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捨本逐末的成語故事
關於捨本逐末的成語故事
捨本逐末的成語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派使者到趙國,他心裡原本想著趙國一定是輝煌大氣的,說不定還會得到賞賜。可是見到趙威後,只是被簡單的問了幾句話,卻讓齊國使者啞口無言了。你們猜猜趙威後說了什麼呢?
1、捨本逐末的故事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
有天,齊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愉悅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
使者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樑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描述過很多次,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遊覽遊覽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
齊王使者以禮拜見之後,便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對齊王使者說:“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老百姓們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裡感覺很異樣。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
趙威後笑著說:“話可不能這麼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更是一臉迷茫,問:“您有什麼道理?可否詳述?”
趙威後慢條斯理地解釋說:“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老百姓,又哪裡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樑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遊覽那巍峨的叢臺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那“捨本逐末”的話語,比什麼禮品都貴重,都沉重……
2、捨本逐末的材料
【注音】shě běn zhú mò
【出處】《呂氏春秋·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解釋】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捨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年代】古代
【例句】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不想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這不是~是什麼呢?
3、捨本逐末的點評
孟子曾說過人民是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在古代社會,趙威後抱有“民貴君輕”的情懷,是難能可貴的,無愧於賢德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