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
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直白、簡單的風格深受人們喜愛。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會透過聽故事來緩解壓力,平復心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耳朵上掛著兩條金色的蛇,手裡也抓著兩條金蛇,他的名字叫夸父,因此這一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樹木都被曬焦了,河流都被曬乾枯了。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首領夸父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太可惡了!我一定要追上太陽,將它捉住,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了,紛紛勸阻。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但是夸父決心已定,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了大家的安樂,我一定要去!”
夸父告別了族人,向著太陽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向風一樣追去。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拼命地奔跑。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夸父跑累了,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地上形成了一座大土山。夸父煮飯時,揀了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夸父一直追著太陽跑,眼看著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終於,夸父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陽。一團紅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裡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了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一片鬱鬱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的.鮮桃為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戰勝乾旱的願望。夸父雖然最後犧牲了,但是他頑強的精神卻不死。在中國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了夸父逐日的相關傳說,中國有的地方還將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紀念夸父。
寓意
楊公驥先生認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夸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夸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採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夸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還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鬥,夸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2]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為例證: 日出於易谷,浴於咸池,……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虞淵,是謂黃昏,…… 再者,現代漢語的最常用詞語中仍舊遺留著遠古時對太陽運動認識的痕跡。如“太陽東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這些詞語都隱含著古代的觀念:太陽從大地上升起,落下。
文章主旨
《夸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文言文故事
原文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註釋
1、逐走:競跑,賽跑。
2、逐:競爭。走:跑。
3、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4、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即黃河,渭水。
6、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鄧林:地名,今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9、未至:沒有趕到。
10、渴:感到口渴。
11、棄:遺棄。
12、為:成為。
13、逐日:追逐太陽。
14、於:到。(飲於河、渭中的於,應譯為到,介詞)
15、大澤:大湖。
16、足:夠。(因為足的意思等同於夠,所以 足夠:同義複合詞)
全文翻譯
夸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喝了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夸父還沒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而他死後遺棄在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詞語活用
北飲大澤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道渴而死
道: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
古今異義
①夸父與日逐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②飲於河渭
河:古義:指黃河。 今義:泛指所有河流。
一詞多義
飲:①欲得飲 飲:名詞,飲食,食物和水。
②飲於河、渭飲: 動詞,喝。
其它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