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黑板報內容
狗年黑板報內容
狗年春節將至,而春節的黑板報內容又有哪些可以填寫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狗年黑板報內容,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狗年黑板報【1】
狗年黑板報【2】
狗年黑板報【3】
春節的徵文:
春節到!春節到!家家戶戶真熱鬧!掛燈籠,放鞭炮!全國人民齊歡笑!
我的老家在東北,雖然我不在我的故鄉,但心在那裡,我的故鄉過春節也沒什麼特色,大家過春節就圖倆字:”喜慶“。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分外熱鬧。全家人歡聚一堂,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多好呀。每逢春節,在外地工作的親人,都會趕到家來,陪父母開開心心過大年。這正是人們想要的:”團圓“,每一次過年,都會充滿親情味兒。過年總結出倆詞兒:”喜慶“與”團圓“。
過年,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買新衣服。這樣好顯出永珍更新的氣象。大人們可有事幹了,要給小孩們準備紅包,要買過年吃的,用的,喝的,而且臘八大人們還要熬臘八粥,臘八粥由各種米,各種豆,與許多幹果熬製成的。而且,在這一天,家家要吃餃子。
到了除夕夜,算是正式開始了。除夕往往是最熱鬧的一個高潮,到處是飯香,而且,在這一天,小孩們也是最開心的,他們會領到壓歲錢,早上,還會貼上紅紅的對聯,每次吃年夜飯,平常吃”貓食“的我,都會多吃幾個餃子和菜,因為年夜飯被濃濃的親情包裹著,再加上年夜飯都是香噴噴的家常菜,直到吃的肚子實在裝不下了,才會停止吃飯。晚上,小朋友要把壓歲錢壓在枕頭底下,保平安。而且,到了十二點,禮花響起,伴隨著歡呼聲,新的一年開始了。而且還不能睡覺,要守歲,一定要十二點以後睡覺才行。
正月初一,商店都關門了,大人們也休息了,早上先睡個懶覺,起來之後,再打電話發簡訊拜年。老人們去拜訪朋友,男人們去串門,女人們則留在家裡迎賓,接待客人。小孩們通常都去樓下放炮,害怕放炮的`就留在家裡看電視。
到了元宵,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這一天,全家又要團聚在一起,吃湯圓,寓意是:團團圓圓,不僅如此,還要看花燈,猜燈謎,就是在紙燈上寫上謎語,讓人來猜。在這一天,人們還要放天燈,在天燈上寫上自己的願望,放飛它願望就能實現。元宵節過完,春節就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我的春節就是這樣過的,你呢?
春節的習俗:
貼對聯
貼對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對聯的習俗。
對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對聯。對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對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對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對聯,以示慶賀。原來對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對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對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對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對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對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對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字
春節習俗有哪些?春節習俗大全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年畫,和對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對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小孩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製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小孩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小孩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小孩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小孩的枕頭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