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8篇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8篇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1
蠶婦吟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翻譯
杜鵑鳥於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著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
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註釋
子規:杜鵑鳥的別稱。
稠:多而密。
玉人:指歌女舞女。
鑑賞
這首詩描寫了“蠶婦”和“玉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貴人家的女人歌舞徹夜不歸,來反襯蠶婦生活之辛苦。杜鵑啼叫到還只是四更天的時候,蠶婦不得不起來察視養的蠶是否吃的桑葉稀少了,以免影響到蠶繭的產量。蠶婦日以繼夜辛苦地勞作,對她來說,那些“玉人”夜深達旦地歌舞供貴人娛樂,直到樓頭明月已經西沉,掛在柳梢枝頭的時候還沒有回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這首詩用以表達蠶婦之辛苦,將玉人和蠶婦置於同一時間內,因身份不同而苦樂不均的情況。但評論亦認為和歌女對比起不到辛辣諷刺之效果,玉人歌舞並非自己縱情享樂,亦為身不由己。
同樣寫蠶婦,北宋張俞的寫法更為一針見血: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此詩矛頭堪稱“穩、準、狠”,直接對準不勞而獲之人,因而也流傳更廣。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2
蠶婦
張俞〔宋代〕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賞析
這首詩是透過以養蠶為業的農婦入城裡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透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麼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張俞
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已佚。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3
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古詩簡介
《蠶婦》是宋代詩人張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傳世名篇。這首詩是透過以養蠶為業的農婦入城裡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翻譯/譯文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鎮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把手巾都浸溼了。因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註釋
①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宋代詩人。字少愚,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考進士不中,曾被推薦入朝作官,未應召,從此隱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雲溪,過著閒適生活。著有《白雲集》。
③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裡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鑑賞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淚滿巾”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蠶婦傷感的緣由,乃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作品雖客觀敘寫,不著評論,但對蠶婦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不公自浸潤於詩句中,啟人思索。詩歌結構簡截,語言質樸,一針見血。此詩與李紳“鋤禾日當午”首,一詠耕,一詠織,可稱為中國詠耕織的代表作。
張俞的詩歌作品並不很多,但是這一首《蠶婦》,使他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大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詩人就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背景下,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整篇詩就好像是在講故事: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羅綺”的……這首詩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全詩沒有任何一字的評論,也沒有使用什麼高深的聯想,但是讀者從字裡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詩歌的實際寓意,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此詩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4
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翻譯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溼了。
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註釋
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裡是指賣出蠶絲。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遍身:全身上下。
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透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麼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後兩句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創作背景
此詩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在當時的封建朝廷,人民生活痛苦難言。詩人在此時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蠶婦
唐代:來鵠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殺黃金屋裡人。
譯文: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從早到晚整天採桑多苦辛,百花盛開季節養蠶忙煞人。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殺黃金屋裡人。
若教村姑瞭解賞花之類事,便會凍死富家太太小妞們。
註釋: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曉夕:早晚。好花時節:指百花盛開的時節,此時正是採桑大忙的時候,因此說農家婦女“不閒身”。不閒身:沒空閒時間。
若教解愛繁(fán)華事,凍殺黃金屋裡人。
解:瞭解,懂得。繁華事:指賞花之類的事。殺:死,用在動詞後邊,表示程度。一作“煞”。黃金屋裡人:這裡指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一說指有權有勢的人。黃金屋:後人遂以“黃金屋”指代富貴人家女子的居處。
賞析:
人們談起寫蠶婦的詩,自然會提到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昨夜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而晚唐詩人來鵠的《蠶婦》與張俞的《蠶婦》題目相同,內容相似,而寫法與格調迥異。來鵠的《蠶婦》不像張俞的《蠶婦》那樣,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而是先從蠶婦整日採桑養蠶的辛苦談起。
“曉夕採桑多苦辛”一句緊扣詩題,“曉夕”二字直述採桑葉時問之長,突出勞動的艱苦。從這一句詩中,表現了採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現了作者同情蠶婦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詩人明確告訴人們,這些整天採桑葉的蠶婦並不是不愛盛開的百花,而只是在養蠶的大忙季節不得“閒身”而已。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透過假設及由這一假設推論出來的結果清楚地說明封建社會誰養活誰這一根本問題。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所以能在“好花時節”有閒情逸致去欣賞百花,正是由於這些蠶婦在此時“曉夕採桑”的結果。如果這些蠶婦此時也去做這些“繁華事”,那麼,那些“黃金屋裡人”只能被‘凍殺”。原來,這些“黃金屋裡人”是由這些蠶婦養活的。此兩句陡轉筆鋒,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完全是依靠剝削勞動人民而生活的這一事實。
全詩筆致冷雋,構思深曲,耐人尋味,在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詩人的憤慨不平之情。運用通俗又略帶詼諧的語言,透過敘述與假設的形式,透過暗含的對比,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6
蠶婦吟
子規啼徹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
古詩簡介
作者是南宋進士謝枋得。全詩借富貴人家的女人歌舞徹夜不歸,來反襯蠶婦生活的辛苦。
翻譯/譯文
杜鵑鳥於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著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註釋
①吟:詩體的名稱。
②子規:杜鵑鳥的別稱。
③稠(chóu):多而密。
④玉人:指歌女舞女。
賞析/鑑賞
這首詩描寫了“蠶婦”和“玉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貴人家的女人歌舞徹夜不歸,來反襯蠶婦生活之辛苦。杜鵑啼叫到還只是四更天的時候,蠶婦不得不起來察視養的蠶是否吃的桑葉稀少了,以免影響到蠶繭的產量。蠶婦日以繼夜辛苦地勞作,對她來說,那些“玉人”夜深達旦地歌舞供貴人娛樂,直到樓頭明月已經西沉,掛在柳梢枝頭的時候還沒有回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這首詩用以表達蠶婦之辛苦,將玉人和蠶婦置於同一時間內,因身份不同而苦樂不均的情況。但評論亦認為和歌女對比起不到辛辣諷刺之效果,玉人歌舞並非自己縱情享樂,亦為身不由己。
同樣寫蠶婦,北宋張俞的寫法更為一針見血: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此詩矛頭堪稱“穩、準、狠”,直接對準不勞而獲之人,因而也流傳更廣。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7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
昨天我進城去賣絲,回來時淚水溼透了手巾。
為什麼這麼傷心?我看到了渾身穿綾羅、著綢緞的富人,他們竟沒有一個是養蠶的人。
註釋
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裡是指賣出蠶絲。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遍身:全身上下。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
這首詩是透過以養蠶為業的農婦入城裡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透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麼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此詩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詩人在此時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8
蠶婦吟
朝代:宋代
作者:謝枋得
原文: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翻譯:
譯文:杜鵑鳥於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著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註釋:子規:杜鵑鳥的別稱。玉人:指歌女舞女。
賞析:
這首詩用以表達蠶婦之辛苦,將玉人和蠶婦置於同一時間內,因身份不同而苦樂不均的情況。但評論亦認為和歌女對比起不到辛辣諷刺之效果,玉人歌舞並非自己縱情享樂,亦為身不由己。
同樣寫蠶婦,北宋張俞的寫法更為一針見血: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此詩矛頭堪稱“穩、準、狠”,直接對準不勞而獲之人,因而也流傳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