正義; 厭惡誇誇其談,怕的是它搞亂信實;厭惡鄭國的樂曲,怕的是它 搞亂雅樂;厭惡紫色,怕的是它搞亂正宗的紅色;厭惡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亂道德標準。’君子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讓一切回到正道罷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會振作起來;老百姓振作起來,也就沒有邪惡了。”
第十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 萊朱(1),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2),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3)!”
註釋
(1)萊朱:湯的賢臣。
(2)散宜生;文王賢臣。
(3)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解釋認為:前半句“然而無有乎爾”指 沒有“見而知之”者;後半句“則亦無有乎爾”指五百餘歲之後更不會人“聞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對沒有人繼承孔子聖人學說的憂慮。
翻譯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說堯舜之道而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說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說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代這樣的不遠,距離聖人的家鄉這樣的近,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以後恐怕也沒有聽說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吧!”
第十六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翻譯
孟子說:“所謂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結合起來,就是所說的道。”
第十七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翻譯
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時,說道:‘我要慢慢地走啊,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離開齊國時,將淘好了的米撈起來就走,這是離開別的國家時的態度。”
第十八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①,無上下之交也。”
翻譯
孟子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圍困,是由於跟這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註釋
①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窮困,災難。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而陳、蔡兩國大夫擔心孔子被楚任用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派徒役包圍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斷糧多日,餓得爬不起來。“戹於陳蔡之間”即指此事。
第十九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貉稽曰①:“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③文王也。”
翻譯
貉稽說:“我貉稽被人家說了很多壞話。”孟子說:“沒關係的。士人總會受到七嘴八舌非議的。《詩經》上說:‘憂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對我又恨又惱。’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又說:)“不消除別人的怨恨,也不喪失自己的名聲。’說的就是文王。”
註釋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詳。
②以上兩句出自《詩經·邶風·柏舟》。
③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綿》。
第二十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翻譯
孟子說:“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塗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第二十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翻譯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時間內經常去走才能成為路;只要一個時候不走,茅草就會堵塞住它。現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第二十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①。”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翻譯
高子說:“禹的音樂勝過文王的音樂。”孟子問:“憑什麼這麼說?高子說:“因為(禹傳下來的鐘上的)鍾鈕都快斷了。(可見人們喜歡演奏它。)”孟子說:“這哪足以說明問題呢?城門下的車跡很深,是一二匹馬的力量造成的嗎?(那是年深月久車馬過得多了造成的。禹傳下的鐘鈕快要斷了,也正是年代久遠的緣故。)”
註釋
①追(duī)蠡:追,鍾鈕;蠡,要斷的樣子。
第二十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另有斷法: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翻譯
齊國饑荒。陳臻說:“國都裡的人都認為老師會再次(勸說齊王)開啟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恐怕不會再這麼做了吧?” 孟子說:“這樣就成馮婦了。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打虎,後來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許多人在追逐一隻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沒有人敢靠近它。[另有斷法的翻譯: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打虎,後來成為行善計程車人。(有一次)到野外去,有許多人在追逐一隻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沒有人敢靠近它。](人們)遠遠看見了馮婦,便跑上去迎接他。馮婦便捋起袖子下車(去打虎)。大家都喜歡他,可是那些稱為士的人卻譏笑他。”
第二十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翻譯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睛對於美色,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子對於香味,四肢對於安逸,(都是極喜歡的,)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天性。仁對於父子關係,義對於君臣關係,禮對於賓主關係,智慧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都是極重要的,)這都由命決定的,(能否得到它們,)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命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浩生不害問曰①:“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翻譯
浩生不害問道:“樂正子是怎樣一個人?”孟子說:“是個善人、信人。”(浩生不害問:)“什麼叫‘善’?什麼叫‘信’?”孟子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聖’,‘聖’到妙不可知就叫‘神’。樂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中,‘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註釋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齊國人。
第二十六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翻譯
孟子說:“避開墨子這一派,必定會歸入楊朱這一派;避開楊朱這一派,必定會迴歸到儒家這一派。迴歸了,接納他就是了。而現在同楊朱、墨子辯論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豬,已經追回、趕入豬圈了,還要接著把它的腳拴住。(這未免過分了。)”
第二十七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翻譯
孟子說:“有徵收布帛的賦稅,有徵收糧食的賦稅,有徵發人力的賦稅。君子徵收了其中一種,就緩徵其他兩種。同時徵收兩種,百姓就會有餓死的了;同時徵收三種,就會使百姓們父子離異各顧自己了。”
第二十八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翻譯
孟子說:“諸侯的寶物有三樣: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當作寶物的,災禍必將落到他身上。”
第二十九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盆成括仕於齊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翻譯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要喪命了!”盆成括被殺,學生問道:“老師怎麼會知道他將被殺?” 孟子說:“他有點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來殺身之禍罷了。”
註釋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第三十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翻譯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宮。有一雙還沒織好的草鞋放在窗臺上,旅館裡的人來找而沒有找到。有人問孟子:“跟隨你來的人怎麼竟像這樣亂藏人家東西呢?”孟子說:“你以為這些人是為了偷鞋子而來這裡的嗎?”那人說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訂了規章條例,走了的不追究,有來的不拒絕。只要憑著求學願望來的,就接收他罷了。(這可難免會有手腳不清的人混進來呢!)”
第三十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①,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翻譯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乾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幹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幹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幹的事上,就是義。一個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擴充套件開去,仁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願扒洞翻牆(行竊)的心理擴充套件開去,義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願受人輕蔑的心理擴充套件開去,那麼無論到哪裡,(言行)都是符合義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談而去交談,這是用言語試探對方來取利;可以交談卻不去交談,這是用沉默試探對方來取利,這些都是扒洞翻牆一類的行徑。”
註釋
①爾汝:爾、汝,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古代尊長稱呼卑幼時用如果平輩之間用來稱呼,則是對對方的輕視。
②餂(tiǎn):取。
第三十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翻譯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養自己,卻能使天下太平。常人的毛病在於荒棄自己的田地,卻要人家鋤好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加給自己的責任卻很輕。”
註釋
①不下帶:帶,腰帶。古人視不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第三十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幹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翻譯
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湯王、武王的仁德,是(經過修身)回覆到本性。動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禮,這是美德的最高表現。為死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給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求官做的。言語必求信實,不是用來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第三十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①,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翻譯
孟子說:“向權貴進言,要藐視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堂幾丈高,屋簷幾尺寬,我要得志了,就不這麼幹。面前擺滿美味佳餚,侍妾有數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這麼幹。飲酒作樂,馳騁打獵,讓成千輛車子跟隨著,我要得志了,就不這麼幹。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我所不願乾的;我所願乾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為什麼要怕他們呢?”
註釋
①榱(cuī)題:屋簷下的椽子頭,這裡借指屋簷。
第三十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翻譯
孟子說:“修養善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求利的慾望更好的了。一個人求利的慾望少,那麼即使善心有些喪失,也是很少的;一個人求利的慾望多,那麼即使善心有所儲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第三十六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曾晳嗜羊棗①,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翻譯
曾晳愛吃羊棗,公孫丑問道:“烤肉與羊棗,哪樣味道好?”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丑又問:“那麼曾子為什麼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孟子說:“烤肉是大家共同愛吃的,而吃羊棗是(曾晳)獨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諱)只避名不避姓,因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註釋
①羊棗:即黑棗,因形狀色澤似羊屎,故稱羊棗。
第三十七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說:何不回(魯國)去啊!我鄉里的年輕弟子志大而狂放,想進取而不改舊習。孔子在陳國時,為什麼要惦念魯國那些狂放的讀書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說:“孔子說過,‘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進取,狷者(遇事)拘謹、退縮’。孔子難道不想結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嗎?(只是)不能一定結交到,所以想結交次一等的人。”“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萬章問:)“請問怎樣的人能稱作狂放的人?”曰:“如琴張、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謂狂矣。” 孟子說:“像琴張、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說的狂放的人。”“何以謂之狂也?”(萬章問:)“為什麼說他們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④!鄉原,德之賊也。’”
翻譯
孟子說:“他們志向遠大、口氣不凡,開口便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們的行動,卻(和他們的言論)不全吻合。(如果這樣的)狂者也結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於幹骯髒事的人同他結交,這種人就是狷者,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說:‘路過我門口而不進我屋子,我不感到遺憾的,大概只有鄉原吧!鄉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萬章問:“怎樣的人能稱他為鄉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⑤?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孟子說:“(鄉原指責狂者說:)‘為什麼志向、口氣那麼大?說的不顧做的,做的不顧說的,卻還說什麼“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評狷者說:)‘做事為什麼那樣孤孤單單?生在這個社會,為這個社會做事,只要人家認為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樣在世上獻媚邀寵的人就是鄉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萬章問:“一鄉的人都稱他是忠厚人,所到之處也表現出是個忠厚人,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戕害道德,什麼道理呢?”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孟子說:“(這種人,)要批評他,卻舉不出具體事來;要指責他,卻又覺得沒什麼能指責的;和頹靡的習俗、汙濁的社會同流合汙,平時似乎忠厚老實,行為似乎很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他也自認為不錯,但是卻不能同他一起學習堯舜之道,所以說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說過,要憎惡似是而非的東西:憎惡莠草,是怕它淆亂禾苗;憎惡歪才,是怕它淆亂了義;憎惡能說會道,是怕它淆亂信實;憎惡鄭國音樂,是怕它淆亂雅樂;憎惡紫色,是怕它淆亂了大紅色;憎惡鄉原,是怕他淆亂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復到正道罷了。正道的形象樹端正了,百姓就會奮發振作;百姓奮發振作,就不會有邪惡了。”
註釋
①琴張、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詳;有人說是孔子的學生。
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遠大、口氣不凡。
③獧:同“狷”。
④鄉原:指看起來恭謹忠厚,實質上卻沒有是非原則,苟同世俗,只圖博取好名聲的人,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好好先生。
⑤踽(jǔ)踽涼涼:孤單冷清的樣子。
第三十八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翻譯
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親眼見到過而知道堯、舜的;至於商湯,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商湯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萊朱,是親眼見過而知道商湯的;至於文王,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親眼見過而知道文王的;至於孔子,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孔子到現在,有一百多年,離聖人的時代是這樣的不遠,離聖人的家鄉是這樣的近,這樣的條件下還沒有繼承的人,那也就不會有繼承的人了!”
註釋
①萊朱:傳說是商湯的賢臣,一說就是仲虺(huì),商湯的相。
②太公望:即呂尚,見本書《離婁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賢臣。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