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母愛的名人故事(通用17篇)

關於父母愛的名人故事(通用17篇)

  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也是最可貴的愛。媽媽的愛像河水,源源不斷地流淌在我成長的每一步裡;爸爸的愛像高山,堅韌雄偉,鋪平我成長的道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父母愛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從北京返回上海。幾個早已安排好的課程,也只能調課。校方說:"這門課很難調,請儘量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回答:"也請你們給我一個機會,我只有一個母親。"

  媽媽已經失去意識。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輕輕一抖,沒有其他反應。我終於打聽到了媽媽最後說的話。保姆問她想吃什麼,她回答:"紅燒蝦。"醫生再問,她回答:"橘紅糕。"說完,她突然覺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來,之後就再也不說話了。橘紅糕是家鄉的一種食物,媽媽兒時吃過。生命的終點和起點,在這一刻重合。

  在我牙牙學語的那些年,媽媽在鄉下辦識字班、記賬、讀信、寫信,包括後來全村的會計工作,都由她包辦,沒有別人可以替代。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她總是帶著我。等到家鄉終於在一個破舊的尼姑庵裡開辦小學時,老師們發現我已經識了很多字,包括數字。幾個教師很快找到了原因,因為我揹著的草帽上寫著4個漂亮的毛筆字:"秋雨上學",是標準行楷。

  至今我仍記得,媽媽坐在床沿上,告訴我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她不喜歡現代文言文,說那是在好好的頭上扣了一個老式瓜皮帽。媽媽在文化上實在太孤獨,所以把我當成了談心物件。我7歲那年,她又把掃盲、記賬、讀信、寫信這些事全都交給了我。

  我到上海考中學,媽媽心情有點兒緊張,害怕因獨自在鄉下的"育兒試驗"失敗而對不起爸爸。我很快讓他們寬了心,但他們都只是輕輕一笑,沒有時間想原因。只有我知道,我獲得上海市作文比賽第一名,是因為已經替鄉親寫了幾百封信;數學競賽獲大獎,是因為已經為鄉親記了太多的賬。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2

  小學四年級時,孫紅雷得知,家裡要推遲兩個小時吃晚飯,因為母親下班後,要去撿破爛貼補家用。一天,母親輕言細語地對他說:"三郎,你放了學也和媽一起去撿好嗎?""不,我要做作業。"他飛快地答道,不敢看母親的眼睛。這以後,孫紅雷開始變得孤僻、沉默。

  有一天,孫紅雷放學回來,走到二樓樓梯口時,看到母親正背對著他站在走廊裡。"請問,家裡有人嗎?"孫紅雷聽到母親訥訥的聲音,幾秒鐘後那家的門"嘎吱"開了,卻很快又"哐當"一聲關上了,伴隨著沒好氣的一聲:"又來借錢?我們沒有錢!"孫紅雷鼻子一陣發酸......

  "走,媽,今天我陪您一起去撿破爛。"一個週末,13歲的孫紅雷主動牽起了母親的手,那天,母子倆直到天色發黑才回家。第一次隨著母親外出做事,孫紅雷深深體會到了其中的艱辛。為了撿一個漂在臭水溝裡的塑膠瓶子,母親不惜脫了鞋走進發黑的髒水裡;在一家書店前見到幾張破牛皮紙,他剛撿起來就被老闆呵斥:"滾!叫花子。"

  然而,母親對此種種卻習以為常,臉上始終保持著淡然的微笑。中午,當母子倆坐在河堤邊的石頭上休息時,母親竟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橙子,剝開,反覆擠壓幾下,然後掏出一面小鏡子,對著它把那些橙汁一點點細緻地塗在臉上,看著兒子詫異的眼神,她一邊塗一邊笑道:"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們不要緊,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愛自己,要讓自己快樂。""媽......"

  那一刻孫紅雷震驚了,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母親,無比敬佩。

  1995年5月底,孫紅雷揣著8000元和一部手機,來到北京報考中戲。700多人參加考試,孫紅雷成了唯一的幸運兒。母親楊淑英特地來到北京看望兒子。

  同學們吵著要老人家請客,她高興地答應了,將孩子們帶到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由於這些上中戲的孩子家境都比較好,滿不在乎地點了不少菜,結果七個人一頓竟吃掉了八百多元。母親臨走時,孫紅雷發現母親居然沒有買臥鋪。

  "這麼遠的路,您省這點錢幹嗎?"孫紅雷急了。母親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低下頭說:"三郎,實話給你說,媽沒錢了。""我給......"話一出口,孫紅雷突然意識到,自己手上也只有幾十元了,那8000元,吃住加上學雜費,也所剩無幾。"對不起,媽。"孫紅雷哽咽了。

  母親抬起頭,蒼老的臉卻笑成了一朵菊花:"別這樣,你這麼有出息,媽不知道多高興,媽就是一步步走回去也願意。"孫紅雷緊緊攥著母親的手,眼淚蓄滿了眼眶。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3

  李晟,字良器,是唐德宗時期著名的大將,雖為一介武夫,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

  李晟的女兒許配給吏部尚書崔樞為妻。一次李晟做壽,其女也從婆家趕來為父親慶賀。酒宴中,一個侍女來到女兒身旁耳語了幾句,女兒聽後似乎極不耐煩,但依舊與客人們推杯換盞,談笑自若。後來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兒才被迫退席。可是很快,女兒就又回到了宴席上。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覺得其中必有緣故,便招來女兒問個明白。

  女兒答道:"剛才侍女來報,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場小病,我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

  李晟聽罷大怒,對女兒說道:"你真是個沒有教養、不懂禮儀的女兒啊!你的婆婆病了,你作為媳婦,就應該在婆家侍奉左右,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孝敬公婆,這才是我李家知書達理的女兒啊。"於是,女兒聽從了父親的訓教,急忙趕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而李晟也在宴會結束後,親自來到崔家看望親家,同時對自己疏於對女兒的管教表達了深深的歉意。李晟教女的故事在當時傳為美談,由於李晟曾被封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時人稱為"西平禮法",成為一時的表率。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4

  唐代柳公綽一門顯貴,柳公綽與其弟柳公權、其子柳仲郢、其孫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嚴謹聞名於世,柳氏家法成為時人教育子孫的榜樣。

  柳公綽對子女們要求十分嚴格,一到災荒的年月,家中雖然儲備甚足,但擺在子侄們面前的卻始終是一碟菜。他還經常讓他們吃野菜,對他們說:"你們爺爺在世的時候,曾經因為我們兄弟學習不好,就不給我們肉吃,我們終身沒有忘記他老人家的教誨啊!"柳家子侄們聽後很受教育。柳公綽試圖透過這種方法,教育子孫一方面要勤儉持家,同時還要勤學苦讀。

  柳公綽十分重視長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時,一次其子柳仲郢前來看望。柳公綽要求他在距離衙門很遠的地方就要下馬,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同時還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種職員,不要因為職位低而輕視他們,也要對他們行晚輩之禮。在嚴謹家法的影響下,柳玭寫下了《誡子弟書》和《柳氏序訓》,從做人到治家,集中體現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5

  丁俊暉的父親丁文鈞認為,既然兒子有打斯諾克的天賦,就要盡己所能讓兒子在斯諾克的世界裡施展才華。2005年4月3日,剛滿18歲的丁俊暉戰勝了前世界冠軍亨德利,將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進了世界職業斯諾克檯球排名賽冠軍名單中。一夜之間,丁俊暉這卜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

  丁俊暉最早表現出對斯諾克檯球的興趣是在1996年暑假的時候。那時,年僅8歲的他整天在鄰居家的檯球廳裡打球。那時的丁俊暉個子很矮,站在臺球桌邊剛好能夠擊球。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打斯諾克的悟性極好。一個暑假下來,他竟奇蹟般地擊敗了所有打斯諾克的成人對手。一年後,丁俊暉已經很難在當地找到對手了,成為宜興城中的“名人”,但那時他才上小學三年級,打斯諾克純粹是覺得好玩。

  有一天,丁俊暉在街上玩耍,一位途經此地的斯諾克高手向他的爸爸丁文鈞挑戰。酷愛打斯諾克並在當地有一定名氣的丁文鈞當即應戰,兩人旗鼓相當、難分勝負,決勝局的較量更是十分激烈。於是,丁文鈞便透過上廁所來穩定情緒,這時,好事的圍觀者便慫恿丁俊暉替父親打,本來是一句玩笑話,丁俊暉卻氣定神閒地拿起了球杆,最後的結果令在場眾人目瞪口呆:滿面稚氣、只有踮起腳才可以夠到檯球桌的丁俊暉僅憑一杆就扭轉了局勢並取得了勝利。那位高手不禁被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小男孩的高超球技深深折服。也就是從那次和高手過招開始,丁文鈞才真正認識到丁俊暉在打斯諾克方面的天賦。

  丁文鈞也曾問過兒子:“你那麼喜歡打斯諾克,是為了玩兒呢,還是為了什麼?”沒想到丁俊暉卻很認真地回答:“我想拿全國冠軍。”丁文鈞聞聽此言高興地說:“沒想到你這麼有志氣,就衝著你這句話,我也要盡力滿足你的願望。”

  為了給兒子創造更好的打球機會,丁文鈞一家從宜興來到上海,又從上海來到廣東東莞,目的只有一個:讓丁俊暉在更好的環境中打球。為了保證丁俊暉的練球時間,丁文鈞又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耗資40萬元人民幣開了家檯球廳。每天無論來客多少,他都特意留一張空球桌供兒子練球。丁文鈞認為,既然兒子有這方面的天賦,作為父親就要盡己所能為兒子創造條件,讓兒子在斯諾克的世界裡施展才華。

  自從2005年一戰成名之後,數不清的鮮花、掌聲圍繞著這位年輕的斯諾克天才,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他一次次地迎接機遇和挑戰,也曾因在世錦賽上發揮失常而遭遇重創。但丁俊暉卻始終不曾動搖和放棄,因為他知道斯諾克是他一直堅持的事業與夢想,他的身後不僅有一直全力支援他的父親,更有對他寄予厚望的球迷。

  在丁俊暉贏得的所有比賽中,與奧沙利文決戰是打得最艱難的,也是最令他難忘的。他與奧沙利文交手三次才獲得勝利。一向不善言辭的丁文鈞在分析兒子戰勝奧沙利文的原因時,說得頭頭是道:“要知道奧沙利文不僅僅是小暉的對手,更是他的偶像,所以想要戰勝奧沙利文,關鍵還得靠過硬的心理素質。”

  其實丁文鈞比兒子還要重視這場比賽。他在賽前特意打電話給兒子,叮囑兒子一定要把心態調整好,把與奧沙利文的比賽視為與高手的球藝切磋,而不要看成是榮譽的爭奪。他告訴兒子,只要沉著應戰,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就行了,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在比賽中要想戰勝對手,首先要戰勝自己。“我讓小暉把每一場比賽都當成是全新的比賽,這樣才能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除此之外,丁文鈞還常跟兒子說:“有些東西比榮譽更重要。年輕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把榮譽看得淡一些。”

  有這樣一位關懷、理解、支援自己的好父親是丁俊暉的福氣。有父親的愛一路相隨,丁俊暉一定會在自己所摯愛的斯諾克事業上取得更大的輝煌!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6

  “我滿懷敬意和愛意地感謝一直給我以仁慈和愛的母親。在我年輕的時候,人們說我是個好兒子。有這樣一位堪稱模範的忠實的母親,怎麼會不成為一個好兒子!”在一份日期註明為1860年的遺囑中,弗朗茨·李斯特這樣寫道。

  弗朗茨·李斯特生於1811年10月22日。五歲時,他就顯出了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經常看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其父亞當·李斯特也是個不錯的音樂家,他決定孤注一擲,放棄了自己的職業,帶著兒子去了維也納,找一個配得上其才華的老師。母親安娜拿出了自己的嫁奩,為這次冒險提供了經濟資助。

  九歲時,弗朗茨舉行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兩年後,他成為奧地利首都的寵兒。再過兩年,他征服了巴黎。他父親領著他跑遍了歐洲,舉行了一場又一場音樂會。不料,在弗朗茨16歲時,父親忽然死在他的懷中。安娜急忙趕到巴黎,為的是給少年弗朗茨一個家。從此以後,母子間的共同生活才真正開始。但兒子繼續投身於音樂會和巡迴演出。母親終日在家默默等待,等兒子在數日、數月、數年之後歸來。從弗朗茨和瑪麗相愛,直到他們的愛情消退,她一直都在那裡。她照看他們的三個孩子,布蘭迪娜、科斯瑪和達尼埃爾,保護他們免遭可怕的母親的傷害。安娜將一腔未曾用完的母愛重又傾注到她的孫輩身上,鼓勵這兩女一男崇拜他們的父親,鼓勵他們與他大量通訊,收集這位遠方偉人的信件、胸像和肖像。她就這樣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7

  歐陽修四歲而孤,從小便跟著一直守寡的母親鄭氏長大。歐父當過地方官,為人正直、好客,家中門庭若市,經濟也寬裕。他去世後,家境逐步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

  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覆覆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被後人傳為佳話。

  慶曆三年,歐陽修因積極支援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8

  蔡元培的母親共生7個兒女,但1個兒子和3個女兒先後夭折。蔡元培的父親去世後,家庭負擔極為沉重。親友看到周氏一個人拉扯3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便紛紛募款濟助,都被周氏謝絕了。

  她自強堅韌的品格讓年幼的蔡元培懂得艱苦的生活不能成為依賴他人的理由,自強不息會讓生活充滿活力。母親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自強。這是最鮮活生動的教育,比起刻板的書本更能讓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9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心地善良,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她給幼小的錢學森每日安排功課:清晨準時起床,加強身體鍛鍊,早飯後背誦唐詩。累了,就看一下兒童讀物。下午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幼小的錢學森從小就樹立良好的讀書習慣。

  1935年8月,錢學森赴美就讀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現狀。臨行時,母親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墨子》、《孟子》以及《論語》、《綱鑑易知錄》等傳統文化典籍。母親叮囑他說:“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的人。”父母的勉勵是錢學森最大的力量支撐。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0

  “牛角掛書牛背睡”。齊白石感嘆,家裡再窮,母親也支援他學習繪畫,並幫助他最終走上了專業繪畫的道路。他總感嘆,母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也是決定他命運的人:母親常教育自己再窮也要有骨氣。齊白石倔強、堅忍不拔而又有幾分高傲的鮮明性格,都是母親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齊白石自己曾經說過:“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祿,方可從事於畫。”是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事業的輝煌,而賦予他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親。

  老舍在談到他母親的時候,曾經滿懷深情地回憶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賢母使子賢也”,若你有幸身為母親,請努力成為孩子成長的“心動力”;母愛無私,身為孩子,我們每個人更應該感恩母親的每一次付出!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1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裡,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兒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喪葬的過程,有時還搶人家的貢果吃,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市場上拍賣喧鬧,而且鄰居是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裡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對孟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2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

  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3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應該說,錢學森的超人天賦有來自他母親的遺傳。

  章蘭娟在錢學森很小的時候,就讓其置身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中。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於漢業,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是那麼認真、投入,稚氣的臉龐上充滿了對古人的崇敬。他們的高風亮節在幼小的`錢學森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長期浸潤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錢學森的心底滋生了對民族燦爛文明的崇敬和熱愛之情,同時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193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現狀。臨行時,家人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墨子》、《孟子》以及《論語》、《綱鑑易知錄》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的人。”父母的勉勵,給錢學森極大的力量支撐。

  在美國的日子裡,錢學森學習起來遊刃有餘,但生活上他有些不習慣,特別是某些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的傲慢態度令他生氣。一次,一個美國學生當著錢學森的面恥笑中國人裹腳,錢學森立刻向他挑戰:“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周圍的美國學生聽了這話後,都伸了伸舌頭,再也不敢小看中國人了。錢學森懷著一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飛機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學位。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學宗旨,各專業學科的學生都要在學期內到對口的工廠、科研部門實習。錢學森本來應該去飛機制造廠實習。可是,他沒有想到,美國的飛機制造廠只准許美國學生去實習,不接納外國學生。這種民族歧視是錢學森在美國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但是,挫折和困難並沒有動搖他為祖國強盛而發憤學習的決心。既然學習航空工程走不通,他決定改學航空理論,並大膽地毛遂自薦,投奔到加州理工學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論權威馮·卡門教授門下。不久,錢學森在導師的培養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願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他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後,錢學森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投身於“兩彈一星”的研究,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4

  曾經擔任過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出身於一個非常有名的家庭。她的祖父是印度獨立運動中的重要領袖,她的父親尼赫魯是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理,她的母親也是一位有聲望的政治活動家。

  1930年,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大規模民眾運動達到了高潮。英迪拉的母親積極參加蓬蓬勃勃到處召開集會,發表演講。

  12月31日,是公曆新年除夕,緊張鬥爭的一年過去了,新的充滿希望的一年即將來臨。這天晚上,當時任印度國大黨主席的父親還在外地奔走,英迪拉和母親高高興興地在一起吃迎新晚飯,母女倆已很長時間沒有像這樣安靜地一起吃飯、交談了。

  突然,隔壁的電話鈴響了。英迪拉跑去接電話,心裡愉快地想:大概又是哪一位朋友打電話來祝賀新年了。但是當她一拿起話筒,臉色就變了。話筒裡傳來了這樣的聲音:

  “明天早晨警方將逮捕尼赫魯夫人卡麥拉!”接著“咔”的一聲電話就掛上了。

  “喂、喂,請問你是誰?”英迪拉連忙喊道,但話筒裡再也沒有發出聲音。

  英迪拉怔住了,新年的歡樂情緒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她轉身向餐廳跑去,把這一訊息告訴了母親。出乎意料,母親只是微微一笑,平靜地說:“我早就準備著這一天了。”

  英迪拉“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卡麥拉卻輕撫著她的頭髮,仍然以平靜的口吻說:“孩子,堅強些,做任何事情都會要付出代價,聖雄甘地坐過牢,你爸爸坐過牢,現在又輪到我了,這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你繼續吃飯吧,我還有許多事情必須在今天晚上幹完。”

  英迪拉強抑住哭泣,一邊擦淚一邊斷斷續續地說:“媽——我不哭了,——有什麼事情能幫你幹嗎?”

  母親想了一想,回答:“我要立即去召開一次國大黨重要工作人員的會議,你就幫我在家裡收拾一下東西,明天警察來逮捕我時,可能會進行搜查,有些檔案必須處理掉。”

  說完,母親匆匆披上外衣就出去了。英迪拉也鎮靜下來,把母親的辦公室、檔案櫃都作了一遍清理,將重要的東西都燒燬了。接著,她又替媽媽把坐牢時需要的日用品也整理好,打成一個小包,還在包裡放進了自己的一張相片。她知道,媽媽在監獄中會想自己的女兒的。雖然英迪拉才14歲,但特殊的環境、父母的影響,已使她早早成熟了。

  午夜時分,母親才回來,臉上顯得有些疲倦,她對英迪拉說:“會開完了,我被捕後鬥爭還會繼續下去,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吧。”

  母女倆緊緊挨著坐在沙發上,一起輕輕地朗誦著坦尼森的著名詩句:“送舊歲,迎新年……”緊張與害怕已經從小英迪拉心中消失了。她默默地想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一切的一切!

  “當!”“當!”“當!”鐘聲響了,新的一年來臨了。窗外,響起了一陣爆竹聲。“1931年到來了”,卡麥拉把女兒擁進懷裡,輕輕地說。

  就在這一天,1931年元旦的清晨5點鐘,母親就被警察帶走了。英迪拉沒有再哭泣,只是在心裡發誓:“我也要成為像母親一樣的人,我也不會害怕坐牢。”

  11年後,25歲的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家中第一次被捕;再17年後,她當選為印度國大黨主席。這時,母親已經去世,但英迪拉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她,因為母親的影響是永存的。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5

  當《美國麗人》的導演山姆·門德斯3月26日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時,他的右手牢牢抓著奧斯卡金像獎,而左手則扶著他母親瓦萊麗的肩,因為他要讓母親和他一起接受人們的歡呼。門德斯激動地說,是母親讓他樹立了堅持不懈的決心,是母親的無盡推動力使他成為最優秀的導演。

  出生在英國的門德斯5歲時父母離異,是母親撫育他長大成人。他深情地回憶說,當他請求擔任電影導演的70封申請遭到拒絕時,是母親聆聽了他近乎絕望的痛苦訴說,鼓勵他更加努力,繼續應試。門德斯的同事、導演蒂姆·弗思說:他的母親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風港、他信心的創造者。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6

  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在22歲時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冠軍,是國際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羅夫能講15國語言,是一位有造詣的數學家、計算機專家、紐約華爾街雜誌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羅夫7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自此以後,他的母親克拉拉成了他前進的指導力量。在他的自傳《變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羅夫把童年物件棋的興趣歸結於觀看母親下棋。是母親鼓勵他樹立強烈的自我,這對他走向國際象棋世界級大師起了關鍵作用。

  父母愛的名人故事 篇17

  倫敦大學心理學家多蘿西·埃諾博士,談到那些渴望成功並取得成功的人們時說:母親那種獻身精神、那種專注,灌輸給一個男孩的是偉大的自尊,那些從小擁有這種自尊的人將永遠不會放棄,而是發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這種信心,如果再勤奮就可以成功。

  英國皇家醫院心理學家悉尼·克朗認為,確保一個孩子健康、幸福成長的最佳之路仍然是傳統之路──一個父母相親相愛的穩定家庭。但歷史向人們展示的是:人類中最具創造性的思想家和事業成功者中,一些人卻生長在單親家庭。如果引導得當,母親的決心和奉獻精神是能夠產生時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