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通用7篇)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通用7篇)
說起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節,大家都想到了象徵美好團圓的月餅。今天小編就跟大家細數下流傳最廣的中秋節傳說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1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篷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篷蒙看到了。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篷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篷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篷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2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遠更亮,所以中秋節又被稱作“月節”、“月夕”。
八月十五晚上,我們全家一起坐在院子裡,一邊吃月餅一邊看月亮,月餅是圓形的,上面還印著幾片綠葉,真好看,我想:這麼好看的月餅肯定很好吃,我咬了一口,啊,真好吃,特別是裡面的青紅絲。
又大又圓的月亮高掛在空中,我和爸爸迫不急待地給月亮拍了一個相,月亮發出來的光是那麼明亮,那麼好看,我彷彿看到嫦娥抱著玉兔來回走動。
過了一會兒,西方放出了煙花,好像是在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你看,有多少人在慶祝呀!
今天,我看到了美麗的月亮,吃了香甜的月餅,還看到漂亮的煙花,我真高興!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3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裡,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於是把他擁立為王。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裡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來源:)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空格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4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5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幾乎與春節同樣重要。中秋節有很多傳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有幾個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傳說在遠古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人間民不聊生。這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年輕人出現了,他登上崑崙山的頂峰,張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個太陽,大地於是變得涼爽,草木開始生長,牲畜也開始繁衍,百姓們不再飽受炎熱之苦。后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勞,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有一個名叫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擁立為王。當上了王的后羿開始花天酒地,任意殺戮,不顧人民死活,還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藥,想長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長生以後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藥,飛上了月宮。人們感念嫦娥之恩,就在農曆八月十五這天設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個版本,是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成為英雄之後,依然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賜的要成為長生不老仙人的仙藥。嫦娥不甘於這樣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藥,飛到了天上,變成一隻癩蛤蟆,終日在月宮搗藥。
三種傳說以第一種流傳最為廣泛,最為大眾所接受。
二是吳剛的故事。相傳月宮中除了嫦娥,還有一個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吳剛。吳剛不學無術卻妄想成仙,天帝便罰他去砍月宮的桂樹,許諾他什麼時候將桂樹砍倒,什麼時候就能成仙。月宮中的桂樹高達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癒合。吳剛日復一日在月宮砍樹,成仙的日子卻遙遙無期。
三是玉兔的傳說。相傳有三位神仙下凡,裝成三個快要餓死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討食物,狐狸和猴子都給了老人們食物,只有兔子什麼也沒有,為了讓三個老人有一口吃的,兔子毅然躍入火中,將自己燒熟,給三位老人充飢。三位神仙大受感動,便把兔子送到月宮,一邊陪伴嫦娥,一邊搗制長生不老藥,民間將月宮中的這隻兔子稱為“玉兔”。在《西遊記》中,還有一段作者編撰的玉兔因不甘寂寞私自下凡擄掠唐僧,最終被嫦娥仙子帶回天庭責罰的故事。
四是月餅的傳說。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拜月的必備食品。話說唐高祖時期,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回朝。將軍凱旋當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百姓們歡迎戰士歸來的同時也在進行中秋節的慶祝。吐蕃商人為表示友好,向唐高祖獻月餅祝捷,高祖將月餅分給了他的臣子,和眾大臣分享勝利的喜悅。此後,吃月餅成為中秋節的風俗,月餅有了慶祝和分享之意。但還有一種民間傳說是,中秋吃月餅的風俗起於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起義,用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餅中,傳遞起義的資訊。後來,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成了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從此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6
兔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區爆發一場瘟疫,很多人染上瘟疫,恐懼、絕望的氣氛籠罩著整個京城。身居月亮廣寒宮的嫦娥目睹百姓的苦難,心中不忍,便派自己身邊的玉兔下凡為百姓祛災除病。
玉兔下界後擔心百姓忌諱自己的白色裝扮,便在途中借了神像的戰袍與鎧甲穿上。為更快治癒所有病人,玉兔時而騎虎或鹿,時而騎象或麒麟,長途跋涉為百姓治病。忙中出錯,雙耳外露。同時,百姓們窺見月亮上終日搗藥的玉兔不見了,大家終於明白這個兔麵人身的郎中乃是嫦娥派下來的玉兔。
玉兔回宮後,百姓非常感激他,供奉其為祛災除病之神。並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各種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樣子千姿百態非常可愛。
每年八月十五京城百姓都要設供拜月供奉兔兒爺,還親切地稱它“兔兒爺”“兔奶奶”。北京的東嶽廟都會按照老北京的風俗擺一座高高的兔爺山,成百上千尊兔爺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承載著老北京幾百年的民俗風情,也寄託著人們對幸福吉祥生活的無限期盼。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篇7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 。
而成的3天中秋小長假明年不會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