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
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
在廣播站鍛鍊的同學們都知道,廣播前都會提前準備好廣播稿,好的廣播稿會帶來更好的節目效果,那要怎麼寫好廣播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1
男:當燦爛的晨曦溫暖著整個校園,採擷一縷陽光,編織七彩的花環。
女:留住一絲清風,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男:付出一份真誠,打造愛的世界。
女:帶走一片笑容,永遠與我們同行。
合:大家好,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
男:我是主持人xx
女:我是主持人xx
合:本次的紅領巾之音由我們六(1)班為大家準備。
男:今天的播音是這樣為你安排的:首先我們一起走進聰明小屋,學知識、長見識,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女:其次是:話說安全;最後是溫馨提示。下面請收聽詳細內容。
女: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到了,大家對端午節的知識瞭解多少呢?
男:嗨!端午節不就是吃雞蛋、吃粽子嗎?
女: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雞蛋和粽子嗎?
男: 不知道,你快給大家說說吧!
女: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以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愛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進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男) 真沒想到,在端午節的背後還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瞭解了端午節的由來,我想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能過得更有意義。
男: 多少年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都是告訴大家相同的一個道理:安全隱患無處不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安全。
女:同學們,安全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又是一個不容我們迴避的問題。安全的隱患是隨處存在的,它就像是一隻兇惡的老虎,時刻窺著我們,隨時向我們進行襲擊,給我們個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與痛苦,也給我們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這些不幸事故的發生,確保我們的安全呢,我們就得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
男:然而,在生活中,很多同學卻忽視了這個問題。有的同學經常在公路上玩耍,有的同學上下樓梯時互相擁擠,有的同學在沒有大人的陪伴私自游泳,有的同學獨自玩火玩電,有的同學不按要求在體育器械上活動,還有的同學經常攀爬學校及其他地方的圍牆,有的同學在校園裡追逐打鬧等等。同學們,所有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一不小心就要造成不幸的事故。
女: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不注意安全,就是在拿我們寶貴的生命開玩笑。同學們,無論我們聽到的還是我們親眼看到的那些不幸事故,都會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訓。因此,請同學們要自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愛護自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想一想,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麼做是否安全,用自己的行動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最後是溫馨提示欄目:
一說到夏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熱,夏季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期,但夏季的天氣絕不是用一個熱字可以概括了的。夏季是一年中天氣變化最劇烈、最複雜的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裡。近三十年來北京全年降水量是570毫米,而僅僅夏季的降水量就達423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74%,特別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常常是大雨和暴雨的集中期。另外,各種災害性天氣,例如雷電、冰雹、雷雨大風、洪澇、乾旱、颱風等也都多發生於此時。
夏季天氣炎熱,在高溫的環境中人體的很多功能都會發生變化,特別是人體體溫調節、水鹽代謝、消化、迴圈、神經、內分泌系統,這些變化一旦不能很好適應環境,人體就會有各種不舒適感,中暑就是夏季裡最多見的一種情況。另外夏季高溫高溼又是細菌繁殖活躍期,各種傳染病,特別是消化道傳染疾病的多發期。為了能平安度過夏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合理飲食
多吃清淡少吃油膩食品,多吃一些帶有苦味蔬菜,如苦瓜、絲瓜、苦菜、芹菜等。苦味可以促進食慾,可以清心健腦,可以促進造血功能,還可以洩熱排毒。
動靜適宜
活動鍛鍊應在清晨、上午,一天中相對較涼爽的時段進行,切忌在烈日下鍛鍊。活動強度一定要適量,而且時間不宜過長。
起居有序
由於暑熱使人夜晚睡眠減少,中午要適當休息,以補充睡眠不足。另外在睡覺時一定要注意空調的溫度不可調得太低,一般在26~28℃之間較適宜,還要注意經常開窗通風以使室內空氣潔淨。
著衣科學
夏季著裝要遵循“涼爽、簡便、寬鬆、美觀”的原則。盛夏酷暑有些人喜歡打赤膊,以為這樣可以涼快些,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時,赤膊不僅不涼快,反而更熱,因為只有當皮膚溫度高於環境溫度時,才能透過輻射、傳導散熱。
合:本期的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再見!
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2
甲:敬愛的老師們!
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小龍人”廣播站又和大家見面了!
甲: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乙: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甲:下週四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的“小龍人”廣播進行端午節的專輯報道!
乙:是的,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端陽節、端五節。民間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節”和“粽子節”。那為什麼叫端午節呢?我來跟大家說說吧。
原來,“端”在這裡就是開始、開頭的意思。“五”和“午”在古代是可能通用的。古人認為,“五”是陽氣始盛之數,因此五月的第一個逢五日就叫“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各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二、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啊,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三、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四、端午節詩選:端 午(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這一期的“小龍人”廣播到此結束。
小學生端午節廣播稿3
甲:親愛的同學們!(放音樂)
乙:敬愛的老師們!
合:大家中午好!紅領巾廣播站在動聽的音樂聲又和大家見面了!
甲:我是播音員——。
乙:我是播音員——。
甲:告訴你一個好訊息,
乙:什麼事,說來聽聽
甲:下週我們要放三天假,6月17號回校上課。
乙:不可能吧!
甲:別不信啊,6月16日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年我國將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日,所以這星期多放一天。
乙:哇,這的確是個好訊息。
甲:你先別樂,我還有幾個問題要考你呢!
乙:好,誰怕誰啊,你說。
甲: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乙:這還不知道?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最早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甲:你還真說得頭頭是道。
再問你一個問題:端午節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裡叫法最多,你能說出幾個嗎?
乙:那還不簡單,你聽好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甲:你真了不起一口氣說了那麼多,想必沒有什麼問題能難倒你了。
乙:那還用說!對了,端午節那天你有沒有空到我家來?
甲:去幹啥?
乙:我們一起學包粽子呀!可不能讓這絕活失傳呀。
甲:嗯,你說得有理,是得好好學學。
乙:說了那麼多,我們的節目也該進入尾聲了。
甲:親愛的同學們,今天的校園之聲欄目到這裡就結束了,
乙:希望我們的節目給大家帶來收穫和喜悅,
合:感謝大家收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