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容性的黑板報

文化包容性的黑板報

  中國之文化,在於一個詞:包容,包容萬物。

  遙想大漠當年,多少金帳龍城,而如今,渺無蹤跡;尤記古往今來,幾多胡騎南侵,而如今,灰飛煙滅。是的,他們的民族泯滅於歷史中,當代人,只能從古籍及影視作品中目睹其風采。但他們的血脈依舊流淌在國人的血脈中,他們的文化也仍然在國人中傳承。從觀古今歷史,任何一個企圖奴役中國的民族,其結局終會是被中華民族所同化,成為我們中的一員,其文化也將成為我們文化的養分。這就是中國文明的魅力:相容,幷包。

  包,以絕對的優勢將其包含;容,為其騰出一定的空隙將其容納。包容,自然是中華民族佔大頭,外來的文化只佔小頭,使外來文化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也正是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五千年裡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並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創造力。

  然而,中華文明的這種包容,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時間,循序漸進。並且,若外來文化超過了中華文化的承受力,就會發生本末倒置的情況出現,對於民族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或許是西方的堅船利炮將士大夫們打怕了;或許是新思潮新科學對學生們的影響太大了,中國開始走向了全盤西化的道路。這邊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了。中國在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完成了由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而西方國家完成這個過程至少用了十個世紀。)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也用了春秋戰國的七八百年。須知,由一個較高的社會形態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變,花費的時間,理應比之前多得多。可想而知,中國社會這種火急火燎的改變,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多大的衝擊。它的強度和烈度遠遠大過了其的`承受力。於是,對於中華民族的方向,產生了迷惘和擔憂。

  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根本,必須保持其的獨立性及相對的完整。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許多的糟粕,與整個時代向左,但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風雨雨,其必有許多可取之處。先秦散文,明清小說,唐詩宋詞元曲,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唐裝漢服,中華武功,佛理道說,長城長江,黃山黃河,均為先民流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有些並不是漢民族首創,但最終也被中華民族吸納。對於如今的文化也應該是如此,我們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文化,需要仔細甄別,挑選出符合中國的部分,加以改進和利用,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一部分。對於某些人所說的全盤西化,實在是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膚淺認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然就有對文化較大的包容力,我們理應運用這些優勢,將外來文化轉變為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擁有自己所創造的獨特文化,才會有根,才會有凝聚力,才會自強、自立。需知,若是精神世界被玷汙、空虛,縱使你身外再風光,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爾。

  中華文化之包容,以廣大胸襟,幾百家之長而去其短,實為中華民族的無上財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