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熱】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國風·邶風·日月
[先秦]佚名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太陽啊月亮,你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待我了。事情怎麼變得這樣了呢?一點也不顧念我呀。
太陽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們的光芒。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像過去那樣恩愛我了。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一點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陽呀月亮,你們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以好言好語安慰我了。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把那些無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陽呀月亮,你們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尊君如父,親君如母,君卻不以善終報我。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你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啊!
註釋
1、居、諸:語尾助詞。
2、乃:可是。之人:這個人,指她的丈夫。
3、逝:助詞。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古處:一說舊處,和原來一樣相處;一說姑處。
4、胡:何,怎麼。定:止。指心定、心安。
5、寧:一說乃,曾;一說豈,竟然,難道。我顧:顧我。顧,念。
6、冒:覆蓋,照臨。
7、相好:相愛。
8、德音:好名譽。
9、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終。畜,同“慉”,喜愛。不卒,不到最後。
10、不述:不循義理。
賞析:
這是一首棄婦申訴怨憤的詩。《毛詩序》說:“《日月》,衛莊姜傷己也。遭州籲之難,傷己不見答於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朱熹《詩集傳》說:“莊姜不見答於莊公,故唿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說此詩作於衛莊姜被莊公遺棄後,以此詩作者為衛莊姜,所指責的男子為衛莊公。而魯詩則認為是衛宣公夫人宣姜為讓自己的兒子壽繼位而欲殺太子伋,壽為救伋,亦死,後人傷之,為作此詩。今人一般認為這是棄婦怨丈夫變心的詩。
詩的第一章把讀者帶入這樣的境界:在太陽或月亮的光輝照耀下,一位婦人在她的屋旁唿日月而申訴: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樣顧念我!以後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諸”作為起興,還有一種陪襯的作用。日月出自東方、照臨大地,是有定所,而結為夫婦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詠日月,正是為了陪襯其反覆強調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真是“一訴不已,乃再訴之,再訴不已,更三訴之”(方玉潤《詩經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極,無可奈何,只有自唿父母而嘆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迴旋,到此突然一縱,扣人心絃,“埋怨父母極無理,卻有至情”(牛運震《詩志》)。
詩中沒有具體去描寫棄婦的內心痛苦,而是著重於棄婦的心理刻畫。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是很複雜的,有種被遺棄後的幽憤,指責丈夫無定止。同時她又很懷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能夠“顧”(想念)她,“報”(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認識到丈夫“德音無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詩集傳》說:“見棄如此,而猶有望之之意焉。此詩之所為厚也。”這種見棄與有望之間的矛盾,又恰恰是棄婦真實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強烈震撼讀者的心靈。延伸解析古代學者以為這是首棄婦聲訴幽怨的憤詩,且很多人認定是“衛莊姜”(衛莊公夫人)感喟“州籲之難”(衛莊公庶子“公子州籲”弒殺莊姜養子、衛桓公“姬完”的宮廷政變)的窮困詩。這種觀點看似成立的理由是比較充分的,日月比喻國君與夫人,未亡人莊姜目睹宮廷劇變(衛公子州籲首開弒殺犯上之風,挑釁姬周宗法制度,被時人認為大逆不道),所以作詩追念先君亡夫,痛惜枉死的嗣君養子,哀嘆自己的不良遭際但是仔細研究詩中細節,棄婦之說則疑竇頗多。尤其是抱怨父母一節,既不合於周人禮法(強調“孝悌”),也語意突兀:常人以給父母養老送終為俗,怎可顛倒要求父母終養自己?實際上結合周初歷史和邶人的淵源,綜合看待《國風.邶風》的低悶、憂鬱風格,將這首詩同樣視為殷遺懷舊的歌謠可能才更靠譜。熟悉中國上古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周朝推翻商朝後,最初的政策對亡國民眾比較友好,武王君臣採取了各種措施極力安撫;後來因殷頑叛亂、周公旦才在鎮壓平叛後對其施以重大懲罰。如果擴大思路,將周人、商人這段恩怨變化的背景套入到《邶風.日月》篇中,則很多細節就更容易對號入座、解釋通暢。日月起興,是因為天道有恆,襯托人世容易變幻,暗喻商族亡國亡族(沒有滅族,大貴族微子、萁子和其他小貴族保留了商族血脈,但紂王和武庚祿父這條主根化為浮雲了)的滄海桑田悲劇。兩廂難處,是當年周、商兩族複雜關係的真實寫照。處境飄搖窘困,是因為大叛亂後懲罰加身。作為曾經顯赫、現在弱勢的“殷頑”,自然會抱怨周朝,很容易將所有災難都委過周室而不願意深刻自省。所以詩中屢屢出現“逝不古處”、 “寧不我顧”……、 “德音無良”的抱怨,希冀處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抱怨父母其實完全是比喻。猶如說:我們商人的祖先是天下共主,輪到我們這代人卻不僅失去霸權,還因兩次戰敗(前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後為周公東征的二次征服),宗族親人被離析打散、族群主體被監視居住。“胡能有定?報我不述。”也可以順理成章解釋。中國上古傳統,滅人國而不絕其祀,夏、商、週三代均遵循這條重要國際規則。傳說夏後(夏朝君主的稱號)冊封上古著名氏族為諸侯(實際上是認可);湯王滅桀,也專門冊封禹王的後人,承認各地氏族部落首領的諸侯地位(夏商封建都不是嚴格意義的封建制度,所謂封國其實是氏族部落或更大型的聯盟而非地域國家,周朝的封建制才是真正意義的疊層封建聯盟體制,周朝封國很多都是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地域型國家);武王遵守傳統,冊封周人認定的上迄黃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湯的後裔為諸侯。只是由於武庚組織叛亂,周公才粉碎了武庚的政權,重新安排處置“殷頑民”。詩中的“報我不述”應該是指武庚政權被粉碎的事情,作者認為周朝這樣處置不合古禮和慣例。對這首詩的新解屬於個人的一家之說,可以存疑,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深度研究和發掘,權當是對繼承發揚我國古老的國學文化略效綿薄之力。如果新說被證明成立,那麼《邶風.日月》的創作時間就不是春秋,而是遠為久遠的周初。這首詩文辭古樸、風格與《邶風·柏舟》雷同也就相當自然,前面仔細分析過“柏舟”、可以更肯定的說和周初的大叛亂關係密切。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面旋落花風盪漾原文
作者:歐陽修
面旋落花風盪漾。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雨後輕寒猶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悵。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寂寞起來褰繡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戀花·面旋落花風盪漾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面前落下的花瓣在微風中飛舞著。重重翠柳籠罩在縷縷水霧之中,柳絮象漫天飛雪。雨後仍感到微微的寒意,春天的愁緒加上微醉的酒意形成病中惆悵的情緒。
躺在床上從枕邊看去,青山象屏風圍繞著綠湖,周圍點綴這點點燈光,每天晚上只能眼看這景象。寂寞中起身來掀起窗紗,看見月亮正在花叢上緩緩移動。
註釋
①褰:撩起。
蝶戀花·面旋落花風盪漾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春去愁生,全以迷離幽淡之景出之。下闋寫空室獨處,寂寞難禁。“屏山圍碧浪”,含不盡心潮;空向華燈、翠被,禁不住獨褰繡幌,極哀豔。最後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於豔麗處忽生清淡,自是歐公本色。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3
朝代:元代
作者:虞集
原文: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在彩繪的廳堂裡,姬妾清閒、暢意,獨有自己自發紛紛脫落,連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鑾殿值宿,春風輕柔,萬花齊放,惹人停住車馬流連。在柔軟的春風裡,無數次在金鑾殿前值夜,為皇帝起草好詔書後,換上輕羅朝衫,宮人執燈(將我)送回歸學士院。
清酣:清新酣暢的意思。華髪不勝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晚直:晚上當班。直:通“值”。金鑾殿:皇帝寶殿。驂(ca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這裡泛指馬。傳宮燭:傳喚掌燭火的宮人.送學士歸院。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皇城的御溝裡的邊沿還有殘冰存在,但殘冰的邊沿卻是藍汪汪的水在晃動,燕子呢喃迎春。簾幕重重,春寒還沒消退,還有誰、敢給你寄信慰問呢?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濛濛,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泮:溶解。《詩經·邶風》:“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挼:揉搓。銀字泥緘:指書信。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在彩繪的廳堂裡,姬妾清閒、暢意,獨有自己自發紛紛脫落,連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鑾殿值宿,春風輕柔,萬花齊放,惹人停住車馬流連。在柔軟的春風裡,無數次在金鑾殿前值夜,為皇帝起草好詔書後,換上輕羅朝衫,宮人執燈(將我)送回歸學士院。
清酣:清新酣暢的意思。華髪不勝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晚直:晚上當班。直:通“值”。金鑾殿:皇帝寶殿。驂(ca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這裡泛指馬。傳宮燭:傳喚掌燭火的宮人.送學士歸院。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皇城的御溝裡的邊沿還有殘冰存在,但殘冰的邊沿卻是藍汪汪的水在晃動,燕子呢喃迎春。簾幕重重,春寒還沒消退,還有誰、敢給你寄信慰問呢?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濛濛,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泮:溶解。《詩經·邶風》:“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挼:揉搓。銀字泥緘:指書信。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在彩繪的廳堂裡,姬妾清閒、暢意,獨有自己自發紛紛脫落,連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鑾殿值宿,春風輕柔,萬花齊放,惹人停住車馬流連。在柔軟的春風裡,無數次在金鑾殿前值夜,為皇帝起草好詔書後,換上輕羅朝衫,宮人執燈(將我)送回歸學士院。
清酣:清新酣暢的意思。華髪不勝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晚直:晚上當班。直:通“值”。金鑾殿:皇帝寶殿。驂(ca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這裡泛指馬。傳宮燭:傳喚掌燭火的宮人.送學士歸院。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皇城的御溝裡的邊沿還有殘冰存在,但殘冰的邊沿卻是藍汪汪的水在晃動,燕子呢喃迎春。簾幕重重,春寒還沒消退,還有誰、敢給你寄信慰問呢?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濛濛,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泮:溶解。《詩經·邶風》:“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挼:揉搓。銀字泥緘:指書信。
譯註參考:
1、 劉松來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下:中國文聯出版社,20xx年2月:第38頁
2、 陳長喜主編.中國曆代詞曲賞讀 (下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xx年09月第1版:第564頁
譯文及註釋
譯文在彩繪的廳堂裡,姬妾清閒、暢意,獨有自己自發紛紛脫落,連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鑾殿值宿,春風輕柔,萬花齊放,惹人停住車馬流連。在柔軟的春風裡,無數次在金鑾殿前值夜,為皇帝起草好詔書後,換上輕羅朝衫,宮人執燈(將我)送回歸學士院。皇城的御溝裡的邊沿還有殘冰存在,但殘冰的邊沿卻是藍汪汪的水在晃動...
這首詞是虞集1332年寄贈給退居吳下的奎章閣鑑書博士柯九思的,柯九思非常喜歡,“書《風入松》於羅帕作軸”,而且這首詞因“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而此曲遂遍滿海內矣”。詞的確是寫得非常美。詞分上下闋,上闋寫當日奎章閣學士院柯九思執勤的日子,詞中“幾回晚直金鑾殿”句可以見出柯九思與元文宗因品題書畫而留連... 顯示全部
賞析
詞分上下闋,上闋寫奎章閣學士院柯九思執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開頭兩句從家裡生活寫起,似乎開得太遠,與懷人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卻暗蘊懷念遠方朋友的意思。作者不說自己年邁,盼望與老友相聚。而說自己沒心思與姬妾周旋,姬妾清閒自在。以側寫正,委婉曲致。“幾回晚直金鑾...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虞集和柯九思(字敬仲)曾共事於奎章閣(在皇宮西面)。九思以畫著名,虞集詩集中有好幾首題柯畫的詩。虞集長柯九思四十歲,也就是忘年交。虞集生長於臨川崇仁,宋代也稱為江南西路,他詩中也常以江南為念。後因受元主厚遇,頗為權貴子孫妒忌,欲中傷而未成,南還之念更切。他曾經草詔說元順帝非文宗子,文宗逝世,大臣將立... 顯示全部
評解
陶宗儀《輟耕錄》雲:吾鄉柯敬仲先生,際遇文宗,起家為奎章閣鑑書博士,以避言路居吳下。時虞邵庵先生在館閣,賦《風入松》詞寄之。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全詞抒寫了對柯敬仲的敬愛。“杏花春雨江南”乃詞中名句,為歷來詞家所稱賞。通篇和婉清雅,辭語工麗。...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詩人。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少受家學,嘗從吳澄遊。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李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4
五代:孫光憲
花漸凋疏不耐風,畫簾垂地晚重工,墮階縈蘚舞愁紅。
膩粉半沾金靨子,殘香猶暖繡熏籠,蕙心無處與人同。
譯文:
花漸凋疏不耐風,畫簾垂地晚重工,墮階縈蘚舞愁紅。
膩粉半沾金靨子,殘香猶暖繡熏籠,蕙心無處與人同。
註釋:
花漸凋疏不耐風,畫簾垂地晚重工,墮(duò)階縈(yíng)蘚(xiǎn)舞愁紅。
不耐風:經不注風吹,湯顯沮謂“不耐風”是創新之語句。愁紅:指落花。
膩粉半沾金靨(yè)子,殘香猶暖繡熏籠,蕙心無處與人同。
金靨子:黃星靨,古時婦女面部妝飾。蕙心:既指落花之心,又指閨人之心,雙關。
賞析:
這首詞是詠落花之作。上片寫落花的景象。花影稀疏,風吹殘片,紛墜階庭。“舞愁紅”,寫落花紛飛之狀,帶有感情色彩。此時,更覺空堂寂寞了。
下片寫觀花之人,有美人遲暮之感。她面飾不整,半著金靨,留著殘妝;薰香尚暖,她的心別有一股滋味,是人們難以理解的。聊聊數語,將綠衣斑斑,倚欄聽落花流水的空閨佳人,那萬般無處著的悽婉之情描述得栩栩如生。“蕙心無處與人同”一句,非深情者不能道出。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5
江城子·竹裡風生月上門
朝代:五代
作者:和凝
原文:
竹裡風生月上門。理秦箏,對雲屏。輕撥朱弦,恐亂馬嘶聲。 含恨含嬌獨自語:今夜約,太遲生!
斗轉星移玉漏頻。已三更,對棲鶯。歷歷花間,似有馬蹄聲。含笑整衣開繡戶,斜斂 手,下階迎。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竹林裡傳來陣陣風聲,月光悄悄地溜進閨門。她面對雲屏,除錯秦箏。輕輕地撥弄箏弦,恐難聽見那馬兒的嘶叫。她含恨嬌媚地獨自言語: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約的時間太遲了!
註釋
①江城子:調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水晶簾》。唐為單調,宋有雙詞體出現。此詞單詞8句,35字,1、2、3、5、8句押平韻。
②竹裡風生:風吹竹叢,竹葉瑟瑟有聲。月上門:月亮初生,照上門楣。
③理:溫習,重複地彈奏。秦箏:即箏,原出於秦地。《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為蒙恬所造,非也。制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絃,此乃箏也。”
④雲屏:用雲母裝飾的屏風,一說指上有云彩圖飾的屏風。
⑤朱弦:用熟絲制的琴絃。
⑥恐:擔心。馬嘶聲:情郎來到時的馬叫聲。
⑦含恨含嬌:帶著怨恨和嬌嗔。
⑧太遲生:即太遲,意謂時間過得太慢。生:語尾助詞,無意。如杜甫詩“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戲李白》),張泌詞“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浣溪沙》)。
賞析:
作者:佚名
不同作家的筆下,對愛情的描寫卻紛呈著不同的光彩,從而使這一道不盡說不完的相同主題,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和凝的這首《江城子》,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初戀的女子在約會時,等待情人到來的焦灼情態。筆法細膩,體貼入微,十分生動。
“竹裡風生月上門”,詞的起句先描繪出主人公約會的環境和時間。夜幕降臨,微風從屋外的竹林吹過,送來陣陣清香的氣息,竹葉“沙沙”作晌,更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幽靜,圓圓的月亮從東邊的天際緩緩升起,偷偷地爬上門楣,透過繡簾,似在窺探女主人公的芳姿。這裡作者用“生”和“上”二字,來分別修飾“風”和“月”,使這幽靜的畫面產生了動態之感,從而也使幽會的場面更加動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樣的良辰美景,女主人公早已沉浸在如痴如迷的嚮往之中了。
“理秦箏,對雲屏”,此句由屋外環境的描寫轉入屋內主人公的刻畫。她情意綿綿,如痴如醉,熱切地盼望著情人的到來,但是,畢竟時間還早,離約會的時刻還有一段時光,枯坐等待,反而更加焦急,所以只好拿出秦箏對著雲屏彈奏起來,把思念和焦慮排遣在箏聲之中。作者這裡不直按說出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深,而是用“理”和“對”這兩個動作來展示她的心態,顯得含蓄委婉,但又耐人尋味。讀者彷彿從那纏綿悄l惻的箏聲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因熱切的嚮往而不能平靜的情態。
“輕撥朱弦,恐亂馬嘶聲”,這一句真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它把女主人急切盼望與情人相會的神情意態刻畫得維妙維肖。主人公彈起秦箏,本來是要消磨時光,但她時時刻刻卻想著情人的到來,所以在陣陣如怨如艾的箏聲中,她時時留意於“箏外之音”。忽然她感到了馬的嘶鳴聲,莫非是情郎騎馬而來?但夾雜著箏聲,那嘶雞聲似有似無,若隱若現,因此她不由爵下意識地放輕手法,仔細諦聽辨別,慢慢地不知不覺停止了彈奏。作者用一個“輕”字把主人公凝神諦聽辨別的神態反映了出來,用一個“恐”字則把她既欲彈箏,又怕箏聲淹沒馬嘶聲的矛盾心態細膩而又逼真地刻畫出來。至此,我們不能不歎服作者體貼之細緻,描罄之傳神,手法之高超了。
詞的最後兩句“含恨含嬌獨自語:今夜約,太遲生!”在對主人公形象的刻畫上更進了一步,同時也將主人公的思戀之情推向頂峰。她停止了彈奏,仔細地諦聽,原來那馬的嘶鳴聲只不過是自己的錯覺,一般怨艾之情便油然而生:難道他失信負約,今晚不來了?可是轉眼一想,現在還沒有到約會的時刻呢,不由得又對自己的過於心急和多餘的想法感到好笑。“含恨含嬌”四字,把一個既痴情又嬌羞的初戀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最後一“今夜約,太遲生!”以主人公自怨自艾、似怨似嘲的語氣作結,機趣橫生,使全詞顯得十分活脫生動。江尚質說:“《花間》詞狀物描情,每多意態”(《古今詞話》卷下引),這個結尾,就是如此。
這首詞語言平易流暢,無一難字奇字,但卻極富情韻。作者善於透過細節的描摹來刻畫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情態,使主人公的形象宛在目前。全詞情真意切,生動感人,委婉細膩,在描寫愛情的作品中,是很有特色的佳作。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6
賀新郎·挽住風前柳
彭傳師於吳江三高堂之前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餘賦之。
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謾留得蓴鱸依舊。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雲起,夜窗如晝。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
翻譯
伸手挽住那在風中飄搖的柳絲,詢問那鴟夷子皮和當日的那葉扁舟,近來可曾到過這?陸龜蒙平時以筆床茶灶自隨,不染塵氛。時隔三百多年,在松江和太湖上飄蕩,迴圈往復,年復一年。這位江湖散人當年的茶煙,似乎還零落未久呢。但天隨子此時又在何方?可是世人往往都為功名利祿所誤,手撫三高堂那荒敗的祠堂,不知後世之中還有誰能繼承三高那樣的品性?古往今來,遺恨無窮,盡皆消泯於搔首之間。
空中飛過一行大雁,雁影倒映在江水中,江邊梅花凋殘,四野明潔,了無塵土,風起雪飛,潔白的雪色,映照得夜窗一片明淨,恍若白晝。這清絕的萬里乾坤,還是託付給漁翁釣叟的釣竿吧。這正好是激人詩興,提筆吟詩的時候。猛然間我拍著釣雪亭的欄杆,呼喚著空中飛翔的鷗鷺,與它約定他年我也會來此做一個釣叟。鷗鳥的身影一掠而過,我們共飲著那樽清酒。
註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等。
彭傳師:詞人好友,具體生平不詳。
三高堂:在江蘇吳江。宋初為紀念春秋越國范蠡、西晉張翰和唐陸龜蒙三位高士而建。
趙子野:名汝淳,字子野,崑山人。太宗八世孫,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詞人好友。
鴟夷:皮製的口袋。春秋時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泛舟五湖,棄官隱居,指號鴟夷子皮。
零落茶煙未久: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
謾留得蓴鱸依舊:緬懷晉人張翰。
垂綸:垂釣。
賞析
這是一首借寫夜季之景,寄託詞人歸隱而去的願望之作。
詞的上片著重歌詠“三高”,以抒發追思先賢的幽情。“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表達追懷范蠡之情。筆姿瀟灑,落響不凡。一下子便將讀者帶入了追憶住昔的藝術境界。詞人以“風前挽柳”發問,構思奇特;而所問之事,則為當年鴟夷子的扁舟。接著以“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這兩句是詞人在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抓住了其嗜茗的典型細節,突現出其隱居生活的無限情趣。“謾留得蓴鱸依舊。”引用的是張翰因秋風起思念故鄉蓴羹鱸膾的故事,追憶當年棄官歸隱的賢士張翰。張翰的情懷,已成往跡,此時只有蓴菜鱸魚,依然留味人間。詞人不禁再次感慨發問:“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詞人身處野草荒蕪的古寺,思及古人前賢的功名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詞的下片著重寫釣雪亭邊夜雪的情景,進而表明自己如前賢一樣隱居垂釣的心願。“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雲起,夜窗如晝。”這三句先點季節,次寫雪飛,再寫雪景,筆調秀麗。思澈神清,繪景如畫,接著以“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三句引發讚歎之情。這江山夜雪,萬里乾坤,霎時成為瓊瑤世界。可是這清絕人寰的勝景,又有誰來欣賞呢?看來只能“付與漁翁釣叟”了。這時,只有他們是天地間真正的主人。除此以外,對於詞人來說,也是最好不過的題詩的時候。詞人思量至此,不覺逸興頓生,“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表明詞人此時內心全為清景所陶醉,也表達了對“三高”的高度崇敬的心情。這裡所呼喚的鷗鷺,虛實結合,言明心志。言其為虛指,是即使有,它們未必能懂得人的心意。說是實指,古時誓志高隱的人,都慣於和鷗鷺結盟為友,因此志同道合有意隱居於江湖的人士,可以稱為鷗盟,詞人是和友人趙子野等同來的,稱他們為同盟的鷗鷺,也是非常切合的。
在詞的上片,詞人縱情歌贊三高的高風亮節,以實寫虛,先拓開境界。而以“撫荒祠誰繼風流後”一句,為下片即景抒懷歌詠釣雪亭這一主題,奠定了根基。上片所詠,只是“山雨欲來”之前的襯筆。下片寫釣雪亭上所見的江天夜雪的清景,以及詞人和友人在觀賞此景之後,對漁翁釣叟的豔羨,對水邊鷗鷺的深情呼喚,對自己他年有志垂綸的衷心誓願,才是這首詞的主體。這首詞有意在筆先、一唱三嘆、情景交融、神餘言外之妙。除此之外,意境清新、優美,語言雋麗,表現出詞人清俊瀟灑的風格,是一首成功之作。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詞人任吳江主簿時,應友人趙子野的邀請,來到釣雪亭。時值冬天下雪,面對清景,詞人賦了這首詞。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7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譯文
風停了,庭花盡凋零。看珠簾之外,雪瓣成堆,紅蕊層層。須牢記海棠花開過後,正是傷春時節。
歌聲歇,玉杯空,酒興盡。唯有青燈閃爍,豆熒之光漸熄滅。夢中的愁怨自難消受,更傳來鵜鴂一聲送春鳴。
註釋
[1]近:是詞的種類之一,屬一套大麴中的前奏部分。自詞和音樂分離,此字只是某個詞牌名稱的組成部分,已無實際意義。《好事近》:詞牌名,流行於唐代,意為好戲快開始了,即大麴的.序曲。又名《釣船笛》、《翠圓枝》、《倚鞦韆》等。
[2]風定:風停。深:厚。唐·張泌《惜花》:“蝶散鶯啼尚數枝,日斜風定更離披。”
[3]擁:簇擁。紅、雪:指代各種顏色的花。擁紅堆雪:凋落的花瓣聚整合堆。
[4]長記:同“常記”。“長記句”可能是詞人對自已少女時期所作詠海棠的《如夢令》一詞寫作心態追憶。
[5]酒闌[lán]:喝完了酒。闌:幹、盡。五代毛文錫《戀情深》:“酒闌歌罷兩沉沉,一笑動君心。”宋·李冠《蝶戀花》“愁破酒闌閨夢熟,月斜窗外風敲竹。”
玉尊:即“玉樽”亦作“玉罇”。原指玉製的酒器,後泛指精美貴重的酒杯。《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荒中有玉饋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尊、玉籩。取一尊,一尊復生焉,與天同休,無乾時。”三國·魏·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
[6]青缸:燈火青熒,燈光青白微弱之意,《廣韻》:“缸,燈”。缸,《花草粹編》等作“紅”。
暗明滅:指燈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滅。
[7]魂夢:指夢中人的心神不而言。五代張泌《河傳》:“夢魂悄斷煙波里,心如夢如醉,相見何處是。”唐代韋莊《應天長》:“碧天雲,無定處,空有夢魂來去。”
幽怨:潛藏在心裡的怨恨,南朝梁·劉令嫻《春閨怨》:“欲知幽怨多,春閨深且暮。”
[8]鴂[jué]:即鵜鴂。《漢書·揚雄傳》注:“鵜鴂,一名子規,一名杜鵑,常以立夏鳴,鳴則眾芳皆歌。”詞中“一聲啼鴂”意指春天來臨。
2、楊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嶽麓書社出版社,1999。
平慧善。李清照詩詞選譯[M]。巴蜀書社出版社,[emailprotected]楊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嶽麓書社出版社,1999。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傷春情懷的詞。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詞人抒發傷春之情,並非因先睹物而引致傷感,而是深處閨中,即敏銳地感悟到大自然細微的變化,由此引起情感變化。“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詞人由風住,即斷定“簾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紅白堆積。表現了詞人的敏感與對美好事物的關注之情。唐孟浩然《春曉》詩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韓偓《懶起》詩云:“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倒臥捲簾看。”這兩位詩人對風雨後花的狀況均無所知,雖有憐花之意,但畢竟不如李清照。當然,李清照對落花給予極大關注,在其潛意識中,多少帶有以之自況的成分。首二句雖為狀物,但傷感之情已隱然可感。“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次二句,詞人的回憶閘門被開啟,但對往事的具體內容卻避而不談,只是說此時海棠花落之時,亦是自己傷春時節。“長記”,即常記,說明以往的“傷心時節”之事,常縈繞於心。此外,詞人在諸多花卉中,對海棠情有獨鍾,這或許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稱,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穠麗嬌嬈,尤其是其高貴優雅之美,與詞人個性頗為近似。詞人的《如夢令》詞:“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表達了對海棠的鐘愛,其抒情方式與此詞上片也相似。
上片側重由景生情,為落花而慨嘆,而傷春。下片則自然過渡到對閨門獨處、孤寂苦悶生活的描繪。“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詞人在這裡並沒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透過四個極富象徵意味的物體刻畫酒闌、歌罷、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燈,整個畫面幽暗、悽清、空冷。試想,一個閨中思婦置身於如此環境中,其心情該是怎樣的悽愴孤寂,一切盡在不言之中了。“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白日詞人是惜花傷時,夜晚則借酒澆愁愁更愁,想在夢中得到一絲慰藉,然而夢中的情景,依舊使夢魂幽怨哀愁。醒來之時,聽到窗外淒厲的“啼鴂”聲,更增添了悲愴的情感。因為“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屈原《離騷》),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盡。
這首詞抒寫的是傷春悽苦之情,但詞人並沒有正面來抒寫自己的情感,而是透過室內外景物的刻畫,把自己的悽情濃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詞讀來,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2、劉瑜,劉亦文。照詞欣賞[M]。山東:濟南出版社,20xx。
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emailprotected]劉瑜,劉亦文。照詞欣賞[M]。山東:濟南出版社,20xx。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酒泉子·楊柳舞風
五代:顧敻
楊柳舞風,輕惹春煙殘雨。杏花愁,鶯正語,畫樓東。
錦屏寂寞思無窮,還是不知訊息。鏡塵生,珠淚滴,損儀容。
譯文:
楊柳舞風,輕惹春煙殘雨。杏花愁,鶯正語,畫樓東。
錦屏寂寞思無窮,還是不知訊息。鏡塵生,珠淚滴,損儀容。
註釋:
楊柳舞風,輕惹春煙殘雨。杏花愁,鶯正語,畫樓東。
錦屏寂寞思無窮,還是不知訊息。鏡塵生,珠淚滴,損儀容。
鏡塵生:久未對鏡梳妝,故鏡生塵。損儀容:因相思之苦而摧殘了美麗的容顏。
賞析:
這首詞寫閨婦春思。上片寫畫樓東的春景:柳、風、煙、雨、鶯,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下片寫她因未得丈夫訊息,淚珠常滴,容顏漸損,即“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9
國風·邶風·簡兮
簡兮簡兮⑴,方將《萬舞》⑵。日之方中,在前上處⑶。
碩人俁俁⑷,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⑸。
左手執龠⑹,右手秉翟⑺。赫如渥赭⑻,公言錫爵⑼。
山有榛⑽,隰有苓⑾。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註釋】
⑴簡:一說鼓聲,一說大貌。
⑵方將:將要。萬舞:舞名。
⑶在前上處:在前列的上頭。
⑷碩:大貌。俁俁(yǔ與):魁梧健美。
⑸轡(pèi配):馬韁。組:絲織的寬頻子。
⑹龠(yuè月):古樂器。三孔笛。
⑺秉:持。翟(dí敵):野雞的尾羽。
⑻赫:紅色。渥(wò握):厚。赭(zhě者):赤褐色,赭石。
⑼錫:賜。爵:青銅製酒器,用以溫酒和盛酒。
⑽榛(zhēn真):落葉灌木。花黃褐色,果實叫榛子,果皮堅硬,果肉可食。
⑾隰(xí席):低下的溼地。苓(líng零):一說甘草,一說蒼耳,一說黃藥,一說地黃。
【譯文】
鼓聲咚咚擂得響, 舞師將要演萬舞。
日頭高照正當頂, 舞師正在排前頭。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裡面當眾舞。
強壯有力如猛虎, 手執韁繩真英武。
左手拿著六孔笛, 右手揮動雉尾毛。
面色通紅如褐土, 國君賜他一杯酒。
榛樹生長在山上, 苦苓長在低溼地。
心裡思念是誰人, 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 他是西方來的人。
鑑賞
《簡兮》一詩,由於卒章詞語隱約、意象朦朧,所以全詩旨趣要眇難測。舊說是諷刺衛君不能任賢授能、使賢者居於伶官的詩,如《毛詩序》、朱熹《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吳闓生《詩義會通》等均持此說。而今人多以為《毛詩序》不足徵,紛出新解。鄧荃《詩經國風譯註》認為是描寫舞女辛酸的詩歌,翟相君《詩經新解》卻考定詩中舞者為莊姜,此篇是諷諭衛莊公沉湎聲色的作品。案據詩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這一隱語,可知有關男女情思,所以餘冠英《詩經選》、高亨《詩經今注》、袁梅《詩經譯註》等認為是衛國宮廷女子(貴族婦女或一般侍女)讚美、愛慕舞師的詩歌,此說可從。
全詩四章,第一章寫衛國宮廷舉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時間、地點和領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寫舞師武舞時的雄壯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軀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寫他文舞時的雍容優雅、風度翩翩。舞師的多才多藝使得這位女子讚美有加,心生愛慕。第四章是這位女性情感發展的高潮,傾訴了她對舞師的深切慕悅和刻骨相思。
全詩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第四章,吳闓生《詩義會通》曾引舊評說“末章詞微意遠,縹緲無端”,這一章用朦朧的意象和晦澀的隱語將這位女性綿邈低徊的相思展示無遺。詩歌用“山有榛,隰有苓”託興,根據《詩經》中其他七處“山有……”“隰有……”對舉句式的理解,此處是以樹隱喻男子,以草隱喻女子,託興男女情思,引出下文“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舊說多附和曲解,詩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詩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師,其例一同於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後四句若斷若連,迴環復沓,意味深遠。“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兩句是“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兩句的擴充套件延伸,鍾惺《評點詩經》雲:“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轉兩字,而意已遠,詞已悲矣。”而“後一章兩‘兮’字忽作變調,亦與首章首句神韻相應”(陳繼揆《讀詩臆補》),以“細媚淡遠之筆作結,神韻絕佳”(牛運震《詩志》)。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木蘭花·池塘水綠風微
晏殊〔宋代〕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園裡池塘泛著碧波,微風送著輕暖;曾記上在這裡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會。宴席上她唱著前後闋重疊的歌詞,歌聲如鳴玉一般。隨後,她隨著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動腰肢,紅裙飛旋,使人應接不暇。如今在這白玉簾)和柵門下面,散發著落花餘香的臺階旁邊,我喝上酩酊大醉,不知不覺日已西斜,天色漸晚。當時和我一起欣賞美人歌舞的人們,如今詳查,大多數早已離世。
註釋:
玉真:仙人,借指美麗的女子。重(chóng)頭:詞的上下片聲韻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琤琮(chēng cóng):象聲詞,形容金屬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入破:唐代大麴最精彩的部分。各種樂器合作,曲調由緩轉急,舞者進場而舞,節奏逐漸加快,因繁弦急響喻為破碎,故名入破。亂旋:謂舞蹈節奏加快。玉):簾)的美稱。香階:飄有花香的臺階。共我賞花人:和自己一同觀看玉真歌舞的人。點檢:查驗。
鑑賞
這是一首懷舊之作。本詞追憶早年初見美人暫的喜悅與歡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悵,在暫比中抒發好景不長的人生感慨。詞中以往昔“歌韻琤琮”、“舞腰亂旋” 的歡樂場面與今日“點檢無一半”的悽清境況暫比,抒發了強烈的人生無常的傷感之情。詞中所寫景物:池塘、綠水、闌干、香階,均兼關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暫暮,遂使詞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夢之感。全詞以極優美的文辭來流露出詞人關於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悽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覺,不是痛苦,而是惆悵的情緒;最令人傷感的,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雲杳。“當暫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古典的詩意世界,已經遠離現實的生活。只希望那些夢裡飄飛的花瓣,洋洋灑灑地永遠飄落在我的精神世界裡。沉湎在回憶中,感覺人生是孤獨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寂寞的旅行,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後。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終將隨著歲月慢慢遠去。雲聚雲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卻已隨風而去,了無痕跡,最後,還剩下些許淡淡的憂傷和回憶。
賞析
此詞以往日之“歌韻琤琮”、“舞腰亂旋”的熱烈場面,對照當日之孤獨寂寞,上下片對比強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詞采用前後互見的手法,有明寫,有暗示,有詳筆,有略筆,寫得跌宕有致,音調諧婉,意韻深長。
首句“池塘水綠風微暖”中的“水綠”、“風暖”兩個細節暗示出時令為春天,好風輕吹,池水碧綠。這一句是透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當時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彷彿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敘寫。此句將“風”與“水”聯一起,又隱隱形成風吹水動的迷人畫面,同時又由池水的波動暗示著情緒的波動,可謂蘊含豐富。
“記得”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首先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玉真”即絕色女子之代稱。緊接著“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上下句式音韻完全相同名“重頭”,“重頭”講究迴環與復疊,故“歌韻”尤為動人心絃。唐宋大麴末一大段稱“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時,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故有“舞腰紅亂旋”的描寫。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這一聯寫歌舞情態,雖未著一字評語,卻讚美之意頓出。
下片第一句“玉鉤闌下香階畔”,點明一個處所,大約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實聯。“醉後不知斜日晚”,作樂竟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這句仍寫當筵情事。同時,黃昏斜日又象徵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關當時及往昔,這樣就為最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張宗橚《詞林紀事》中說:“東坡詩:‘樽前點檢幾人非’,與此詞結句同意。往事關心,人生如夢,每讀一遍,不禁惘然。”的確,此詞結句“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留給讀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長的。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窮歸思滿東流。
與君盡日閒臨水,貪看飛花忘卻愁。
翻譯
江上吹起春風將客船留在了武昌,向東奔流。
和你整天悠閒地來到水邊,無窮無盡的鄉思和歸意如滔滔江水貪看柳絮飛花而忘記了滿腹的愁緒。
註釋
阻風:被風阻滯。
君:可指春風,也可指船,或船上友人。
盡日:整日。
閒:悠閒。
飛花:柳絮。
忘卻:忘掉。
賞析
詩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風阻滯,只好暫留武昌。全詩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後兩層意思乍看相反相對,實則相輔相成;尤其是後面故作解脫流露的卻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兩句從正面入手,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動。後兩句曲折委婉,從反面表達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門卻被滯阻在半路的詩人是沒有那種閒情逸致整日間到水邊散步的。最後一句同樣如此,表面上說自己“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飛花的景緻而忘記了憂愁,事實上卻正表明了心中無盡的愁緒。
這首小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謂“無窮歸思滿東流”,是以水流無盡比喻內心的無限歸思之情。這種手法並非方澤獨創,如李白有“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之喻;李煜則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歐陽修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歐陽修喻離愁之情。不過方澤詩也有其獨到處,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邊,臨流凝睇,取水為喻,顯得十分自然貼切;這水不是虛指,而是眼前的實物,這種即景取喻,最易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實,全詩更“驚人”的妙處還在於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說,文章“曲折生姿”,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它的委宛曲折、波瀾起伏的抒情手法。一個人的心情,如果表現得太率直,則一覽無遺,索然寡味;如果拐個彎,換個角度,欲擒故縱,欲抑故揚,便比較耐人咀嚼。這首絕句將詩人的心思和盤托出,卻又蓋上一層紗巾,讓人去端詳回味。明明是為風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頗有遷怨於風之意,他卻說“江上春風留客舟”,如同春風有意,殷勤勸留。實際是“阻”,卻說“留”,這裡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風所阻,無端惹了一懷愁緒,心煩意亂,他卻說“與君盡日閒臨水”。“君”是誰,詩人沒有說,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說得通。這無關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閒”字,詩人並沒有那種閒情逸致來臨流賦詩,這是實“愁”而說“閒”,這裡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無窮歸思,有無盡鄉愁,根本無心欣賞柳絮飛花,他卻說“貪看飛花忘卻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來詩人都喜歡吟詠,如孟浩然詩說:“行看武昌柳,彷彿映樓臺。”但是,詩人此時的漂泊之感,使他無心去欣賞武昌的花柳。無心而說“貪看”,這裡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盡情,意味深長。大凡故作寬解之語的人,都緣於不解之故。這首詩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寬解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故作解語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現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邏輯的,因而產生較強的藝術魅力。
宋代蔡絛《西清詩話》說,方澤“不以文藝名世”,而《武昌阻風》一絕“詩語驚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對這首詩推崇備至。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風入松·危樓古鏡影猶
張炎 宋代
危樓古鏡影猶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識東西晉,想如今、也夢邯鄲。縹緲神仙海上,飄零圖畫人間。
寶光丹氣共迴環。水弱小舟閒。秋風難老三珠樹,尚依依、脆管清彈。說與霓裳莫舞,銀橋不到深山。
譯文
譯文獨倚高樓,望鏡中身影猶感孤冷悽清寒。孤燈下形單影隻,只能獨坐與孤影相看。桃花獨自開放不知朝代變更、人事變遷,離開故鄉已久很多年,什麼時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處虛無縹緲,只能在這人世間飄蕩流浪。霞光如錦與雲霧共環繞,溪流淺淺、小舟悠閒的停靠在淺灘邊上。生命力強的珍木從不懼秋風蕭瑟,心中愁緒萬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憂悶。那翻飛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宮的銀橋也無法到達那遙遠的山嶺。
註釋
危樓:高樓。倒景:一作“倒影”。寶光:神奇的光輝。丹氣:赤色的水氣。亦指彩霞。迴環:環繞。水弱:水流細小。難老:猶長壽。多用作祝壽之辭。三珠樹:本作“三株樹”,出自《山海經·海外南經》,原指古代傳說中的珍木,又是對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美稱,另還指王鐸、倪元璐與黃道周,他們均為明代重要的書法家。依依:留戀,不忍分離。脆管:笛的別稱。銀橋:傳說中仙杖變化而成的大橋。橋可通月宮。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翻譯
只記得昨夜風聲一片,卻不記得何時醒來,看江上大雪紛飛,想這瑞年,明年麥子定能豐收,只要百姓吃飽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臨風而立,身邊飛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紅唇,如櫻桃絢爛,我則在酒杯前吁氣措手,摸著白鬍須。
註釋
蘇:即江蘇蘇州市。
翠袖:指穿翠綠衣裳的歌女。
絳唇:紅唇。
櫻珠:櫻桃。這兩句是說歌女的舞袖上縈繞著隨風飄來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當她舉杯飲酒時雙唇好似爛熟的紅櫻桃。
鑷:拔除。
霜須:白鬚。
鑑賞
整首詞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樂景表憂思,以豔麗襯愁情,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詞的首句,“萬頃風濤不記蘇”的“蘇”,當指蘇州,舊注中的“公”,當指蘇軾。這一句說的是蘇軾未把蘇州為風災蕩盡的田產記掛心上。
詞上片寫詞人酒醉之後依稀聽見風聲大作,已記不清何時甦醒過來,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詞人立刻從雪兆豐年的聯想中,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回敘前一天徐君猷過訪時酒筵間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潔白、輕盈的雪花縈繞中曳,她那紅潤的嘴唇酒後更加鮮豔,就像熟透了的櫻桃。而詞人卻酒筵歌席間,呵著發凍的手,捋著已經變白了的鬍鬚,思緒萬端。
詞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徵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謫貶的特定環境中的憂思。這一憂思的形象,襯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鮮豔的絳唇對比強烈,含蘊更豐。
上片比較明快,下片更顯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發,恰好為下片的無聲形象作提示。上下兩片的重點是最末的無聲形象。它們彼此呼應,互為表裡,表現了詞人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遣詞、用字的準確形象,也是這首詞的特點。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表現了醉中的朦朧。“但令”一詞,確切地表達了由實景引起的聯想中產生的美好願望。“爛櫻珠”,著一“爛”字,活畫出酒後朱唇的紅潤欲滴。
創作背景
《萬頃風濤不記蘇》創作於元豐五年(1082)冬,蘇軾被貶黃州時無田產蘇州,只熙寧七年(1074)曾於堂州宜興置田產。蘇軾此詞乃徐君猷過訪的第二天酒醒之後見大雪紛飛時所作。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註釋】
(1)凱:樂。南風和暖,使草木欣欣向榮,所以又叫做“凱風”。
(2)酸棗樹叫做“棘”。棘心:是未長成的棘。作者以“凱風”喻母,以“棘心”自喻。
(3)夭夭:旺盛貌。
(4)劬(渠qú):勞苦。
(5)棘薪:已經長成可以做柴薪的棘。長成而只能做柴薪,比喻自己不善。
(6)聖:古通“聽”。“聽善”是聽從善言的意思。
(7)令:善。以上二句言阿母是能聽從善言的,但我們這七個兒子之中卻沒有一個善人(不能以善言幫助阿母)。
(8)寒泉:似喻憂患。
(9)浚:衛國地名,在楚丘之東。似即作者母子居住的地方。下:古音如“戶”。
(10)睍(xiàn)睆(huǎn):黃鳥鳴聲,又作“間關”。黃鳥:今名黃雀,是鳴聲可愛的小鳥。
(11)載:則。“載好其音”即“其音則好”。這兩句是以鳥有好音反比人無善言。
【題解】
這是兒子憐母的詩。本事不傳。《孟子·告子下》:“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大約母氏因小過不得志於其夫,陷於痛苦的境地,兒子悔恨不能勸諫,使阿母免於過失,又自責坐視阿母處境痛苦,不能安慰。
【餘冠英今譯】
和風吹來從南方,吹著小棗慢慢長。棵棵棗樹長得旺,累壞了娘啊苦壞了娘。
和風打從南方來,風吹棗樹成薪柴。娘待兒子般般好,我們兒子不成材。
哪兒泉水透骨寒?寒泉就在浚城邊。我娘有了七個兒,孃的日子總辛酸。
嘰嘰呱呱黃雀鳴,黃雀還有好聲音。我娘有了七個兒,有誰安慰孃的心。
【參考譯文】
和風從南到,吹那嫩棘條。枝條隨風曲,母親多操勞。
和風從南到,吹那棘枝條。母親敏且善,無奈兒不孝。
寒泉何處有?就在浚城處。兒子有七人,母親卻勞苦。
婉轉黃鸝音,歌聲真動人。兒子有七人,無人慰母心。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西江月·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宋代〕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譯文
滿載著一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吹起鱗鱗波浪,泛起波光,讓我再不能行往遠方。如果明日風向迴轉,天氣變好,那麼今夜露宿於此又有什麼關係呢?陣陣波濤聲好似龍宮中奏演的《霓裳羽衣曲》,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註釋
山峰:指黃陵山。(黃陵山在湖南湘陰縣北洞庭湖邊。湘水由此入湖。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廟,世稱黃陵廟。詞題一作“黃陵廟”。詞句也稍有差異)
鱗鱗:形容波紋細微如魚鱗。
風回:指風向轉為順風。
水晶宮:古代傳說水中的宮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舞名。
鑑賞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上片寫行船遇風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見與感受。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開頭兩句,寫風尚未起時的風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著筆,勾勒出時令特徵,引人遐想,可以想見,此時周圍的山色濃郁蒼翠,萬物生機勃勃,開花的花朵豔麗,結果的果實累累;“十里湖光”寫出湖面寬廣坦蕩。這兩個對偶句用“滿載”和“平鋪”相對,將湖光和山色一併畫出,前句說美麗的秋景盡收眼底;後句說無風時湖水平穩,遠遠望去,就象“平鋪”在那兒。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船上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二句純屬寫景,而作者張孝祥欣悅之情盡在其中,即所謂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說,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放起魚鱗般的波紋。這是寫的天氣咋變,微風初起時的湖上景色,也是變天的前兆。有經驗的船工勢必要拋錨停舟,採取應急措施,因為這霞光輝映,“鱗鱗細浪”過後,將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濁浪排空”、“檣傾楫摧”的惡劣天氣。這兩句以幽默的手法寫航船遇風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十分安閒自在。用“斜陽”點明時間是傍晚,以“細浪”說明天氣變化,要起風,皆是妙筆。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下片寫停船後作者的心裡活動。“明日風回更好”,寫他期待風向迴轉,天氣變好,及時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猶言“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話,但也表現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露宿”時的曠達胸襟。“水晶宮裡奏霓裳”,“水晶宮”,俗謂“龍宮”;“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聽到陣陣波濤聲,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聲比喻作龍宮的音樂。龍宮既然奏歡慶之樂,明日準是好天氣,航船正常前進,“準擬岳陽樓上”,尾句設想,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寫航船遇風受阻的情景,寫景、抒情,乃至對“明日”的設想,著筆輕鬆,無半點沮喪之處。全詞語言淺易而意境幽雅,讀來只覺作者張孝祥對山水無限熱愛,卻不見船遇逆風受阻的懊惱,這是此詞的特色,作者張孝祥構思獨到之處。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孝祥善詩文,尤工於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