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系統化保護調研報告

生態環境系統化保護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環境系統化保護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按照政協縣委員會辦公室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縣生態環境系統化保護和建設的專題調研方案》檔案要求,現將涉及我單位的耕地、農業發展等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耕地情況

  今年全縣完成播種面積451.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20.4萬畝,佔播種面積的93.2%。糧食作物中玉米、高粱、穀子、綠豆等作物播種面積較大,分別為:163萬畝、78萬畝、48。7萬畝和76。74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56萬畝,佔播種面積的6.1%,飼料作物面積3萬畝,佔播種面積的0.7%。今年我縣將繼續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確定發展優質高蛋白大豆1000公頃、辣椒800公頃、棉花150公頃、甜玉米20xx公頃、藜麥200公頃、脫毒馬鈴薯150、蒲公英60公頃。目前,各相關企業已與農戶完成訂單簽訂工作。

  (二)化肥、農藥、地膜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幾年,我縣一直積極採取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多種措施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保證農藥、化肥施用量的負增長。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600噸、化肥施用量12萬標噸,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500噸、化肥施用量10萬標噸,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450噸、化肥施用量9.5萬標噸。從總體來看,我縣農藥、化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雖地膜使用時會對環境造成些許影響,但我們已經採取建立廢棄農膜回收綜合利用體制,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將農膜回收綜合利用,極大的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三)有機農業發展情況

  目前,我縣已完成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面積為15079.7公頃,獲證產品數量139個,其中:有機食品獲證數量52個,面積3573.7公頃;綠色食品獲證數量7個,面積467公頃;無公害食品獲證數量80個,面積11039公頃。獲認證的農產品主要有綠豆、穀子、高粱、葵花、蔬菜、雜糧雜豆等,主要品牌有鶴香、嘉粒倉、希地、鶴裕天香等知名品牌。今年,我們繼續整理上報蛤蟆泡漁業有限公司認證的白鰱魚等5個綠色食品材料,認證面積3.3萬畝。新認證縣綠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小米、縣科文生態養豬場綠色食品豬肉、縣鄧春林家庭農場白玉米糝、單氏米業有限公司綠豆、德源鑫米業製品有限公司玉米粉等19個綠色食品。新申報的是單氏米業有限公司的“弱鹼小米”。

  (四)有關法規執行情況

  緊緊圍繞“放心農資進鄉村,質量興農保平安”這一主題,聯合市種子管理站,從4月27日開始至5月4日利用一週時間開展放心農資宣傳活動。宣傳週期間共深入蘇公坨鄉、八面鄉、邊昭鎮、烏蘭花鎮等鄉鎮。入戶10戶,張貼條幅3條,發放《省種子管理總站致全省農民的一封公開信》《庭院經濟種植技術》《縣農業綜合執法隊致全縣農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資料30000份。宣傳週期間組織執法人員、農業技術人員105人次,引導農民在購買農資時要索取票證,提高廣大農民識假辨假和依法維權能力以及科學種田水平。期間累計接待諮詢服務400多人次。支援鼓勵誠信農資企業下鄉進村設立經營網點,展銷優質農資產品。展銷種子等農資產品3500公斤,價值13萬多元。組織舉辦全縣農藥經營技術人員培訓班,培訓56學時,培訓人員100人次。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廢舊塑膠回收難。農民不願意將其收集,多數摟後放在田頭路邊,容易造成二次汙染,有的就地焚燒造成大氣汙染。二是生產有機肥缺乏應有的獎勵政策,替代化肥的產品少,減少化肥使用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三是除草劑應用較為普遍。農民已經習慣於化學除草,減少農藥還需出臺獎勵政策。四是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產量低,優質不優價,比較效益差,而且面積小,形成不了規模。五是農藥瓶回收較困難,而且銷燬更困難。六是執法人員不足,執法難度大,執法成本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鼓勵企業開發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對獲得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相應的獎勵。對獲得名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獎勵。力爭使我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30萬噸。二是積極探索農膜回收方式。透過採取在地膜覆蓋面積較大的鄉鎮設立廢舊地膜回收站就近回收、大力推廣機械回收殘膜技術等多項措施,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做到應收盡收,最大限度減少廢舊地膜對生態環境的汙染。三是出臺優惠政策,大力積造有機肥,鼓勵農戶多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四是宣傳教育群眾儘量少用化學農藥,選用生物農藥和人工除草,減少對土壤和水的汙染。五是加大政策和法律宣傳力度,嚴格執法程式,依法打擊各種坑農害農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