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人生的故事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就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我們看看下面的霍金的人生的故事吧!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1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2
霍金必須利用輪椅上設定的一部小型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AFP/Getty Images,2005年10月17日德國柏林)
霍金在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而那天正是著名科學家伽裡略逝世的300週年。他在年幼時,已展現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天份,而且非常喜歡發問。之後,他就讀於牛津大學,並以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位畢業。那時,霍金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笨拙,有時會無緣無地跌倒。當霍金21歲,正在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時,他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亦即是肌肉萎縮症。當時,醫生也束手無策,只是預料他的病情會不斷惡化,也許只能活上數年。
霍金在文章中談到自己的病時表示,他剛知道自己身患絕症時,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他不明白這樣的事為何發生在他身上,不明白人生為何要這樣終止。但當他在醫院看見一位因白血病而死的男孩時,他明白到,無疑會有人比他更不幸:“每當我想為自己感到悲哀時,我便會想起那個男孩。”
在被診斷得病前,霍金曾經覺得生命很無聊。但那時他突然發現,若然自己能暫免死亡,也可以做到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我曾經夢過幾次,我將犧牲自己來拯救他人。畢竟,若我無論如何也要死去的話,也可以做一點貢獻。”霍金表示,雖然他的未來被蒙上了陰影,但他竟比以前更享受生命。
不過,霍金又在1985年得了肺炎,要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之後便失去了說話的能力,還要接受24小時的護理照顧。此後,他便要利用輪椅上設定的一部小型的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這個語音合成器,卻給了這名英國科學家美國口音。
去年訪港期間,霍金便勉勵了同樣全身癱瘓,曾經要求安樂死的本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霍金指結束生命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無論生命如何困難,總會有一些事情做得到,並達致成功。
在學術方面,霍金的道路,遠比他的人生道路平坦。他在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便繼續留在那裡進行研究工作。他在1973年離開了天文學院,在1979年便受聘為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院的盧卡遜講座教授。牛頓也曾在1663年由出任這個職位。
談到從事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的原因,霍金在香港之行中提到,他是想解答一個大問題:人類為何存在?人類從哪裡來?他亦曾說過,他的目標是徹底地理解宇宙。
他認為,在解釋宇宙的方程式背後,還有一個動因,去構成一個方程式可以描述的宇宙,並讓宇宙執行:“科學那去建構一套數學模型的慣常做法,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一個宇宙去讓那套模型去形容呢?到底為何宇宙要存在?”“整個科學的'歷史,就是去逐步地認識到,事情並不是任意地發生的,但它們能反映出一個潛在的秩序,也許是由神啟示的,也許不是。”
霍金目前對宇宙起源的解釋是,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這是他在28歲時和倫敦佰碧克大學教授彭羅斯合作,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證明的“奇點定理”。
霍金的研究物件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重視直覺帶來的靈感。
“黑洞不黑”就是來源於霍金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正在思考黑洞的問題時,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
接下來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認為黑洞並不會是完全黑暗的,而且在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最後,黑洞將會蒸發並消失。這個理論,後來便被稱為“霍金輻射”。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讓他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霍金在《時間簡史》的結語中,表達了他對解開宇宙之謎的願望:“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