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讀後感範文欣賞
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讀後感範文欣賞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讀後感範文欣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展,有幸觀看了施一公教授關於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頗有獲益。
首先,施一公教授提到做科研,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也說不管是做什麼的,時間的付出都是必須的,對此,我深有體會,一個人,只要他(她)不是智障(先天智力不足),就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智障與天才總只是些少數人,而我們大多數人,絕大多數人都只是一般人,天才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何況一般人呢。記得小時候學的一篇課文《傷仲永》,仲永天資聰穎,結果隨著年齡增長他覺得自己知道的夠多了不再需要繼續學習了,慢慢淪落為普通人的故事。
不管是做什麼,目前的科研也好,或者一個興趣愛好也罷,都需要時間的付出,這種付出不是盲目的濫用時間,而是在正確方式、正確的心態引導下來面對期間的各種問題。
這就需要提到施一公教授提到的批判性分析了,在科研上,失敗真的是家常便飯,上週還能純化出的蛋白可能這周就純化不出了,我們經常會盲目地沮喪,不去分析問題所在,只是一味喪氣,這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相反,久而久之,問題會越積越多。
認真客觀地分析失敗所在,久而久之總會將我們推向正確的道路。縱觀我們的整個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不去努力前行,不去思考,思想和身體都只會原地踏步,乃至退化。
關於施一公教授提到的取捨問題,我有強烈的'共鳴。
以前常跟人說,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這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知道,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天都在跟死亡更近一步,還有不知哪天就到來的意外,因此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自己認為最正確最必不可做的事,
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意識,沒有自己的思想。隨大流,是不自覺地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就隨了大流,淹沒了自我,,在目前這樣一個消費、攀比、功利、形式、房車工作是標配等物質觀念佔主流文化的社會中,人也的確比以往更難保持人格與思想的獨立,也因此更加堅定了要及時退出當代生活的想法,
以前確實有很多科學家值得敬佩,不想舉例那些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多少貢獻的科學家,只舉一些對科學真正著迷成魔的人,眾所周知的諾貝爾,居里夫人,孟德爾等,在我心目中,他(她)們真是對科學熱愛的付出了熱血,當然一個人出於對所從事之事的熱愛併為之努力,自然會因此造福人類,但是那種以要為人民為國家怎樣怎樣的是為我所不恥的,在我看來,一個人除了對自己負責之外,不需要再對其他的什麼人負責,只要他的行為不會危害他人,在當代社會,物質過於氾濫,消費成了主流。
精神則貧瘠的長不出草來,我們都是泥菩薩,自身難保,哪裡還顧得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呢。
科技自然是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導致而今消費膨脹卻不見消停的現象,當然,科學本身是沒有錯的,科學的出發點就像施一公教授所說,科學不過是在對自然現象規律的一種總結,以最接近最恰當的語言去描述總結自然中的規律,並加以利用,沒有絕對的真理,舊的也總會被新的推翻,因此作為一名科研人,我們要永遠保持學習的、開放的心態,除了這些之外,我認為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不管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果不是出於熱愛,出於內心的選擇,是很難專注的,專注也意味著放棄很多無關緊要還時不時來干擾誘惑的事物,這與前面提到的舍也基本一個意思,之前專注裡自然就包含了舍,專注的忘乎所以自然就捨棄了很多無關緊要的。
但是當下,前路盡是誘惑,盡是阻礙與迷茫。
也只有邊前行邊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