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通用16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通用16篇)

  當想知道某一情況、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時,我們有必要弄明白問題情況,並最終形成調查報告。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

  內容摘要:為了了初中學生的心理現狀,採用《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量表對前進路中學三個年級的11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測查,結果表明,總體情況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體現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不同的專案上。針對上述情況應採取建立健全心理諮詢機構、注重對專業教師的選拔和培訓、重視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措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這為學校的教育者及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提供了參考價值。

  一、調查研究目的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變得十分複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各方面調查來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據外國學者估計,中學各年級學生中,約有15%的學生具有各類的心理問題,其中男生高於女生,城市高於農村,包括情緒障礙,不良習慣,性格問題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為廣大教師提出了一個時代的命題,為能夠及時有效地給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我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試圖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規律,以便為自己和其他教師提供一些心理學研究依據。

  二、調查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

  1、研究物件:前進路中學一、二年級學生

  2、研究方法:採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法,個別談話和召開部分學生座談會的方法進行比較全面的調查研究(為被調查者學生保密,維護其個人穩私權,體現心理健康調查的原則性)。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滿的狀態。”健康除了身體無病外,還要具備心理的穩定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中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備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連續統一的人格及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和良好的適應。

  2、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學習適應性,自我認知與現實感,人際關係的和諧程度,個性發展的良好性四個方面。

  (1)中學生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有比較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目標具體,切合實際;學習的自覺性強,善於制定學習計劃,並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意志力強,學習信心足;在對待考試問題上,他們沉著冷靜,靈活應對。

  透過調查學習適應性,大體分為四個型別,第一種型別佔26%,從調查問卷中可知:對於無老師看管的自習課他們會自覺學習。而第二種型別佔60%的學生會選擇小聲聊天或討論學習。令人遺憾的是第三種類型10%和第四種類型4%的學生會選擇看雜誌漫畫或乾脆睡覺(以下用A,B,C,D四種代號表示四種類型)。當回答對考試的感受時,A和B學生表示喜歡做些難題,而C學生感到怕,D學生則表示無所謂。當問卷中提出老師講課出現錯誤時只有30%的A學生敢於提出來,其它(包括B,C,D)的學生都選擇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議論。這也可見傳統教育中“教師絕對權威專制”的弊端。對於學習的目的性,A學生表示學習一技之長,B,C學生表示如父母所願,或考上大學有個好出路,而D學生表示不明確。

  (2)學習自我認知與現實感。

  自我認知指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與特徵及其表現的認識,而現實感則指個人對自己同現實之間關係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評價恰當。在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上,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並根據對現實的認識來給自己做出恰當的人生髮展定位,有與現實聯絡緊密的自我價值體系。

  透過調查問卷,可以按計分方法把學生分為四種價值型別:踏實型,從眾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實型的中學生順從社會規範,積極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內控和自我導向表現,重視傳統和社會評價。從眾型的學生相當順從社會規範,但這種順從是他人導向的隨波逐流,也有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的傾向,順乎自然生活方式,傾向於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主義,對於道義及人情這類價值不甚注意,認為金錢至關重要,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會規範,迴避人際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價值取向,所持的態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學生人際關係。

  中學生人際關係包括同學之間的關係,異性同學的關係,和師生關係。

  在我的調查問卷中分數最高為10分,表示人際關係最好;最低為0分,表示最差。調查結果只有17%的學生達到8分以上,表示人際關係較好的型別;40%的學生達到6分—8分數段,表示人際關係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際關係較差,突出體現的問題是:當問及“你喜歡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嗎”時,有81%的學生都答會,當問及“你的好友學習成績超過自己時,你會真的感到眼紅,妒忌嗎”時,70%的學生答會的,這是令人心顫的回答。也許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記名的調查中學生才會說出自己的“醜陋”,但確是非常真實的一面。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到在精神上成為學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這樣才有師生之間真正的心靈溝通,幫助學生解除困惑,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和生活。

  (4)中學生的人格特徵。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修訂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其中把學生人格傾向分為八個方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對初一、初二684人調查結果如下:

  人格傾向百分比

  學習焦慮43%

  對人焦慮36%

  孤獨傾向13%

  自責傾向9%

  過敏傾向2%

  身體症狀9%

  恐怖傾向2%

  衝動傾向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點。

  (1)抽象能力有較好發展,獨立性要求高,不願接受約束與限制。

  (2)情感容易激動,心裡話願和朋友談,但不願與家長,老師談。

  (3)學習自覺性較高,但也容易表現出獨斷性,爭強好勝,堅持錯誤,但仍稚嫩。

  (4)能根據社會要求約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發展,能夠對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點加以分析。

  (6)對人生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對人生和世界評價帶個人人性特點。

  四、討論與建議: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透過調查資料顯示結果是不容忽視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學生健康心理已成為十分緊迫和重要的課題。為讓教師們培養出健康向上,求知進取的二十一世紀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觀念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學校開設心理諮詢輔導。

  (1)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預防心理障礙產生。

  (2)開發學生各種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3)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

  (4)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

  (5)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3、學校內形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體制與教育形式。

  (1)進行群體輔導,個別輔導。

  (2)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包括智力發展情況,非智力發展情況,學習成績,職業興趣,學習態度方法等)。

  (3)組織心理輔導專門活動與訓練,進行個案(特殊學生)研究。

  (4)嚴格遵守心理輔導諮詢的保密性原則。有合格的心理輔導工作者(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的知識能力結構,健康的情感和堅強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徵)。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2

  為全面瞭解和掌握13秋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校於 9月17日,對校內九個新生班級進行了《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測試。參加測量並提交成功的445人,異常資料檢出38人,其中,13秋財高6人、13秋機高二班3人,13秋學高7人,13秋機高一班4人,13秋微高4人,13秋藝術2人,13秋財會4人,13秋學前教育1人,13秋微客7人。現就測試情況報告如下:

  一、量表簡介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可以用做評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10個分量表,分別是:

  一、 強迫症狀,如害怕考試、作業反覆修改等強迫行為;

  二、偏執,如認為別人對自己有不良意圖和評價不正當的偏執想法;

  三、敵對,如脾氣壞,常有與人爭辯和摔東西等衝動行為;

  四、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如缺乏人際關係中的友好感受和滿意度,或感到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獲得理解和支援;

  五、抑鬱,如對未來喪失信心,興趣索然;

  六、焦慮,如緊張,心神不定,煩躁;

  七、 學習壓力,如感到學習負擔重、存在厭學、 害怕考試等問題;

  八、適應不良,如不適應學校生活;

  九、情緒不平衡,如對學習 的興趣、對老師和同學的情緒忽高忽低;

  十、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氣。

  本量表既可以從整體上衡量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可以根據每個量表的平均分進行評價。

  二、計分方法與結果解釋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採用五級計分法,即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偏重為4分,嚴重為5分。該總均分是由60個專案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試者心理健康的總均分,表示心理健康總體狀況。10個分量表分別由6個專案組成的,將每個分量表6項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該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總均分或因子分低於2分,表示心理比較健康;超過2分(包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總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表示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三、測試結果總體概述

  考慮學生實際,排除假選擇的可能性,對因子分2.5分以上的進行了統計,參測學生各因子所佔比例為:強迫症狀19.16%、偏執13.53%、敵對14.05%、人際關係敏感20.81%、抑鬱16.43%、焦慮20.53%、適應不良24.33%、情緒不穩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從以上資料看出如下問題:

  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焦慮、人際關係敏感五項都超過學生數的20%。

  2、學生進入職校後,大部分學生住校,開始遠離父母,進行相對獨立的生活,增加了與同學相處的時間,但是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相互熟悉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表現在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敏感比較明顯的比例較高,當然情緒不穩還應該考慮到離家住校後的想家情緒的影響。

  3、焦慮因子、敵對因子的比率也較高。根據這一測試結果,建議班級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班會、家長會、師生交流等機會,給學生創造溝通、傾訴的平臺,進而得到緩解。

  四、綜合建議的三個策略

  1、掌握應對策略,對班級測試指數高的專案因子,即不要迷信測試、也要適時調節:針對班級整體發揮集體的作用,有意識的開展班級活動,充分利用班級骨幹,也要充分給重點學生創造活動平臺。

  2、各類因子指向的學生應對策略建議: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狀況,必要時對家長提出建議;對學生要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心,更重要的是針對性的安排談話和活動,做學生忠實的傾聽者,加強認知指導。

  3、個別特殊學生關注策略:經常傾聽和關注,不歧視,不傳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嚴重的一定要告知家長轉介到專門心理諮詢部門進行治療或矯正。

  綜上所述,本次測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為班主任及家長提供一些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依據。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3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的人,而人的發展中既包括身體的、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對青少年心理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美學家朱光潛說;“凡是美都必須經過心靈的創造。”青少年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也必須經過青少年學生自我的“心靈創造”。可見在學生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本身佔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是有效文化知識和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正確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進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保證;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因此素質教育應包括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有關機構近年來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發病率已經成為當前危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問題。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中約有35%左右的人存在著障礙性心理表現。特別是現在,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有迴避,恐懼的心態,缺乏正確的認識態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聯絡起來,有問題不看心理醫生,不解決,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其次,教師,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在我國許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處在萌芽階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革同許多傳統習慣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遠比健康教育的發展來的快。因此,應當普遍倡導和廣泛開展心理訓練,幫助青少年不斷完善自我內在機制,緩解心理衝突,消除心理疾患,增進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統的健康發展。

  一、青少年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的家庭觀念,特殊的家庭地位。隨著城鄉的發展,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與養兒防老等家庭觀念已有了很大改變。但不可否認,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出現了諸如敏感、膽小,過於內向等情緒問題。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著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顛倒了家庭關係中的主次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2、家長期望值過高,表達愛的失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在生活中溺愛獨生子女,事事遷就放縱,想方設法滿足獨生子女的要求,放棄教育;或者事事包辦,百般服侍,不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或者保護過度,恐其受到傷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過分溺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最終把獨生子女變得如同溫室裡的花朵,難經風吹雨打。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常常難以適應社會。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3、家庭管教方式不一致,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長管教子女不單是懲罰,主要在於對期望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讚揚,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壞的標準,建立自我控制機制。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裡學來的,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行為檢點,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是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管教態度極不一致。有的甚至當子女的面相互指責或爭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難以樹立威信,也使孩子無從適應,是非不辨,好壞不分,以及養成看人行事,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的不良品行。

  4、學習帶來的過大壓力,人際關係不協調。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項統計顯示:要求提供心理諮詢或矯治的來訪青少年中30%是由於學習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學習的壓力使這些學生表現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恐怖感,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產生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係。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裡聽”,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係,以至於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到最後“沒有人願和我一起做操”。

  5、校園暴力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許多人看來,暴力行為和學校是不沾邊兒的事,但嚴峻的事實是:校園中的確存在著暴力行為,且日趨嚴重。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是敲詐勒索,即高年級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錢財,被搶者如果沒有錢或者錢少就會被毆打,而被搶者由於遭到威脅往往不敢向老師或家長反映,導致實施搶劫者愈發猖狂。而學校及家長往往將預防校園暴力的重點對準校外,卻忽視了同為學生的校內施暴者。校園中的搶劫現象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許多被搶學生日後想起當時情景仍感到很害怕。這些行為主要是由於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並因此導致的誤導,使青少年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是遊戲廳、網咖裡實際消費的群體,遊戲和網路的虛似社會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現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家中的獨生子女,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如前所述,青少年出現行為與特點,或者心理衛生問題,主要由於家庭環境及學校社會環境影響所致。因此,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勵樹立建功於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鍊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鍊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絡,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作為教師,我們身上的責任很重,我們不僅使孩子們的知識導師,更是孩子們心理走向健康的導航者,我們應該用學到得知識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的童年快樂,讓他們的人生更加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4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瞭解目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及教師的干預現狀。方法透過Rutter兒童行為量表及SCL-90對小學生及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另透過自編的教師干預問卷瞭解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現狀。結果接受調查的826名小學生中,存在行為問題的兒童總數達73(8.8%)人;接受調查的初中生324人,心理不健康的人數為58(18%)人;接受調查的高中生的人數為284人,心理不健康的人數達到63(22.2%);教師干預調查中,接受調查的教師為387人,就“父母離異,學生情緒波動較大”這一問題,教師選擇“從來沒有關心過此類事情”的佔87.9%,教師認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的佔79.1%。結論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加大關注的力度,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干預的意識以及具體的行動落實均不令人滿意。

  一、研究的緣起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國內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問世。縱觀此領域內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大致有如下特點:一是,研究某一特定群體的多;二是,大樣本、多層面的研究偏少;三是,心理健康干預的定量研究不多。本文旨在透過對揚州地區中、小學生多個年齡階段群體大樣本的實證研究,確切地把握當前不同群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狀,及教師對青少年心理干預的狀況,最終達到調整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研究物件和方法

  2.1研究物件

  本研究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揚州市在校中、小學生為被試,採取隨機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的小學、初中、高中各3所,分別為重點、普通和農村學校。總體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1780份,回收率為98.89%,有效問卷1780份。教師問卷發放500份,回收387,回收率為:77.4%,有效問卷387份。

  2.2研究工具

  2.2.1 Rutter兒童行為量表

  該問卷分為行為問題(A問題)和神經症問題(N問題)。問卷評分為三級:“0”分:指從未有這種情況;“1”分:指有時有,或每週不到一次,或症狀輕微;“2”分:症狀嚴重或經常出現,或至少每週一次。Rutter兒童行為量表,教師問卷總分的最高分為52分。根據原量表及我國試測情況,教師問卷以9分為臨界值。凡等於或大於的被評為有行為問題。其中,如果“A行為”總分大於“N行為”總分,則歸為“A行為”;反之,為“N行為”;評分相等者則為“M行為”[1]。

  2.2.2症狀自評量表

  SCL-90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國內外的教育研究中被廣泛使用。該量表共有90個專案,由被試從1“無症狀”到5“嚴重”在五點等級上進行評定。

  2.2.3教師問卷

  教師問卷總共15個專案,目的在於考察教師對心理危機干預的態度及對學生的心理危機的干預程度。每題4個選項,按照1-4等級反映教師干預的態度和行為,選1的干預最差,選4的干預最到位。

  2.2.4施測和資料處理

  以學校為單位,採用統一指導語施測。採用SPSS (11.0)進行資料的錄入、稽核、管理,並運用描述性統計、單樣本t檢驗等統計方法。

  三、結果

  3.1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

  表中,初中生在強迫症狀、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五個因子上與全國常模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在軀體化、偏執因子上兩者存在顯著差異。

  3.2教師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預狀況

  調查中,就“父母離異,學生情緒波動較大”這一問題,教師的做法中選擇“從來沒有關心過此類事情”的佔87.9%,選擇“經常主動與該學生溝通交流並瞭解其心理需求”的佔1.6%。

  當問及“學生有心理問題或遇到他們不能面對的壓力時,作為教師會鼓勵他去進行心理諮詢嗎”29.4%教師回答不會,4.7%教師會鼓勵學生去,僅僅有0.8%的教師回答“願意陪同其接受諮詢”,另有64.9%回答“不一定”。

  教師認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的佔79.1%,認為“可有可無”的佔18.2%,認為“比較有必要”的佔2.1%,認為“非常有必要”的佔0.0%。

  教師認為學校建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室“沒有必要”的佔78%,認為“可有可無”的佔18.6%,認為“非常有必要”的佔2.8%,認為非常有必要的佔0.5%。

  77.5%教師認為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師沒有必要;21.0%的教師認為可有可無;有1.0%的人認為比較有必要;僅有0.5%非常有必要。

  “學生的親人不幸去世,學生的情緒非常低落,暫時無法專心學習”教師選擇的做法中:78.4%從未在意這類事情,13%不去主動干預,相信學生自己能適應和調整過來,7.5%認為如果學生有需要,自己會幫忙,1.0%表示會主動找學生談話,幫助其儘快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

  學生上課從不主動發言,平時很少與他人交流,77%的教師回答:不太關心這些事情,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學上,19.9%的教師認為這個和各人的性格有關,教師不能做任何改變,2.1%的教師認為自己會與班主任交流,讓班主任與學生交流,1.0%的教師選擇主動與其他任課教師聯絡,多方幫助他,鍛鍊其講話的能力,使之漸漸學會與他人交往。

  當教師聽到學生說:“考砸了,我都不想活了。”之類的話語,71.4%的教師認為,這種學生思想太消沉,經不住考驗,沒有必要在他身上浪費時間。26.4%的認為這屬正常現象,考不好都會出現的情緒,只是隨口說說的。2.1%的會鼓勵學生下次努力,爭取考好。0.3%的教師願意傾聽對方的傾訴,接納而不做任何評判,鼓勵他尋求更多人的幫助和支援,對危險性很高的,立即採取措施,陪其去心理衛生機構尋求專業幫助。

  四、討論

  4.1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經過調查8.8%的小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而初中生中18%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22.2%的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由此可見,當前揚州市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縱觀以往的研究,學者們認為雖然近年來國家在減負方面盡了很大的努力,但由於各種原因,學生的負擔和壓力仍然很大。分數大排隊、倒計時、限制一切與考試無關的活動,仍是一些學校提高升學率的法寶。結果來自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全部壓力最後都壓到學生身上。在這樣的重壓下,一些學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與障礙:如過度緊張、焦慮以及因過度焦慮引起的頭痛、失眠、食慾不振等生理上的不適反應,對考試的極度厭煩和對考試結果的過分擔憂,因過度緊張而導致的暫時性遺忘,因長時間的壓抑而產生的極度煩躁與衝動,也有因對考試缺乏信心而對考試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並因此表現出的逃避行為。其次,教師錯誤的教育方式與方法。比如部分教師不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過分看重分數而忽略其他,與學生交往時居高臨下。還有一些教師存在著心理不夠健康的表現,如過於情緒化,對學生的態度極易受自己情緒的影響,缺乏應有的自制力,這種消極的和不穩定的情緒常常是造成部分學生某些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的原因。

  4.2針對教師的干預現狀,提出建議

  儘管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規定必須加強學校學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學校也有所行動,但總體情況不盡如人意。從調查的現狀來看,學校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充分認識,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心理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調查中77.5%的教師認為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師沒有必要,79.1%的教師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沒有必要的”。究其原因,我想不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釋:

  一、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二、教師缺乏對心理健康工作的瞭解;

  三、目前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素質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此我們建議: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和領導。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衛生工作管理,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2)開展專門的教師心理講座,加強學校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以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以及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支援。

  (3)透過培訓,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教育部門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在專業技術上能勝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5

  一、民族地區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開發的需要。西部大開發是我國黨和政府作出的偉大的戰略決策,西部的發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發展,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西部大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西部的發展。民族地區教育的落後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大發展的重要的制約因素,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將有利於西部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2.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語道破了教育的本質屬性。民族地區要落實這一指導思想,當務之急是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民族地區教育要持續、穩定、長久地發展,也必須走素質教育之路。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區要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質,就必須重視培養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提高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區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敗得失影響著民族關係,因此,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4.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青少年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教授公開發表了他對全國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2%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根據我們研究的結論,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內地漢族地區。因此,有必要針對民族地區青少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從正面給他們以具體的幫助和指導。

  二、影響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民族地區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從許多民族地區家庭的教育來看,望子成龍的家長為數不少,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某些家長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家庭教育變成了學校課程教育的延續,從而擠掉了培養孩子心理素質的時間,忽視了對孩子進行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生活能力的訓練,使孩子對課本以外知之甚少,在步入社會之前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第二,某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溺愛,有求必應,捨不得批評,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惟我獨尊的任性性格,心理脆弱,獨立生活能力差。第三,家庭不和甚至離異、親子之間關係緊張等因素也會造成一些孩子自卑、逆反、嫉妒等心理問題。

  2.民族地區學校教育過分強調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由於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民族地區大部分學校只重知識灌輸,衡量教學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師、家長都無暇顧及心理素質教育,缺乏對青少年進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訓練;另一方面,升學考試給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區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觀念上的偏差:他們把有孤獨感的青少年說成是不熱愛集體,認為內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複雜怪癖”;把人際交往困難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團結同學;把學習成績不好,簡單看作學習態度有問題,學習不踏實、不刻苦;對自控能力差、違犯紀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搗亂等。認識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區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尋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領域。

  在對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學校方面也有許多不足。相當一部分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條、主觀、粗暴的方法教育學生,傷害了他們的心靈,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3.來自民族地區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為民族地區最敏銳、最活躍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覺到民族地區的變化和衝擊。他們一方面為民族地區社會的改革、進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對某些具體變化迷惑不解。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給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圖書、音像、影視以及外來文化等嚴重汙染了青少年的聽覺、視覺,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模範英雄人物少;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個人奮鬥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趕時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質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際關係緊張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區青少年和內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

  我們對四川、重慶民族地區1012名青少年(有效問卷968份)和內地青少年222名(有效問卷218份)進行了深入研究後認為,大多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素質水平符合其年齡特徵,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數(約20%~25%)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素質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內地青少年,主要表現在:

  1.在認知心理素質方面,民族地區青少年總體智力認知水平低於內地,幼稚與早熟兩極分化現象比內地明顯,觀察力和想象力和內地差距比較顯著。

  2.在學習心理方面,我們認為,由於統一劃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區和內地學習要求、教材內容等相同(甚至比內地更多更難,因為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母語大多不是漢語,雙語教學困難重重),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條件、學校教學、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都落後於內地,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學習渠道單一,感到學習困難,少有學習興趣,對於難學的理科多數不喜歡,考試緊張,成績不理想,雖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很難達到。

  3.在社會適應方面,和內地相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稍低,對現實環境的適應性比內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青少年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比較害怕上學,自身滿意度差,穩定性差,少有機變。

  5.在性別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區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念傳統、保守、被動,而內地青少年則開放、積極、主動。

  6.在人際關係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同伴關係稍遜,選擇朋友幼稚、盲目,而內地青少年則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比內地青少年單純,少有幽默機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從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更應該從理念出發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這是做好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點可作以下歸納:

  1.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緩慢,而且不平衡。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了呼籲——起步——發展——提高四個階段,廣大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有了很大飛躍,各地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合中小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卻相對發展緩慢,部分學校受全國中小學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而多數學校,特別是所處地區偏僻、經濟貧困、資訊閉塞、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的學校,並沒有開展這項教育活動。

  2.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不大。多數民族地區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黨和政府多次強調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沒有引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系統、持久、有序地開展起來,實效不顯著,遠遠滿足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要。

  3.理論研究薄弱,缺乏對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歷史發展、研究物件、目標、功能、任務、內容、原則、教育環境、管理、師資與培訓、教育的模式、途徑、活動課程的確立、心理訓練、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暗示等基本概念還有不同認識,其理論框架還不是很清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對於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研究幾乎是空白。這種理論研究的滯後,已經阻礙了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呼籲: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科研部門和學校投放力量,加大力氣,對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問題深入研究,力爭有所突破,形成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

  4.形式簡單,缺乏規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低。目前,只有個別民族地區學校開展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是內地學校師生為他們的實習、見習、研究等目的而實施的心理測量,具有偶然性、即時性、片段性。為了應付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民族地區學校常常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將青少年的情緒、性格問題歸為思想品德問題。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沒有相應的儀器設施。

  5.專業人員匱乏。目前,民族地區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相當匱乏,中小學幾乎沒有,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服務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6

  現今青少年大多屬於獨生子女,家庭的優越和親人的寵愛,使得他們多了自我與個性。他們對愛的釋放、對責任的擔當模糊和懵懂,不明白是不是做出違法違紀的事情。比如某中學“刮臉瀉憤”事件,某小學“孤立威脅”事情,已出現“暴力”和“冷暴力”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們要加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心理關懷。

  學校是青少年主要集中的地方,加強學校對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心理關懷至關重要。一要法制教育常態化。堅持一年兩次給全市中學生上法制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組織義務法制宣講團,有的放矢的在發現問題的學校上法制課,強化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二要法制教育低齡化。法制教育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大班教育中強調遵紀守法,同時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小學生的法制意識。三要強化對中學生的法制觀念。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處於青春懵動期,又具有了一定的行為能力,容易做出讓其自己後悔的事情而危害他人、危害社會。學校和有關組織應強化對他們的法制教育,教育他們遵守國家法律、學校紀律和其它行為規範,同時敬畏生命、自重和尊重他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四要切實啟動心理關懷。許多學校設有心理諮詢室、宣洩室。但是啟用的不多。究其原因除了學生怕被誤為有心理問題而被同學疏遠外,就是學校關心和引導的不夠。有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督促學校用起現有的心理關懷設施,採取有效妥當措施鼓勵學生參加心理疏導活動。五要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要利用“家長學校”等形式的活動提高家長的法制教育觀念和心理教育意識,使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心理關懷方面的工作。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全社會都有責任關心和愛護他們,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法制觀念的增強。一要政府領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支援這項工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與一定的幫助。二要群團組織主動關心校外的青少年,充分發揮團市委、市婦聯、關工委等組織的作用,關心教育青少年,不斷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滿足他們的健康心理需求。三要豐富青少年學習活動場所。市鎮村公共文化體育服務場所要向青少年免費開放。同時,舉辦一些有意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競賽活動和法制教育講座,吸引他們積極參加,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千萬家庭與我們國家、民族的未來。加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心理關懷的確十分重要,近年來,__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斷健全學校法制教育的組織領導機構。

  要求學校專門建立法制教育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各項制度、落實責任,把學校管理工作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加強學校綜合治理工作,落實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各項措施,整治學校周邊環境,深入開展建立“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活動,切實保證師生有一個和諧、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完善兼職法制副校長,聘請政治覺悟高、工作經驗豐富、宣講能力強的政法幹部到學校兼任法制副校長,協助學校開展法制教育和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二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任務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

  我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發展性任務,主動地、有目的有意識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形成正常的智慧,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養成樂觀進取、自信自律、誠實守信、友善樂群、開拓創新、不畏艱險的健全人格。二是積極適應和防治性任務,即培養學生對社會環境、人際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夠表現出與環境變化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預防和矯正各種異常的心理和行為,消除心理和行為障礙。

  平心而論,當今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還是有嚴重問題的,或者說是有嚴重缺陷的。社會環境不佳、風氣不良,家庭中許多家長並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家長綁架著孩子去實現自己當初未能實現的夢想,對孩子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訓斥責罵,求全責備,對孩子的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採取輕慢的態度,對青少年成長極為不利。許多不幸就發生在這樣的家庭,令人痛心。而這一切,學校教育有時又無能為力。

  教育是個大的系統工程。我們將一如既往,義不容辭地做好重視做好學生法制教育和心理問題糾正這篇大文章,並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研究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7

  一、 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

  1.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和障礙的三大表現。

  一般來說,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性格、情緒、行為、注意力及生理方面出現異常變化,這些外在表現可以看做心理救助訊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情緒表現:恐懼、焦慮、不願上學、容易生氣、產生敵意,認為活著沒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興趣減少或多變、情緒低落等,甚至輕生。

  二是行為表現: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少動、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有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行為。

  三是生理表現:頭部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而到醫院檢查又沒有身體疾病。

  對於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就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心理健康要從小抓起。

  2.產生心理問題和障礙的三大原因。

  首先在於學習至上的錯誤家庭教育觀念。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過高,把孩子的學習看得太重。父母的這種觀念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學習壓力過重。其次,社會上成才觀念的誤區也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認為只有上大學才是成才,否則就要被家庭和社會歧視,迫使孩子把過多的時間投在學習上,影響了孩子社會活動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際關係也隨之產生。此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也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用挖苦、尖刻的語言刺激學生,更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第三,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管束過嚴,經常打罵,會形成兩類性格的孩子:一類孩子壓抑天性,變得內向、膽小怕事,沒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創造能力差,不會與人交往;另一類較倔強的孩子則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緒。

  孩子的心理健康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們要端正教育觀念,多以平常的心態與孩子溝通,杜絕責罵和訓斥,關注孩子精神上的變化,如焦慮、膽小、孤獨等心理症狀,及早預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狀態。

  二、用賞識教育解決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四大對策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並加以肯定與讚賞。賞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怯弱心理,樹立自信心。

  一是抓住關鍵,掌握賞識教育藝術。實踐證明,發現兒童的閃光點是賞識教育的關鍵。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我們應以賞識的眼光給予關注,發現其“閃光點”,以積極的態度賞識,接受和喜愛身邊的孩子,並注重隨機教育,不失時機地為孩子的點滴進步喝彩。哪怕是孩子做錯了什麼,也切忌大聲呵斥,而應講究藝術,語氣要委婉而富有啟發性,既幫孩子找到不足,又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孩子才能從教師的態度中敏銳地感到我們對他的熱愛和信任,從而使自己充滿自信。二是多方引導,培養孩子自賞能力。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誌。悅納自我,多自己賞識是自信的基礎,是幫助孩子形成自信心、自賞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針對孩子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多方引導,則是培養孩子自賞能力、樹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徑。

  在家庭,培養孩子自賞能力的方法很多。根據孩子喜愛的形式,在活動中,家長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優點,並給予鼓勵和讚賞等方式,可讓孩子感受到被讚賞的快樂,克服不足,養成良好習慣;每天,家長引導孩子會使自己的好行為,同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上,並向他人介紹。透過這些活動形式,則可以幫助孩子形成發現自己及欣賞自己的好行為、好品質,從而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三是營造氛圍,創設群體賞識情境。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賞識,而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的青少年更是渴望受到賞識。他們很容易被他人忽視,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賞識。面對這些孩子,僅僅依靠教師去賞識,是不容易奏效的。這就更需要以教師為主導,營造氛圍、創設群體賞識情境,發揮青少年“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的音樂會、畫展、詩歌朗誦會比賽等形式,都可以為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讓孩子在群體賞識中體驗成功創造條件,都是孩子自信心產生的重要源泉。四是家庭與學校同步,家長參與賞識教育。家庭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庭與學校同步開展賞識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家長們聚在一起,總愛把彼此的孩子進行比較,並會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覺得自己“不會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實踐證明,創造條件讓家長參與賞識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劑。透過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掌握青少年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瞭解到一些現代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學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賞識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藝術。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幾個問題:第一要實事求是。既不濫用賞識,又不吝惜賞識,更不能錯誤地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誇張要適度,對孩子的良好表現,要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過度的誇獎。因為不切實際的過度誇獎,容易造成孩子的虛榮心,效果適得其反。第二要全面對待。在賞識教育中,並不排斥批評。我們既要充分發掘孩子的“閃光點”,也要根據實際適時適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分清榮辱。只是賞識和批評的側重點不能倒置,賞識要講究方法,批評應講究藝術。這樣,才能使子女及時得到鼓勵,又能知道自己行為中的缺點,只有賞識孩子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改進缺點,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 正確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路的五條建議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人以管理知識和處理資訊的便捷,又存在讓人痴迷甚至難以自拔的危險。據調查顯示,在各地高校被辭退的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沉溺在虛擬時空的闡述。在這樣一個容易失控的嶄新領域裡,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網路,從網路中汲取成長營養,使網路真正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有力推手呢?在此,向大家提供五條建議,以供參考。

  1.父母和教師應與孩子一起學習使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成人不僅便於與孩子溝通互助,甚至還會保持青春和童心,這種千載難逢的良機不可錯過。

  2.讓孩子多多體驗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觸不良資訊的反應是不同的,對網路和遊戲的迷戀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極影響較小,而在生活中失敗的人,容易沉溺於虛擬時空。因此,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功,是抵禦不良媒體的關鍵。

  3.孩子上網之初必先立下規矩。總的原則可按《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執行,還可以具體一些,如每天使用計算機一般不超過一小時,不洩露個人與家庭秘密,學會選擇並欣賞健康網站等等。

  4.豐富孩子的生活。網路之所以容易使孩子過度痴迷,往往與他們的課外生活貧乏有關。因此,培養孩子養成廣泛的興趣,尤其是熱愛戶外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5.引導孩子學會交往。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化離不開同齡群體的密切交往,離不開深刻的體驗。所以,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夥伴的友誼之中,是避免虛擬時空誘惑做重要的保障。

  培養健康的青少年心理,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全民族文明的根基。少年兒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是人生的春天。讓我們每一個富有愛心的前輩、父母與教師,搶在春天播種吧,播下人類的文明,播下成功的希望。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8

  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趨於更高的水平,然而,各種社會問題也凸顯出來,如教育難、醫療難、就業難等等。大學生群體,一個看似輕鬆,事實上卻承擔巨大壓力的群體,,是所有問題的面對者,他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受到學業、戀愛、人際、擇業、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的衝擊,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極大地挑戰。作為一個心理危機高發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特徵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1.智力正常: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

  2.情緒穩定與愉快: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肌體功能的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3.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變化,都將能夠適應。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

  5.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6.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7.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來源的分析

  大學生作為祖國明天的棟樑,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繼計,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高校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88起[2],平均每半年發生近18起。大學生本作為擁有高素質的人才,然而,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事件發生率呢?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角度的變化引發心理衝突

  大學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處理學習、生活、人際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據調查 ,80% 的學生以前在家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生活問題對這部分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其次,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標準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該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是新生入學適應的第一步,也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引正確地評價自己,在不同環境下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及他人的長處和短處,並認識到優、缺點是每個人都有的,應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而不應因為缺點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棄。

  2來自學業上的壓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特點是學習自主性,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因而大學生面臨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習慣的巨大轉變,這也包括對自己學習能力的重新評估。

  許多學生在中學時代確立自己的學習優勢,有著較高的學業期待。在大學,又面臨著學業期待的變化,及學業優勢的失落及對自己的學業重新定位。如果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能恰當接受和對待學業成績,就會出現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還會出現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

  大學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是有別於中學的。隨著社會對大學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標準的轉變,促使很多在校大學生既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還要選修一些相關知識,如外語、計算機、汽車駕駛等,考取各類證書,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大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我約束能力弱,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同時還會嚴重影響自信心,發生苦惱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導致學業失敗。學業成績不理想以至學業失敗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3來自人際上的壓力

  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更為廣泛與深刻,角色呈多元化。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經濟狀況,帶著各自的生活習慣與學業期待來到大學,新型人際關係的適應是大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既有師生關係的理解,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處,還有異性交往的適應等。 大學生與人交往和相處的經驗相對較少,在短期內建立起一種和 諧的人際關係,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學生們往往只感受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壓力,而缺乏必要的經驗和技巧。人際關係更多反映人們的一種性格特點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學生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認知與認知他人相關。一方面,他們對良好的人際關係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諧、友好、真誠的人際關係。但同時,這種期望又往往過於理想化,即對別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對人際關係狀況的不滿。這種不滿又會反過來對他們的人際關係帶來消極的影響。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與心理閉鎖的矛盾集於一身。 大學生中重要的人際關係是異性交往,這既包括兩性之間友誼的發展也包含愛情的成長。在異性交往中重新認識與確立自己的方位與座標,有的大學生面對異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絕,也不知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的溫度;有的大學生將愛情置於學業之上,甚至認為有愛就有一切,當失戀的打擊襲來時,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對分手,面對自己。

  4來自家庭期望的落差

  作為一名大學生,家庭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然而,大學是一個人才篩選的中介,不論你曾經有多麼地優秀,當你在同你一樣優秀的人群中時,你不再金雞獨立,而是平平凡凡,甚至可能更沉默,這就使大學生自身和家庭在期望與現實之間產生距離感,從l而使大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落差,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5來自戀愛上的壓力

  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的生理機能已經成熟,逐漸產生了戀愛的要求,但是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當,就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及學習和生活。目前,大學生存在的戀愛睏擾主要是對兩性交往的不適,性衝動的困擾及缺乏處理戀愛中感情糾葛的能力等。

  大學生在校期間談戀愛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壓制,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 ,正確對待自己和戀人,在因戀愛而發生情緒困擾時,應及時進行情緒疏通,使消極情緒得以合理渲洩,以保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維護心理健康。

  6來自擇業、就業上的壓力

  大學,是階段性求學路上的一個抉擇點,它是學校與社會的過渡。臨近畢業,大學生面臨著選擇職業和就業的壓力,他們中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這就造成了他們就業難。而恰恰就是這種難就業的現象,使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對自己的前途產生迷惘,在壓力的綜合下,就易走向極端。 因此,對大學生尤其是畢業生進行職業輔導,幫助他們調整擇業心態,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進行職業輔導,首先應瞭解自我,包括對自我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 如智力、興趣、態度、氣質、能力等 ) 的認識,這方面可以藉助於一些心理測驗工具來進行。其次要了解各種職業的基本情況。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於自己特點的`職業。同時還應學習基本的求職技巧,以便在求職過程中能發揮優勢,表現出自己的真才實學來推銷自我。最後還應正確面對求職中的挫折,調整心態,不斷努力尋找機會。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等誘因影響外,還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一,個體對事件的知覺。對某一事件的認知和主觀感受在個體決定應付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中起著重要作用。認知方式限制了人們探索壓力條件的信念,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他人的知覺、人際關係及對採取不同型別的精神治療手段的反應。如果個體對事件的知覺是客觀的、合乎邏輯的,則問題解決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其二,社會心理支援。人的本質是社會化的,他依賴周圍的人提供的內在、外在的評價而存在。對個體而言,獲得確定的評價的意義比其他任何事都更為重要。這是人們應付大量壓力的重要的社會心理支援資源。這種重要的支援資源一旦喪失或沒能發揮或支援失當,面對壓力的個體將變得無比脆弱、失衡並進一步產生危機。

  其三,應付機制的形成。人們透過日常生活,學會了運用各種手段去應付焦慮和減少緊張,並逐步形成了應付壓力的模式。那些被人們運用過的有效的應付辦法會成為人們日常解決壓力的一部分而被納入他們的生活模式中,並逐漸形成了人們解決壓力的一套有效的應付機制。相反,如果沒有恰當的、有效的應付機制,個體的壓力或緊張持續存在,危機便會隨之產生。

  其四,個體的人格特徵。危機人格理論認為,心理危機還受個體的人格特徵的影響,容易陷入危機狀態的個體在人格上具有的特異性有:注意力明顯缺乏,看問題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質;社會傾向性過分內傾,這種人格特徵使個體遇到危機時往往瞻前顧後,總聯想不良後果;在情緒情感上具有不穩定性,自信心低,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極差;解決問題時缺乏嘗試性,行為衝動欠理性,經常會有毫無效果的反應行為。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有心理危機的個體或群體的一種短期的幫助行為,其目的是及時對經歷個人危機、處於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將發生危險的物件提供支援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它不同於一般的心理諮詢和治療,最突出的特點是及時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動是成功的關鍵

  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這也使我們不得不去注意這一特殊群體,並採取可行的措施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坦然面對生活。對於如何處理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學校不僅要抓好專業知識上的教育工作,而且也要抓好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不但在知識上有所收穫,同時,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高校要增加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但往往自己沉浸在其中並不會去注意。學校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學校可以設立各級關注體制,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及早對其進行修正和調整。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家庭配合關注學生

  家庭對學生來說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家長要做好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並及時留意孩子出現的異常,與學校做好配合,早發現、早糾正,以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四)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鍛鍊

  自我暗示是靠思想、語詞,對自己施加影響以達到心理衛生、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目的的方法。透過自我暗示,可以調理自己的心境、感情、愛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如,面臨緊張的考場,反覆告誡自己

  學習自我暗示,需要堅強剛毅的意志,要對自我及自我暗示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在實踐中進行鍛鍊,使自我暗示得到恰如其分的應用。下面介紹兩種具體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1. 冥想放鬆法。你可以用一件真實的物件,如某種球類,某種水果,或者手頭可以找到的小塊物體,來發揮自我想象的能力,具體做法是:

  (1)凝視手中的橘子(或其他物體),反覆、仔細地觀察它的形狀、顏色、紋理脈絡;然後用手觸控它的表面質地,看是光滑還是粗糙,再聞聞它有什麼氣味。

  (2)閉上眼睛,回憶這個橘子都留給你哪些印象。

  (3)放鬆肌肉,排除雜念,想象自己鑽進了橘子裡。那麼,想象一下,裡面是什麼樣子?你感覺到了什麼?裡面的顏色和外邊的顏色一樣嗎?然後再假想你嚐了這個橘子,記住它的滋味。

  (4)想象自己走出了橘子的內部,恢復了原樣,記住剛才在橘子裡面所看到的、嚐到的和感覺到的一切,然後做5遍深呼吸,慢慢數5下,睜開眼睛,你會感覺到頭腦清爽,心情輕鬆。

  2. 自主訓練法。又叫適應訓練法,其中較簡單的一種方法如下:

  (1)取坐姿,把背部輕輕靠在椅子上,頭部挺直,稍稍前傾,兩腳擺放與肩同寬,腳心貼地。

  (2)兩手平放在大腿上,閉目靜靜地深呼吸3次,;排除雜念,把注意力引向兩手和大腿的邊緣部位,把意念排導在手心。

  (3)不久,你會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產生溫暖感,然後逐漸地擴散到手心全部。這時,你心理可以反覆默唸:

  (4)做5遍深呼吸,慢慢數5下,睜開眼睛。

  社會為大學生減壓

  大學生是一個即將跨入社會的新群體,他們可以為社會的建設新增新的活力,社會應該為大學生擇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以使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9

  一、量表簡介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可以用做評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10個分量表,分別是:

  一、 強迫症狀,如害怕考試、作業反覆修改等強迫行為;

  二、偏執,如認為別人對自己有不良意圖和評價不正當的偏執想法;

  三、敵對,如脾氣壞,常有與人爭辯和摔東西等衝動行為;

  四、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如缺乏人際關係中的友好感受和滿意度,或感到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獲得理解和支援;

  五、抑鬱,如對未來喪失信心,興趣索然;

  六、焦慮,如緊張,心神不定,煩躁;

  七、 學習壓力,如感到學習負擔重、存在厭學、 害怕考試等問題;

  八、適應不良,如不適應學校生活;

  九、情緒不平衡,如對學習 的興趣、對老師和同學的情緒忽高忽低;

  十、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氣。

  本量表既可以從整體上衡量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可以根據每個量表的平均分進行評價。

  二、計分方法與結果解釋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採用五級計分法,即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偏重為4分,嚴重為5分。該總均分是由60個專案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試者心理健康的總均分,表示心理健康總體狀況。10個分量表分別由6個專案組成的,將每個分量表6項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該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總均分或因子分低於2分,表示心理比較健康;超過2分(包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總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表示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三、測試結果總體概述

  考慮學生實際,排除假選擇的可能性,對因子分2.5分以上的進行了統計,參測學生各因子所佔比例為:強迫症狀19.16%、偏執13.53%、敵對14.05%、人際關係敏感20.81%、抑鬱16.43%、焦慮20.53%、適應不良24.33%、情緒不穩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從以上資料看出如下問題:

  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焦慮、人際關係敏感五項都超過學生數的20%。

  2、學生進入職校後,大部分學生住校,開始遠離父母,進行相對獨立的生活,增加了與同學相處的時間,但是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相互熟悉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表現在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敏感比較明顯的比例較高,當然情緒不穩還應該考慮到離家住校後的想家情緒的影響。

  3、焦慮因子、敵對因子的比率也較高。根據這一測試結果,建議班級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班會、家長會、師生交流等機會,給學生創造溝通、傾訴的平臺,進而得到緩解。

  四、綜合建議的三個策略

  1、掌握應對策略,對班級測試指數高的專案因子,即不要迷信測試、也要適時調節:針對班級整體發揮集體的作用,有意識的開展班級活動,充分利用班級骨幹,也要充分給重點學生創造活動平臺。

  2、各類因子指向的學生應對策略建議: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狀況,必要時對家長提出建議;對學生要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心,更重要的是針對性的安排談話和活動,做學生忠實的傾聽者,加強認知指導。

  3、個別特殊學生關注策略:經常傾聽和關注,不歧視,不傳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嚴重的一定要告知家長轉介到專門心理諮詢部門進行治療或矯正

  綜上所述,本次測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為班主任及家長提供一些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依據。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0

  如果你問一位中學生"你健康嗎"他也許會說:"我當然健康,瞧,我壯得象頭小牛犢,從沒生過病。"可是健康不應只指體格健壯與否,還應包括心理在內的健康。嚴格地說,只有體格健康還算不上是健康,因為健康不只是體格健壯與否,還包括心理健康與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解釋: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從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如膽小、憂鬱、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係不良等。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生理健康的指標較明確,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較為困難,因為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和心理,並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應指出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能只看一時性的偶爾現象,使斷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差異。

  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 正確的人生態度。

  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抱有正確人生態度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會變革時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頭腦清楚,眼界開闊,立場堅定,即不保守,也不冒進……總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妥,與時代共同進步,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滿意的心境。

  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都比較滿意,沒有心理障礙。滿意的心境來源於正確的認識,由於他們能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外貌、德才學識有正確的分析。他們在別人的議論包圍中既不會被讚揚、歌頌衝昏頭腦,又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因為他們對自己心中有數,能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有益的東西。他們不自驕自傲,也不自輕自賤。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會淹沒在別人的議論中無所適從,他們總是處於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他們對別人也有一種客觀的、全面的評價,不會忽冷忽熱,不會苛刻地要求別人。對工作、生活、學習也有正確的標準,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總是滿意的、愉快的。

  ③ 和諧的人際關係。

  樂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這是因為他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因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人為善的人能夠與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際關係和諧,心情當然就比較舒暢,心理會處於健康狀態中。

  ④良好的個性。

  統一的人格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誌,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保持統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偽,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既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頑固執拗,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

  ⑤適度的情緒。

  充分的理智人與動物區別在於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勝消極情緒,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要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而不低下猥瑣、淚喪悲觀的情緒,更不會反覆無常。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1

  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回答清楚。每個人都以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這是我嗎?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也是每個人都得回答的問題:我是誰,我是怎麼生活到現在的,我的現在如何,以後怎麼發展。大學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回答好這些問題,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和發展都很重要。

  我從小學到現在,和大多數的學生一樣,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考重點高校,考重點大學。我那時的想法,就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好好考大學,好的大學就等於將要有好的工作。每天都是這樣說,我就按父母說的,一步一步的走下來,這期間我都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努力往父母說的做,其他的也都是人云亦云,這樣一直到了大學開學。我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我才到了我的低潮時期,這時的我不知道該怎麼和人交流,這裡我接觸到的人,天南海北,各式各樣,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處理生活方面的事。彷彿一切都變的很難,一切都要自己去想,去做。那時的我很迷茫,也想了不少。以前的我,無憂無慮,只要做好學習,一切由父母安排。現在一切都得自己拿注意了。一時不習慣起來。在剛開始的時候,還和同學同寢發生過不愉快。那時的我,覺的和這的生活格格不入,總想回家,每天都過的很壓抑。現在未免有些莞爾。到了現在,我也想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心裡也覺的好了很多。我也想到了我的未來該怎麼做。所以我現在覺的,大學的生活真是很鍛鍊人,真是塑造一個人的黃金時刻。這時候的心理是最容易受影響的,而這種影響是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的。直到了那個時刻,我才覺的,我的生活才剛開始呢。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高潮和低谷,我知道以前無論如何,都已經過去了,未來才是我該認真考慮和為之奮鬥的地方。

  我是誰。我的回答是,我就是我,父母只能給予意見,而不能給予實際。一切都只能自己去做。我就是我,別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給我的一面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冕。我就是我,我的未來,由我自己把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選擇。無論對錯,結果只能自己承擔。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否到了成人的境界。但我知道,我以後該好好的判斷自己的選擇,好好的走自己的路。我覺的這種想法很重要。至少,給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也許我從以前到大學之前,我都是渾渾噩噩的走過來的,但我知道,我決不會渾渾噩噩的走過這大學四年。我一定會知道,這四年我的目標和意義。我的將來,我也無法想象的出來。也許我的判斷能力還不夠吧,但對我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知道該怎麼去走。

  我覺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每種生活方式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們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的生活方式和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生活。所以我從不干擾別人的生活,至多給別人一些我的想法。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隨意批評別人的想法是不對的,是不尊重別人,所以我從不隨意批評別人的意見。我覺得說謊會給人不誠實的表現,即使是開玩笑也不合適,所以我從不說謊,只開開小玩笑。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每個人也都很容易受傷,所以我從不說別人。我很願意和他人在一起。因為我覺的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和其他人在一起可以很好的學習別人的優點,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惡人或善人,真正絕對的惡人或善人都是無法生存的。我覺的我應該好好鍛鍊自己判斷能力。為什麼別人能看到的優點我卻看不到。這就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不止這,我覺的我還有些地方得加強,比如和他人的交流能力,願意和別人交流不代表能夠很好的交流。還有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膽量,我還是不能很從容的和陌生的人交流。還有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加強。在大學,失敗和被超越是家常便飯。沒有好的承受能力,很容易自暴自棄。

  我個人比較欣賞比爾·蓋茨,主要是我覺的他不僅是為成功人士,更是我覺的他有許多過人的地方。第一是他的眼光,他知道以後IT業將飛速發展,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從事了IT業。第二是他做事的手法,他可以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同種問題,還可以創新性的來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這裡也許有些先天的因素,學習不來。但是,他的心理素質是絕對的好。IT業向來都是沉沉浮浮的,他沒有失敗而放棄,看到成功就預測到了下次的成功。這是我欣賞的地方,不為實力,只為那心態。

  透過這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我覺的有些收穫。我一直覺的,我的心理還是比較健康的,但是進入大學以後,各種問題都湧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我在這短短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發現了自己原來的心理障礙。發現問題總是比憋在心裡不知道,不疏導好。我在這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知道了該如何來發現,疏導,防範這些心理障礙,快樂地度過這四年時光。不過我知道我還只是學了些皮毛。我還想知道些解決心理問題的實際方法和一些關於人際交流的實踐性的技巧的知識。這些實踐性的知識很實用,也能和理論結合。最好多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示例來加強理解和應用。

  我覺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有一點很受大家歡迎,就是能和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心理的障礙也是透過大家相互交流來疏導的。可能因為大家還是有些排斥說出心裡的事,覺的這挺不好意思的。這其實都能理解,這都是個過程,社會的發展肯定會改變大家的想法的。要知道心理的健康是個漫長的過程,一次兩次的交流的疏導是不夠的,我覺的大家能相互交流,就能加強這種疏導,大家能交個朋友,多個朋友就是加快心理健康的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而且這樣大家都能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來,讓大家都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還有就是播放一些關於心理的電影,能讓大家感同身受,能更好的接受這種關於心理的想法和論點。不僅能讓大家接受些現實的教育,也能讓大家有些心理方面感觸。這樣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對心理和現實的理解。現實和人的心理是相互關聯的。外界能影響心理,心理也能對外界有作用。我覺的如果課堂上能加點關於實踐性的知識能更好。因為純理論畢竟枯燥,深奧,不好理解。結合些實踐的東西,能更好的提高學習的興趣。比如放的關於實踐的影片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讓心理能讓自己向好的方面發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2

  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後,我在心裡健康方面受益良多。主要是關於“目標”這個問題上的充分理解與認識、確立與衝突。高中時,我只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隨著“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我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但是由於對大學生活缺乏瞭解,所以,確立目標時產生了許多心理衝突。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學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殿堂,剛入大學時也十分興奮、愉快。但興奮和激動之後,卻發現現實中的大學原來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日復一日無限迴圈。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衝突。其次,大學培養目標的“高”與“空”使我對目標難以把握,覺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階人才,可我卻感覺目標的內容比較空洞,目標的階段性也不明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標來設計和規劃自己。我不免會產生產生心理衝突。剛開始面對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後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面對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它教會我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它鼓勵我積極投身實踐活動,走進外面那個紛繁複雜的“課堂”,經風雨,見世面,在實踐中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並從中獲得社會經驗,正視人生舞臺後面的許多真實情景,領悟人生的哲理。

  這門課程幫助我規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準備做些什麼樣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一個好的人生規劃太重要了,而這門課就很好的幫助了我。步驟一是發現或搞清楚主要人生目標是什麼。在不斷的自我提問中確定自己的目標。步驟二是當能夠用一個簡單的句子表達出我的人生目標了,那麼就可以著手準備實現這專案標了。在這方面,職業的選擇就是我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職業是一個工具,是幫助實現終極目標的工具。規劃自己的職業的重要性。

  1.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助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指導,為我的未來照亮了道路。

  2.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從自身性格、能力、優勢與不足、情緒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分析。)

  我認為我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我喜歡笑,性格活潑,在自我認識方面,我善於反思自己的心理與行為。從小我就有寫日記的習慣,我經常會對自己的內心活動進行分析,這讓我瞭解自己的能力和優缺點,對自己不會有過於苛刻的要求。經常性的反思也讓我思考問題比較深刻,看待問題較為全面,所以給人印象比較穩重。在社交方面:我喜歡與人交往。我待人誠懇,為人善良。與人交往時能處處尊重、信任他人,重感情。能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立場審視自我的行為,體驗別人的心理感受。並且善於洞察別人的情緒與情感,樂於幫助別人。因此我的人緣也很好。對待事情方面:我會“三思而後行”。遇事冷靜分析,以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不輕易下結論。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工作上有上進心,做事認真、勤奮,思路清晰,有條理。我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如書法、繪畫、唱歌、打球、旅遊、跳舞、寫作等等。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透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己個方面素質,充實自己,享受人生樂趣。但同時,我還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做事不夠細心,不夠有耐心等很多問題,這也是需要我不斷努力克服和改善的。

  3.根據自己的成長史,分析在成長過程中什麼人或什麼事對自己發生了重大影響,是如何影響到自己的。

  在我過去二十年裡,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我印象最深、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小學的班主任鄭老師。小學時的我是個內向害羞的人。回望過去,曾經有那麼一塊玻璃,牢牢地禁錮著我的心靈,讓我無法釋放自己,我那時候性格孤僻,只愛躲在教室最後靠窗的一角,那是我個人的天地。朋友們不願意和一個聲若蚊蠅的夥伴玩耍,幾乎只會囁嚅著說話的我讓所有老師都懶得提問。“許多人圍成一個圈子在遊戲而我卻被鎖在心靈的黑屋子裡,遠遠地望著,永不可能衝破枷鎖。窗外溫暖的陽光下,我的心,寒冷如冰。”這句話是我當時心情的最好寫照。

  五年級的時候,來了一位新的班主任,她教語文。在她的第一堂課上,不知多久沒被老師搭理的我竟被第一個叫起來回答問題。全班譁然。我呆住了。我甚至埋怨她為什麼要和安分守己的我作對,讓我承受巨大的壓力。然而我還是鼓起勇氣站了起來,喃喃著我的答案,然後又偷望了她一眼。

  “同學,你的聲音能不能再大一點,大一點”她還在堅持著。

  所有的視線火辣辣地集中在我身上,一股熱浪從長眠的心靈衝頂而出。淚如泉湧,我不顧一切地大聲喊出了我的答案。

  我不敢抬頭,更不敢看她的臉."啪,啪,啪",接下來分明是她的掌聲。為我鼓掌是的,為我鼓掌!她走到了我的面前,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說:"你有如此的勇氣,喊出自己的見解,難道就沒有勇氣推開你心中的窗嗎?"

  我呆住了,熱血凝固在發燙的臉頰,耳邊震盪著的是方才輕輕震撼心靈的聲音——不,那絕對是一聲感召!我聽到了來自心靈窗外的召喚!是的,是這個聲音,打碎了我的精神枷鎖;是這個聲音,重新鑄就了我內心的剛強;是這個聲音,讓我的內心充滿了自信與希望!

  後來的我,逐漸打開了心牆,變得開朗外向,回望我踏下的成長的腳印,無不充滿了自信和陽光.除了"感激"二字.真的,我從裡感謝這位重生我的老師。

  4.幸福源於什麼?你怎樣挖掘生活中的幸福?

  我認為,幸福只是一種個人的感覺罷了,看你自己怎麼看待它了。很多時候,簡單就是一種幸福。生活本來就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會讓原來簡單純粹的人生變的迷茫與困惑起來。什麼是幸福?這是個太老套的問題,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和標準都不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陽是一種幸福,可以聽家人在你的餐桌嘮叨個沒完那也是種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諢也是種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邊的空氣,充盈在你的周圍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時光老人給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一樣均等,只是,因每個人的態度不同而使幸福變得不公平,悲觀的人認為,幸福是那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樂觀的人認為,幸福就在身邊。

  幸福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開心度過每一天,很輕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很滿足;把握時光,不留下遺憾,很充實。這,也許就是一種幸福吧。一個幸福的人不是由於他擁有的多,而是由於他計較的少,懂得發現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很多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像野草一樣蔓延瘋長,像空氣一樣彌散於每個空間,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實很簡單。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但凡福禍相依,苦樂摻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地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的。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時空的分秒間。

  5.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失敗?你覺得自己面對挫折的方式正確嗎?

  在遇到挫折與失敗時,我們應當沉著冷靜,不慌不怒。增強自信,提高勇氣。 審時度勢,迂迴取勝。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勇往直前。既定目標不變,努力的程度加倍。同時,倘若原來太高的目標一時無法實現,可用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來替代,這也是一種適應的方式。 再者,尋找原因,理清思路。當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一個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你受挫時,先靜下心來把可能產生的原因尋找出來,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境,就需要昇華精神,修煉道德,積蓄能量,風趣樂觀。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3

  摘要: 人生的過程總是充滿了喜怒哀樂。我已經踏入人生第20個年頭了,借心理健康課的這次作業,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曆程。學會了如何進行自我完善,如何進行情緒的調控,如何應對挫折和壓力,如何塑造和培養人格和意志品質。家庭、學校、教會生活的體驗,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長曆程和人生經驗中,每一步成長都是我學習積極面對人生的機會。我是如何生活到現在的,我的現在如何,以後怎麼發展,回答好這些問題,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和發展都很重要。

  自我分析

  (一)發展史之高峰低谷

  個人發展史的過程為:

  1、開始對社會、人文、科學等有一個簡單的接觸,學會了基本的知識,瞭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認識和基本的道德準則的選擇等。

  2、開始規劃並努力實現夢想、願望,並懂得如何正確地選擇生活方式。

  3、發展潛力和提高專業技能;儘量多方位發展個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學習並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個人精神生活,豐富個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長、交流和溝通等方面的個人發展。

  5、增強自我認知,取得個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實現。 我想我的發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階段吧,那時的我已經慢慢地開始理解父母的艱辛,瞭解父母的難處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鬥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們生氣,學習也更上一層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到如今,自我感覺低谷就在高中階段了,那時的我從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面對不一樣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動力和目標,儘管最終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狀態,但始終都覺得是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點遺憾,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識到自己成為成人

  開始意識到自己成為一個成人最初的感覺是在初中階段,當時父母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現在已經快16歲了 ,應該懂得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吧。當時一聽這話瞬間覺得自己似乎真的長大了,該懂事了。其實真正感覺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成人的時候便是自己18歲生日的時候吧,說也奇怪,僅僅一天之隔,18歲前和18歲後就是不同的兩種感覺,從此肩上無形地多了一種壓力,不,是責任感。所以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再也不要讓父母為我操心,我給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安心、放心、舒心、寬心、關心。而體現我成熟的標誌就是能夠完成常規性的日常工作,並且進行復雜思維的工作;富於冒險、敢於競爭,經營、管理、勸服、監督和領導,並實現機構、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的工作。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勸說、支配和言語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領導力強的優勢;能剋制自己衝動的想法和行為。感情明確,熱愛家人,朋友,懂得謙讓,不會隨情緒辦事情等等特點。

  (三)最好的五個品質

  我覺得應該是積極、樂觀、有耐心、幽默、虛心。

  在我看來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我樂觀的心態,在經過人生最低谷之後,在我看來,一切的問題都不值得一提,自然,這就造就了我樂觀的心態,成為了我最引以為豪的優點。我是一個熱情開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適應的能力特別強。喜歡和別人共同工作,樂於參加或組織各種社團活動。不會斤斤計較,對於別人的批評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見面時,也很能和對方聊得來。情緒比較穩定,對於生活中的變化和各種問題,一般都能比較沉著樂觀地應對。能較好地協調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想法,一方面,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不會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聽得進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會固執己見。活潑好動,為人幽默,在集體中比較受人歡迎,對人對事非常熱心。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雖然不是特別遠大,但會持續地去追求。客觀理智,注重現實,獨立堅強。遇事果斷、自信。能堅持完成自己計劃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個人興趣愛好上,我喜歡音樂,但只是喜歡,從其中獲得快樂,並沒有太多的奢望和夢想,我認為一個人喜歡一種東西,並不是極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從中獲得一種心靈及精神上的養分,從而獲得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兩個偶像,一個是擁有億萬家產卻始終靠自己努力奮鬥的香港影視歌三棲明星——林峰 ,一個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獎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們都有驚人的天賦,而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他們光環背後的努力奮鬥和一次一次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並最終功成名就。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是謠言的光環,而是一種堅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決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們一樣,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終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觀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昇華,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並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無論是在高中,還是現在的大學生活中,我堅持著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讀很多書,並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然後越來越認識到品行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關係到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於律己的信條,並切實的遵行它。平時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於助人。以前只是覺得幫助別人感到很開心,是一種傳統美德。現在我理解到,樂於助人不僅能鑄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會得到很多好處,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自己。對於老師,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為他們在我彷徨的時候指導幫助我。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我可能將不知道何去何從。我現在領悟到,與其說品德是個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說是個人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得對社會負起一定的責任義務,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負的責任,在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為社會,集體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評意見

  自身的不足:一、沒有自信,很多時候開會時,都要求大家盡力地想出辦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個方案,但由於沒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聽別人在那兒侃侃而談,這就導致了朋友都說我僅僅是去湊數的,在我這裡沒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壓力很大時,會過度緊張,甚至產生消極情緒,特別表現在考試前。現實中,考慮的東西太多,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考慮的太過複雜,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壓力,反而產生了副作用。自然,這些不足我已經慢慢在改進了,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就能逐步擺脫他們,使自己更優秀。

  最後來個總結吧,我認為每個人透過寫這篇報告都再次了認識了自己,其實這個對於自我的分析還是很必要的,不斷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滿的人生!透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我還是有收穫的。我一直覺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儘管進入大學以後,各種問題都湧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現問題,我在一次次困難挫折面前,學會了如何堅強,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發現並解決了自己原來的心理障礙。發現問題總是比憋在心裡不知道,不疏導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和與人相處中,知道了該如何來發現,疏導,防範這些心理障礙,快樂地度過這四年以及以後的時光。不過我知道我還只是學了些皮毛,懂了那麼一點點,我更想知道一些解決心理問題的實際方法和一些關於人際交流的實踐性的技巧的知識。這些實踐性的知識很實用,也能和理論結合。最好多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示例來加強理解和應用。非常感謝同學朋友的關心和老師對我的教導,我也會繼續努力完善自己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4

  作為一名新入學的大學生,我對大學這個充滿著誘惑和夢想的地方有著太多的迷惑,經調查,近幾年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 面臨的學習、生活、情感和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日 益突出,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的校園穩定。

  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得不讓人們重點關注,聽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對這一問題做了系統的調查並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社會大環境、錯誤的價值觀引導、拜金主義、網上不良資訊等。所以,針對這幾個方面,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儘量克服,用美妙的成功來報答我們的青春。

  其次,大學生對自己前途的規劃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經調查,有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甚至連上大學的明確目標都沒有,有的只有迷茫和消磨時間,針對這一方面,我們首先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用盡一切我們可以動用的經歷。我會在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考取工商管理學研究生,這是我的目的,而過程我便需要不斷地鍛鍊自己,不斷地積累自己的人脈與自己的管理協調能力,以至於在以後的生活裡更好的體現自己的價值。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情感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問題,情感問題包括很多方面,如何保證下面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正確解決大學生問題的重要準則。

  一、自我意識: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自知、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內涵。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愛惜自己、保護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是自愛;遇事不退縮畏懼,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強烈的自信心,有積極的進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麼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強;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抵禦各種不良的誘惑,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裡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些,但是應該教育學生注重在這些方面進行自我培養。

  二、適應能力:你在他鄉還好嗎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節作用的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而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的篩選,競爭的考驗,任何人都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否則便會被無情地淘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瞭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三、人際關係:讓我們真誠地握握手

  由於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獨生子女,由於高中階段“孤軍奮戰”式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不善於和他人相處。在調查中瞭解到的學生抑鬱和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因此,要教育學生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讚美和鼓勵,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實踐證明,有好的人際關係就會有好的心情。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團活動,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5

  一項對福州4所高校360名2000級新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水平問卷調查顯示,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於一般人群,尤其在強迫、抑鬱、焦慮、恐怖、偏執等症狀上表現顯著。

  這次調查是福建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日前在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4所高校同時進行的。調查使用的是心理衛生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共90個專案,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等10個症狀因子,涉及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方面。調查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查,調查表由學生自填,統一指導語和方法。

  調查發現,新生在強迫、抑鬱、焦慮、恐懼、偏執及總均分等專案上均高於全國常模,具體表現在“過分擔憂”、“感到苦悶”、“難以入睡”、“感到對別人神經過敏”、“容易煩惱和激動”、“感到難以完成任務”等方面。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比男生差一些,在軀體化、焦慮、恐懼3個專案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策劃這項調查的福建師大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三年級學生、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蔡旭認為,導致這種狀況可能與福州高校新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他分析說,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大學新生處於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時期。這一階段任務艱鉅,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衝突,強烈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等一系列問題,存在於每一位大學新生的心中。這些矛盾衝突存在過於強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種刺激(如人際挫折、學習挫折)時,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影響個體的健康發展。

  從個體生活環境來看,當前社會處於轉型時期,生長在沿海改革開發前沿地區的福州高校新生,他們所受到的來自外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也較為複雜。新舊觀念的碰撞、對多元價值趨向的無所適從,這不僅進一步加劇了他們迅速成長中原已產生的各種矛盾衝突,而且極有可能引發新的矛盾衝突和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從現實生活來看,新生們在中學時形成的優勢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脅,使之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此外,當代大學新生中,獨生子女佔了很大的比重。獨生子女常常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鍛鍊,心理較為脆弱、敏感。

  至於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男生嚴重,特別是軀體化、焦慮、恐懼等症狀明顯高於男生。這可能與女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及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一方面,青少年時期身心發展的飛速變化帶給女生的心理困擾和適應問題比男生多,女生更容易產生緊張感和不安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父輩們往往對女孩的關心、保護比男孩更多一些,容易導致女孩優柔寡斷、膽怯、敏感的個性特點。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及成因分析,作為一個“過來人”,蔡旭同學給新生們提出了具體建議:為了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新生應積極調整心態,對自己要有一個再認識。不因生活環境不適應而產生失望感;不因人際關係不適應而產生孤獨感;不因在中學時的優勢消失而產生失落感;不因對學校管理制度不適應而產生壓抑感。當然,學校也應儘快建立和完善心理衛生機構,透過舉辦有關的心理健康講座、心理諮詢等活動,幫助新生入學後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篇16

  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興衰,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指導,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這個群體的健康與否,預示著國家的未來是否處於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同時,小學生處於長身體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強小學生的心理指導,可以儘可能的減少未來的心理疾病人數,對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改善人口結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國家教育部的一位負責同志也強調: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前途。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教育系統更是責無旁貸。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萬人,對心理疾病的治療,已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指導,是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重要一環。要做好這項工作,認真進行小學生的心理情況調查,對我們分析、瞭解情況,對我們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著手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一)調查的專案及內容

  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所謂健康,它是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側面來表現的。從表現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診斷,而心理健康,測試的手段就比較複雜。同樣,瞭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要比了解小學生的生理狀況要困難得多。我們按照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認真進行調查工作。

  調查的設計:

  (1)時間:20xx.9.5---20xx.9.30

  (2)物件:本校三至六年級學生

  (3)方式:問卷、座談會等

  在對小學生的調查中,我分別從小學生 “對待學習成績的態度”、“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及性格、能力、交友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旨在考察學生智力智慧發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確的認識自己、良好的情緒注意力、心理承受能力,為進一步分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詳實的參考資料。

  (二)調查情況分析:

  1、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智慧發育正常。一個小學生,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有一定的求知慾和興趣愛好,一般說其心理就是健康的。從我們的調查情況看,能正常學習的小學生佔98%,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的佔97%,有一定求知慾和興趣愛好的佔99%。我校在校生為1800人,在這一方面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佔1—3%,約為300多人。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二個標準是同家庭成員、教師同學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誠懇、謙虛、公正和寬厚的態度對人。從我們的調查情況看,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佔99%,能以誠懇、謙虛、公正、寬厚待人的佔97%,在這一方面,也有1—3%的 小學生有心理障礙。

  ①父母關係與父母的對話程度非常好的,佔51%,比較好和一般的,佔21%和19%;幾乎不交流和根本不交流的,佔4.5%。與父母的最大分歧是不理解我的行為的,佔30%;其次是溺愛和過高期望的,佔13.4%;與父母產生矛盾時解決的方法,透過對話解決的學生,佔75%,其次是不服氣但還是接受的,佔12.3%。

  ②對學校的態度和師生關係上。學校生活非常滿意的,佔59%,比較滿意和一般的佔38%,不滿意的佔2%。對與教師溝通程度感到非常好的,佔36.4%;其次是一般的,佔32%,比較好的,佔25%;幾乎沒有對話和根本不對話的學生,佔6.1%。與老師最大的分歧是學習上的,佔15%;不理解我的行為的,佔13%,其他86名,佔20%。與老師產生矛盾時的處理方式是透過對話來解決的,佔63.6%;其次是不服氣但還是接受的,佔17%;第三用間接方法(第三者或信件)的,佔7%;第四是反抗,不想上學或逃學的,佔1.3%。

  ③與同學關係上能夠交心的朋友,佔48.4%;其次是有幾名的,佔38%,第三是沒有的,佔13%。交友的最大障礙是性格上的差異的,佔17.4%;其次是學習成績上的差異,佔7%。再就是缺少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和技巧,佔6%。與同學產生矛盾時處理方式是透過對話來解決的,佔64%,其次是不服氣但還是接受的,佔17%;第三是用間接方法解決的,佔7%。

  3、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表現在正確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努力發展身心潛能。不做無謂的怨尤,不易受消極性暗示的誘惑。在調查中,我瞭解到有99%的小學生在這方面是正常的,也有1%的小學生有這方面的心理障礙。

  4、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思想應該有條理,行為前後統一,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上有一定的毅力。在調查中,這一方面正常的佔99%,有1%的小學生有心理方面的障礙。

  5、在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有良好的情緒,比較活潑、開朗,經常保持愉快,遇事冷靜,處理謹慎,同情老幼傷殘,憎恨壞人壞事,嚮往美好未來。調查情況表明,95—97%的小學生屬於心理健康範疇,另外3—5%的小學生有這方面的心理障礙。

  6、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適應環境變化,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這方面心理正常的佔99%,有心理障礙的為1%。

  以上的調查情況表明,就本校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發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圍繞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六項標準所展開的調查,各項指標均有1%的比例屬於有可能有心理障礙的範疇,儘管其中的各個專案間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絕對數字還是較大的,其中所蘊含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認真分析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緩的工作了,我們既要對這些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 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二、認真研究,剖析造成心理障礙的原因

  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各種生理原因。

  1、社會原因:

  社會的整體環境惡劣,會導致小學生對生活失去信心。小學生生活的周邊環境負面因素太多,使他們對周圍的人失去信任,長期以往,在他們的心理上留下陰影。由於社會環境影響面大,對小學生所造成的影響不是點式的,而是面式的,這樣就會使一批小學生受到影響,產生心理障礙,對於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其絕對總數是不可忽視的,其對社會發展的潛在的負面影響也將是巨大的。因此,國家的和平,社會的安寧,人們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減少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

  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殘缺家庭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很不利的。殘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離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員不全的家庭,亦稱單親家庭。我國心理學者曾對我國28個省、市、自治區1564名1—5年級的小學生的情緒情感進行比較分析(其中離異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發現離異家庭的兒童則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感,如焦慮、冷漠、自卑、孤僻、萎縮、敵對等,並因此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在雙親不全的家庭中,以雙親不和對小學生有更大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分歧、爭吵、敵對會使孩子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矛盾、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反社會行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學生長輩因自身的心理障礙,在和小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有意無意的使其病態心理影響了小學生;同時,一些小學生的長輩,相互關係緊張,他們不注意自己行為對小學生的影響,從而使一些小學生下意識的對自己周邊的人或事物,採取敵意的態度。再者,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記得中國教育電視臺的一個《保護兒童權益公約》的廣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在一陣車鳴聲、傳呼聲、麻將聲、成人吵鬧聲中,一直不停地在傾述著什麼,但他發出來的微弱聲音,早已被成人社會的“噪聲”淹沒了,最後當一切噪聲停止,才聽清孩子說了一句:“你們為什麼都不聽我說呢?”。我想這個公益廣告的確把兒童的生活處境揭示得淋漓盡致!難怪那麼多小學生感到孤獨,認為誰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教師總是要管這管那。

  據調查,我校獨生子女約佔35%。發現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著自理能力較差,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較弱,依賴性比較強,脫離家庭、親人的照顧將寸步難行。產生原因是由於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而忽視能力的培養。父母嬌養、過分保護、照料,從而導致學生一切都由家長包辦代替,產生依賴性,缺乏獨立性,缺少自我服務、自我鍛鍊意識。這樣會給孩子以後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帶來許多障礙。

  在我和小學生的交談中,瞭解到個別小學生的心理障礙確是因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個小學生家庭父母不和,關係緊張,甚至到了快離婚的地步,使這個小學生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造成這個小學生的心理障礙。

  3、學校原因:

  以往的時間裡,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校的領導、教師覺得學校教育主要是儘可能多培養“應試人才”,提高升學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內只抓智育,而課後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多種補習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考試緊張、厭學、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又過高,加上社會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4、生理原因:

  在調查中,我瞭解到一些小學生,由於他們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學生一樣得到正常的發展,時間一長就有了某種心理障礙;還有一部分小學生,他們因先天或後天的原因身體殘缺,這使他們下意識的產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礙。

  三、齊抓共管,多方面做好心理指導

  學校層面,透過調查,我們已知道,在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因社會、家庭、生理等各種原因,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指導,要使我們每一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要重視這項工作。同時要使每個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導必須具備:真誠、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託有社會意義的背景,透過各種技術手段,認真細緻的做好這項工作。

  1)要以真摯的感情,誠懇的態度和同學相處。我們和他們相處,決不能虛心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導將無從下手。在這次調查中,我和小學生們融切相處就是一例,這也是我能完成這次調查工作的重要一環。

  2)要換位思維,要從不同的視角,和同學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心理有障礙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他們,是能否和他們進行交流的關鍵。

  3)除了真誠、理解以外,還要注意對每個同學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

  4)做心理指導工作,要適當的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專題性活動;課外合作遊戲;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疏導學生從沉悶的氣氛中釋放出來;注意用非語言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時空;注意觀察,可以採用反饋技術,重複一些師生言行,引導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消除學生的下意識自我防護意識等。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感染。

  5)要特別注意對具有自卑心理障礙學生的具體分析。其中,要特別注意小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矯正小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瞭解他們的想法,儘可能滿足他們的願望;適當讓他們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驗,增強他們自我承受心理;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自我優越心理;創造輕鬆環境,淡化其不安、煩躁、孤獨、離群心理。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為和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當然相信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長”,則同樣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還要深入瞭解兒童,根據兒童的天性來培養道德品質。要充分考慮孩子的人格、興趣、愛好,不要輕易把自己的願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家長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規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三)透過有效的家校合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親子觀和育人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

  社會層面,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透過宣傳,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學對待心理問題,使人們遠離迷信,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以及時地科學治療,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對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正確認識,來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和教師對心理學、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視,使心理學真正早日走進人們的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