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對於國人來說,周有光最為人所知的頭銜當屬“漢語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編制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澤被億萬人。如今,這位108歲的老人還始終關心著時下最熱門的事情,說得最多的也是他對這些新鮮事的看法。

  漢語拼音讓手機更易用

  周有光說:“在中國,漢語拼音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進入文化領域的一把鑰匙;在國際上,它又是個文化橋樑,許多外國人都在講,沒有拼音他們到中國來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個新發現:在手機普及的掌上時代,漢語拼音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了。“我起初買了一個手機,但我耳朵不靈,用起來不方便,就給了保姆。”周有光說,他後來發現,保姆天天用這個手機發簡訊,而且是用拼音輸入進去的。周有光細一打聽才知道,這位保姆在小學就學過漢語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無師自通發簡訊。

  今天,漢語拼音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為了實現這一點,周有光曾經歷了不少波折。他回憶說,早在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通過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1979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推廣“漢語拼音方案”,經過長達三年的討論,才使其最終成為國際標準。

  周有光說,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有70萬種中文書,如果採取拼音更改編目,就要花2000萬美元,圖書館方面對此持反對意見。“我跟他們說,你們可以用得慢一點,有了錢再用漢語拼音編目,他們這才同意。”三年之後,美國國會圖書館獲得了資金支援,中文圖書編目改了,拼音方案在國際上也終獲透過。

  以前,在國際上魯迅的名字有20多種譯法,北京的英文名字最廣泛的譯法曾是“Peking”。周有光說,正是因為有了“漢語拼音方案”,這些都成為了過去。

  當年最早棄筆用電腦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目我看了,很好。”周有光說著,話鋒突然一轉,“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來,央視這檔熱門節目裡的有些字不好寫,也不常用。“原來規定有7000個通用漢字,現在把通用漢字增加到8000多個,這個數量超過了人們的承受力,實在有點太多了。”周有光說,即使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量也超不過6000個。

  最近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人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都是電腦惹的禍。而在26年前,周有光是最早一批改用電腦碼字的學者之一。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仰仗著電腦的高效率,他才能在80歲高齡之後重新修訂了《比較文字學初探》等學術著作,又創作出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頗受讀者喜愛的新作。在他看來,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並不應當歸咎於電腦,畢竟電腦的'好處多於壞處,“電腦用來處理文字是好事情”。

  百科全書情結貫穿一生

  “我85歲離開辦公室後,出書比較多,粗製濫造。”看著身旁洋洋灑灑的新著,周有光笑著說。資深編輯葉芳這樣總結周老的寫作風格: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意思。葉芳認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讓周有光的作品風格獨具魅力。

  百科全書情結的確貫穿了周有光一生。“我當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每門課程完成了,老師會指定學生讀課外讀物,其中很多都是百科全書。”周有光說,像《不列顛百科全書》有200多年曆史,由4000名學者編寫,作為大學生的課外讀物最方便。“百科全書任何問題都回答得準確、簡明、扼要,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寫的,不是普通人寫的。”但他也很感慨,“中國人向來沒有百科全書這個概念”。

  在周有光的書房中,有一個三層的書架擺滿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從上至下分別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改革開放後,中美兩國要搞文化合作,其中一項就是翻譯美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而周有光做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位編委之一。此後,周有光又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社科部分總編委。

  看百科全書、編百科全書、用百科全書思維寫書,但周有光不得不說:“有了網路以後,百科全書的作用就減少了,很多東西都能從網上找出來。”不過,對於來自網路的資訊,他的態度還是非常慎重的,“百科全書的材料是有鑑定的,網上的材料沒有鑑定過,網上不太準確。”這位治學嚴謹的老人對後輩如是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