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小學教師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新學年小學教師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學年小學教師第一學期工作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的腳步在無聲無息中走到了xxxx,回首過去的一年,感覺自己碌碌無為,日常的繁瑣事務常常讓自己身心疲憊,偶有空閒,也很難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是時候該好好地反思總結一下了。

  首先,關於我的閱讀實驗。

  幾年前,我心中都有一個想法,最初是源於山東的韓老師,她用她的“海量閱讀”實驗讓我們所有人由衷佩服,她向我們證明了:孩子是讀書成長的,不是做題長大的。想想7年前,我帶了一年級,雖說自己工作了十幾年,不是個“新手”了,但一年級對於我來說,還是第一次!

  記得當時,我沒有任何的經驗和想法,每天跟在以前帶過一年級的老教師身後,她上一課,我聽一課,然後到自己班級來“移植”。每天“照葫蘆畫瓢”,還要應付那麼多瑣事,忙得不亦樂乎,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些什麼!

  就這樣,轉眼之間,六年過去了,送走了一屆孩子,我想:難道就這樣教下去嗎?用六年前的那點書本知識來應對六年後的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對自己說,不能!今年我36歲了,在我40歲之前的這幾年裡,我想搏一把!我想走一條自己的路,一條嶄新的路!也許一路上會有眾多的荊棘與困難,但既然選擇了,我會走下去!

  於是,在今年的暑假,我上網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申報了徐州市級個人課題《小學低年級國學經典誦讀的'策略與路徑》,我決定從《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入手,來開啟孩子啟蒙閱讀的那扇大門。

  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說:“一個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帶集中在思考層面和創造層面上,那它的復興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帶集中在匠藝層面上,那它的衰勢已無可避免。”

  我想:開展“經典誦讀”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記憶的層面,終極目的是讓孩子們“厚積薄發”,為他們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真正讓學生的成長受益,讓孩子們把文化的厚重感訴諸於文字,做一個真正“有根”的人。

  基於以上的思考,今年的9月份,我自己主動到校領導處要求帶一年級。人人都知道一年級孩子多,事情瑣碎,又累又苦,但一想到自己心中的“宏偉夢想”。我所有的付出都不算什麼!

  “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只要學生能熟練背誦,裡面的意思自會理解,對於一些典故和字的讀音,教師要做適當指導。首先我從誦讀入手,每天利用晨讀、午讀,充分激發孩子的讀的興趣,輔以講述裡面的經典故事,如“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孟母三遷”等,一方面幫助孩子記憶《三字經》,另一方面,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其次,開展“師生同讀、同背比賽”。說實話,作為孩子們的老師,《三字經》我也只是會背前面的一點點,在每天的教授中,我也在不斷地學習,每次,當我與孩子比賽背的時候,孩子的積極性別提有多高了。

  再次,開展學習型家庭建設。引導、鼓勵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開設“家庭經典時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每天在孩子放學後、睡覺前,抽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學習,“親子誦讀”,家校合作,共同引導孩子進入國學的殿堂。

  現在,孩子們經過一個學期的書本學習、背誦《三字經》、誦讀古詩文,已經認識了一定數量的的漢字,就在最近,我已經開始著手引導孩子讀整本的書,第一本便是《小豬晞裡呼嚕》,現在家長們透過網上購買,已經達到人手一本,進展比預想的好。

  透過學校和家庭組織學生誦讀、熟背詩文經典,讓他們在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便捷而有效的方式,獲得傳統文化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我想,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應該是終生受益的。

  第二、關於讀書。

  案頭的幾本團隊發的書已經擱置很久了,早在暑假之前就發狠說一定在暑假裡讀完的,但一個學期過去了,才剛剛讀完兩本,一本是《我與地壇》,史鐵生的,一本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都是些與教學無關緊要的閒書)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很大的惰性。人說,有志的人立長志,無志的人常立志。我就是屬於後者。每每外出學習,總覺得心中有一股熱血上湧,就暗下決心,回來後一定怎樣怎樣,但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每天被班級、學校的日常事務所累,當初的那一點“雄心壯志”很快就被拋到腦後,總想著,哎,太忙了,等等吧!誰知,這一等,一年的時間就這樣一晃而過!難怪朱自清感嘆“匆匆”啊!

  第三,關於寫作。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揭示了“反思”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

  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汲取經驗教訓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的一種方式和途徑。

  如果說“思”是指“心”上有塊“田”,那麼反思就是“田”上有顆“心”。不斷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長出更多的“心”,從而產生“心心”向榮的“心”氣象,創新也就信手拈來。

  應該承認,我反思自己教學的習慣還沒有養成,有的時候,在自己的課堂上,或在聽別人的課時,會有一些“靈光”閃現。但,真正用文字記錄下來時,方感到自己語言的枯竭、理論的缺失。有時,寫了一個開頭,卻再也寫不下去。整天跟孩子講“讀寫結合”,自己卻因讀得太少而使寫作成了“無源之水”!以後要多在總結經驗中完善自我,要多對照教育理論來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