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通用7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通用7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將帶著新的期許奔赴下一個挑戰,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計劃吧。教學計劃怎麼寫才能切實地幫助到自己將來的工作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1

  一、學生基本情況:

  二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後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但仍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

  三個班的孩子還是有些差別,二班的孩子較為活潑頑皮,一班、三班的孩子紀律意識強一些,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有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

  同時,二年級的小學生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道德法制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編排注重圖文結合,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堅持以學生品行教育為主線,切實抓好學生品行教育和養成良好習慣教育兩個環節,為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本教材遊戲較多,透過遊戲和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學生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3、本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題材。課程將從課堂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其兒童生活的所有空間。

  三、教學目標:

  1、透過第一單元《我們的節假日》的教學,不僅讓孩子們關注身邊最常見的傳統節日,感受節日的氣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濃濃的親情,而且還透過延伸、拓展學習,讓孩子們瞭解源遠流長的祖國傳統節日,關注祖國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集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

  2、透過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的教學,幫助孩子們建立集體觀念,學習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級自己愛,自己的班級自己管,班級生活規則大家定、齊遵守,從而培養孩子們初步的集體意識和自主管理意識、責任意識。

  3、透過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場所》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滲透《環境保護法》、《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制教育。

  4、透過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的教學,讓孩子們愛祖國從愛自己的家鄉做起,瞭解家鄉的美麗山水、豐富物產,認識為家鄉作出貢獻的可親可敬的人們,為偉大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驕傲自豪。

  四、教學重點:

  幫助孩子們建立集體觀念;引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良好行為習慣。

  五、教學難點:

  瞭解源遠流長的祖國傳統節日;認識為家鄉作出貢獻的可親可敬的人們,為偉大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驕傲自豪。

  六、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採取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迴圈往復、螺旋上升、形式多樣等方式,引導孩子們透過學習,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

  3、以孩子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抓手,以實際生活案例為依託,突出正面引導,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4、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5、課程中積極發揮繪本生動活潑、有趣有啟發性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透過自主閱讀、小組講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蘊含的規則、法理等,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實實在在的知行合一。

  七、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第一課假期有收穫。

  第三週:第二課週末巧安排。

  第四、五週:第三課歡歡喜喜慶國慶。

  第六週:第四課團團圓圓過中秋。

  第七週:第五課我愛我們班。

  第八週:第六課班級生活有規則。

  第九周:第七課我是班級值日生。

  第十週:第八課裝扮我們的教室。

  第十一、十二週:第九課這些是大家的。

  第十三週:第十課我們不亂扔。

  第十四周:第十一課大家排好隊。

  第十五週:第十二課我們小點兒聲。

  第十六、十七週:第十三課我愛家鄉山和水。

  第十八週:第十四課家鄉物產養育我。

  第十九周:第十五課可親可敬的家鄉人。

  第二十週:第十六課家鄉新變化。

  第二十一週:複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引導學生學習做人與做事的基本知識,關注周圍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本期任教五年級三個班級,多數學生思維活躍,誠實守信,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三、教材分析

  統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教材是從20xx年秋期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第四單元:驕人祖先燦爛文化。四個單元的主題教育依次分別是:基本文明素養教育、規則和民主法治教育、國家主權和國情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冊內容體現了由遠及近的生活領域,即從世界——國家——社群(家鄉)——學校——家庭——個人。整冊教材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計了七大主題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養教育、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教育、愛國愛黨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自然(生態倫 理)教育、國家領土和主權教育(國情教育)、開放的國際視野教育。

  每篇課文由正文、活動園、相關連結和閱讀角四個部分組成,各部分有各部分的功能。正文的功能主要是:引入學習情境、活動的匯入、活動之間的連線、過渡與轉換、客觀知識或事實的描述、思想觀點的陳述。活動園的型別多樣,活動範圍包括課堂、家庭和社群;活動主體可以是個人、小組或班級;活動形式可以是動手參與活動或反思交流活動。

  四、教學目標及措施

  1.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增多,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如何正確的安排課餘生活,合理規劃課餘生活,遇到問題,能真誠坦率的溝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遠離菸酒,拒絕毒品,提高防範意識。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知恥心。願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能夠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喜悅。

  4.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禮儀常識:學會欣賞、寬容和尊重他人。

  5.瞭解迷戀網路和電子遊戲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6.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珍愛生命,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7.體會同學之間真誠相待、互相幫助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知道同學之間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

  8.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對自己承擔的任務負責。

  9.知道班級和學校中的有關規則,並感受集體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

  10.透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體會民主、平等在學校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11.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_域、行政區劃。知道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12.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瞭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13.瞭解我國不同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知道並理解這些差異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14.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關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5.知道我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掌握應有的歷史常識,瞭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珍愛我國的文化遺產。

  16.觀看一些反映我國曆重大發明或重要文化遺產的影視片;或收集有關資料,舉行報告會。或講述體現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發明創造的故事。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透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透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透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 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裡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三、教學總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

  1、 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了,要開開心心上學。

  2、 幫助學生熟悉學校環境,讓學生學會交際,懂得交新朋友。 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

  1、 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

  2、讓學生意識到在校園裡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3、 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

  2、 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透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

  1、體驗冬季生活的快樂,增強體質,鍛鍊意志。

  2、主動觀察、發現冬季的特徵,養成探究的習慣,獲得有關知識。

  3、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主動參與新年的集體活動。

  4、瞭解冬季保健的知識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學措施

  1、透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 3

  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六、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週 開開心心上學去 第三週 拉拉手交朋友 第四周 我認識您了 第五週

  第七週

  第八週

  第九周

  第十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周

  第十五週

  第十六週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4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四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強職業道德,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孩子們經過幾年的學習,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

  二、教材說明

  最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20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

  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

  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三單元:美好生活哪裡來;

  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

  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

  第一單元主要從同伴交往的主題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和諧的同伴交往方法,成為同學中受歡迎的人。

  第二單元透過觀察包裝,引導其辨別商品質量,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聯想,思考買不到不合適的東西怎麼辦?這些內容的安排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從而讓學生學做生活中的聰明消費者。

  第三單元主要透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吃穿用哪裡來,並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瞭解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知道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從小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

  第四單元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閃耀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璀璨文明。中華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以“禮儀大國”“禮儀之邦的美譽著稱於世”。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中華禮儀之瑰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頌,在五千年的傳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摻雜其中,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要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更要堅決牴觸陋習陋俗,使我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傳,萬世流芳。

  三、教材設計思路及特點

  1、教育性。

  道德與法治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以多種形式促進兒童中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

  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透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

  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透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

  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透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透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透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教學進度

  章節題目課時備註

  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6

  我們的好朋友2

  說話要算數2

  當衝突發生2

  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6

  買東西的學問2

  合理消費2

  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2

  第三單元美好生活哪裡來6

  我們的衣食之源2

  這些東西哪裡來2

  生活離不開他們2

  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6

  我們當地的風俗2

  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2

  家鄉的喜與憂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5

  一、學生基本情況:

  1.本年級學生共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

  2.本班的孩子經過三年的學習後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

  3.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四年級上冊共安排了四個單元主題,即:“與班級共成長”、“為父母分擔”、“資訊萬花筒”、“讓生活多一些綠色”。這四個主題將來源於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三、教學目標

  1.透過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的教學,幫助孩子們建立集體觀念,學習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級自己愛,自己的班級自己管,班級生活規則大家定、齊遵守,從而培養孩子們初步的集體意識和自主管理意識、責任意識。

  2.透過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的教學,體會父母為家庭忙碌的辛勞,管好自己,少給父母添麻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父母的負擔,為家庭事務出主意,用自己的創意和行動為家庭做貢獻。

  3.透過第三單元《資訊萬花筒》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滲透《環境保護法》、《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制教育。

  4.透過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教學,讓孩子們愛祖國從愛自己的家鄉做起,瞭解家鄉的美麗山水、豐富物產,認識為家鄉作出貢獻的可親可敬的人們,為偉大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驕傲自豪。

  四、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絡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五、 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透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6

  一、學生基本情況:

  1、本班級共有學生1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3人。

  2、本學期學生學習情況與上學期基本相同。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

  3、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有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在呈現形式上,從兒童視角出發,透過大量的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鮮活的樣式,給孩子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從兒童自身出發,運用兒童語言、對話、旁白、提示主題文字等形式,讓兒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與啟發性。

  2、教材在知識結構上,每個單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定主題。

  3、教材在內容特點上,突出了學生的“生活性、活動性、啟動性、開放性、”等特點。

  4、教材在實現教育目標上,各單元設計既有各自比較明確的設計意圖和側重點,具有發散性,自我性,又按照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的結構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由近有遠螺旋上升。能夠較好地實現情感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綜合的課程目標。

  三、教學目標:

  1、透過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的教學,幫助孩子們做勇於挑戰的人。並透過嘗試種下一粒子,學會呵護、養育小小的生命。

  2、透過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多做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遊戲活動,瞭解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傳統遊戲活動,學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場地創新健康安全的遊戲。

  3、透過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的教學,延續上學期“公共場所”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從生活的點滴認識到人類對乾淨的水、新鮮空氣、生態環境的需求和保護。在社會生活中養成愛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等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滲透《環境保護法》、《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制教育。

  4、透過第四單元《我會努力的》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學會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持之以恆的意志品質,同時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自己做得更好。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懂得我們要敢於挑戰、敢於嘗試,指導學生在對故事、情境的思考當中領悟道理,在實踐活動中強化行為,使學生明白我們要敢於挑戰和嘗試,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積極參與有益的遊戲,健康快樂的成長,喜歡鍛鍊身體,願意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學會對資訊進行家中處理產生新的聯想或者學會解決新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投入環保事業,使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讓學生明白成功不是輕易能得到的,她屬於那些能持之以恆的拼搏者。

  教學難點:

  培養應付挑戰的勇氣,願意想辦法解決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學會自理,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生做事有計劃、用心、不畏困難的品質,認識到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注意遊戲安全,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發展幼兒動手、思維、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細微之處入手開展環保活動,讓學生體會堅持完成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的事後成功喜悅。

  五、教學措施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教師要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直接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2、充實教學內容

  教科書式一種“活性因子”,它應啟用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隊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3、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7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義務教育品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實驗稿)新編,編排了四個單元,共16課主題活動,約16課時,每週一課時。

  第一單元第1—4課我的好習慣第二單元第5—8課我和大自然第三單元第9—12課我愛我家第四單元第13—16課我們在一起

  二、教學目標

  1、在介紹家庭成員,回憶甜蜜往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與幸福,激發學生愛生敬長、熱愛家庭生活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透過開展生活小故事的講述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初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逐步培養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著做,不依賴父母,並掌握正確的保健常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使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熱愛勞動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學會一些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5、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樂於愛,不僅愛人,還要去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

  6、透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瞭解夏天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識、生活常識,瞭解昆蟲的一些基本知識。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地和有組織、有針對性地觀察,在觀察活動中增強實驗能力和應用能力。

  7、透過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歡樂、有意義活動內容的安排和選擇,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增強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調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護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適應社會的常識的技能。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爭取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

  3、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安排

  第一單元第1—4課我的好習慣

  1、我們愛整潔

  1課時

  2、我們有精神

  1課時

  3、我不拖拉

  1課時

  4、不做“小馬虎”

  1課時第二單元第5—8課我和大自然

  5、風兒輕輕吹

  1課時

  6、花兒草兒真美麗

  1課時

  7、可愛的動物

  1課時

  8、大自然,謝謝您

  1課時第三單元第9—12課我愛我家

  9、我和我的家

  1課時

  10、家人的愛

  1課時

  11、讓我自己來整理

  1課時

  12、乾點家務活

  1課時

  第四單元第13—16課我們在一起

  13、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1課時

  14、請幫我一下吧

  1課時

  15、分享真快樂

  1課時

  16、大家一起來

  1課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