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的漢字故事
家字的漢字故事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以下小編為你整理了家字的漢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家的意義是什麼?中國人喜歡說文解字。頭上有屋瓦,地上養著豬(豕),這便是家。
金文家:古家字從宀從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無廟,祭於寢(亦食居之所,故從宀),陳豕(已熟者)於屋下也。小篆家:從宀,豭省(省豭右叚)聲,本義作「居」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人所居屋,故從宀。徐灝氏以為「家從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曲禮曰:『問庶人之富數畜(以豕代眾畜)以對。』」嚴章福氏以為家「所以從豕者,非犬豕之豕,乃古人亥字,亥為豕與豕同,集韻『亥古作豕』;豕下雲『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像裹子咳咳之形。』按禮雲:『男有室女有家』,亥為一男一女而生子,非家而何?此其所以從豕(訛亥為豕)之故也。
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住所是很重要的,沒有住所就無法定居,便不能成其為家了。對於家庭而言,豬(豕)也是非常重要的。豬是財富的象徵,是家庭經濟生活富足的重要表現,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小康的表現。當然,對於古人的小康,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在生產力水平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一個農耕家庭能夠養豬,就有肉吃,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那麼,為什麼一定是要養豬而不是養牛養馬養狗呢?從用途上來看,狗主要是作看護之用,而牛用來耕地,馬用作交通工具,也作畜力,這三類更多地表現為生產資料。而只有養豬,才是完全地作為肉食之用,是生活資料。養牛養馬是生產之必須,而養豬,則是為了生活之享受,不一定必需。可見,能夠養豬,這是生活富足的表現,也是農夫們的奮鬥理想。
由此來看,中國人自古就重視家庭的物質基礎,但對於物質又沒有太高的要求和奢望。沒有住所是不能成其為家的,不能養豬,是不能稱其為小康之家。有住所,能吃肉,這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在物質生活發達的現代社會里,古人的家庭觀,對於我們仍然有許多啟迪。
用哲學的觀點來看,中國古人對"家"的解釋是唯物主義的,但又是樸素的。因為它僅僅是從物質基礎方面來理解"家"的意義,而沒有反映出"家"的精神生活方面,這是不完整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用說文解字的方法,將英文中的"家"字作一番中國化的闡釋,就能夠使"家"的意義變得完整。
拓展內容:
漢字“正”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幹部自身行為端正了,讓群眾做事的話,群眾們也會以他為榜樣照著做;假如干部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無論叫群眾們幹什麼事情,群眾都不會做好的。這句話是班主任章老師上學期期末給我的寄語。漢字的“正”字不僅僅只有“行為端正”的意思,還包含了其他許多的含義。
“正”是一種態度和姿勢。做什麼事,態度一定要端正,才能做得好。比如寫字,剛開始學寫字,我的字總是寫不好。要麼大大小小,要麼歪歪扭扭,要麼就像蟲子爬似的,難看極了。寫字時,我總是心裡很急,想一口氣就寫完,寫得特別快,就像心裡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喊:“快點!快點!”爸爸媽媽提醒我,我寫字的姿勢不好,頭是歪著的,腳一直在亂動。老師告訴我,寫好字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正”:態度要正,頭要正,身體正,雙臂正,雙腿擺正,心念要正。這就是寫字的“正”。後來,我努力端正了態度,靜下心來,頭不歪了,筆不歪了,腳也不亂動了。寫的字也漸漸地漂亮點了。
“正”是一種品德。人不能卑鄙小氣,要正大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浩然正氣。我們從小要正直,遇到不對的事要及時指出,防止罪惡的種子進入我們純潔的心靈。
“正”是一種能量。有了這種能量,就能夠消滅一切戰爭、邪惡。我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為那時我們全國軍民有著寧死不屈,奮勇抗敵的正能量。
“正”是一個方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正”還是一種方法。我們就經常用它作為計數的方法。
“正”字的意思還有很多。漢字像“正”字這樣含義深刻的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漢字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體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物件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物件,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漢字的來歷小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
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