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尋大龍大龍湫原文及翻譯

記尋大龍大龍湫原文及翻譯

  在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尋大龍大龍湫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蕩,按圖記以求名跡,則蕪沒者十之七矣。訪於眾僧,鹹曰:“其始闢者,皆畸人也。庸者繼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則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徑可尋者希。”過華嚴,鮑甥率眾登,餘止山下。或曰:龍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詰旦,輿者同聲以險遠辭。餘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傷?”沿澗行三里而近,絕無險艱。至龍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許,蔓草被徑,輿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蟲,遭之,重則死,輕則傷。”悵然而返,則老僧在門。問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為子先路。”持小竿,僕李吉隨之,經蒙茸則手披足踏。輿者坦步裡許,徑少窄,委輿於地,曰:“過此則山勢陡仄,決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餘足跡是瞻。”鮑甥牽引,越數十步,則蔓草漸稀,道坦平,望見瀑布。又前,列坐巖下,移時乃歸。輿者安坐於草間,並作鄉語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徵吾輩之誑,必眾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蕪久矣。眾皆以遠跡為難,而不知苟有識道者為之先,實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於眾廝輿②,而時君不寤,豈不惜哉!夫輿者之誑,即暴③於過客,不能譴呵而創懲之也,而懷怒蓄怨至此;況小人毒正,側目於君子之道以為不利於其私者哉!此嚴光、管寧之儔所以匿跡銷聲而不敢以身試也。

  註釋

  ①摽:把持。

  ②廝輿:舊時指僕役一類的人。

  ③暴:施加惡行,欺侮。

  譯文:

  八月十四日,我進入了雁蕩山,按照圖記來找名勝古蹟,發現十處有七處已經荒蕪廢棄了。向各位僧人打聽,都說:“那些開闢這裡的人都是些不尋常的人。後來平庸的人繼承了這裡的所有權,有的人把持田宅來為自己求得利益,否則就苦於這裡偏僻寂寞而離開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勝蹟的小路很少。”經過華嚴寺,鮑甥率領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說:“龍湫或許還能找到。”於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轎的人不約而同地用路途險峻遙遠作藉口推辭。我說:“暫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離開,又有什麼妨害呢?”我們沿著溪澗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龍湫庵,完全沒有一點危險艱難的。到龍湫庵,僧人到別處去了。打柴的人為我們指明瞭通向龍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雜草遮蓋了道路,抬轎的人說:“這裡面都是毒蛇害蟲,遇到它們,情況嚴重的就死亡,輕的受傷。”我們很不如意地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老和尚在門前。他問我們回來的原因,知道緣故後笑著說:“哪裡有走了二千里,距離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邊卻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領路。” 老和尚拿著小竹竿,僕人李吉跟著他,經過茂密的雜草和灌木叢就用手分開用腳踩下。抬轎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變窄,就把轎子丟在地上,說:“過了這裡山勢就會變得陡峭逼仄,絕對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說:“您不要懷疑,只要跟著我的腳印走就可以了。” 鮑甥在前面一邊拉著我一邊帶路,走過了幾十步,就發現雜草慢慢地變稀疏了,道路變平坦了,遠遠地看見瀑布。又往前走,我們並排坐在岩石下,過了一段時間才回去。轎伕在草叢中很舒適地坐著,並用一些俚俗的話抱怨和謾罵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聰明,來證實我們說謊,一定要當眾羞辱他。”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方苞《記尋大龍湫瀑布》原文及翻譯,如果喜歡,可以經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作品鑑賞

  這是一篇遊記,記述遊覽大龍湫瀑布的經過。大龍湫瀑布,在浙江樂清縣的雁蕩山中。瀑布飛灑三百丈,為雁落山的奇觀。瀑布旁有許多唐宋時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名勝古蹟。作者雁蕩山之遊,同時也尋找到了大龍湫瀑布。

  這篇散文以“尋大龍湫瀑布”為線索,由按圖記到問眾僧,繼而鮑甥尋,乘輿尋,老僧引,從中可見作者尋找大龍湫瀑布費盡了周折。文中突出了一個“尋”字,極少描寫所尋遊的山水,透過記敘在尋遊大龍湫瀑布的過程中,輿者誑言路途險遠難行,老僧識破輿者,指引道路等情節。作者一行後來在老僧的帶領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結尾領悟到只要有“識道”的`人帶路,遠道可以成為近道,難道可以變為易道的大道理。“先王之道之榛蕪久矣”,“孔、孟、程、朱皆困於眾斯輿”的感嘆,是文章結尾緣事明理的地方,作者從“尋大龍湫瀑布”之行聯想到孔、孟、程、朱的學問在當今流行的原因,從而豐富了文章的社會內涵。這正是方苞散文創作的特定模式,即不管寫事寫物,都要從所寫事物本身發據出某種思想內涵,這種思想內涵又總是與他所推崇的儒家說教和程朱理學相聯絡。

  雁蕩一絕的大龍湫瀑布,前人記遊所寫已多,寫出新意已難。作者避開寫瀑,而寫尋瀑,可謂別開生面,獨闢蹊徑。遊記最後也是用了“緣情事以為波瀾,別求義理以寓襟抱”的筆法,藉以擴大其社會意義。文章結枃謹嚴,虛實精當,風格雅潔,敘事不失生動。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崔小敬《江南遊記文學史》:“《記尋大龍湫瀑布》是體現桐城派特色的一篇名文。是方苞‘義法’說的集中體現。”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進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