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的實踐調查報告
春節習俗的實踐調查報告
辛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了,這段經歷,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那麼我們需要好好地進行總結了。怎樣寫實踐報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的實踐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寒假,學校再次讓我們做關於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這也是假期作業的慣例,之前,這個作業我沒有特別的重視,所以之前並沒有參加之前的評比。這個假期,這個作業我將會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兩個九月,所以這學期的時間較長,放假較晚。一到了假期,同學們一定在家裡都規劃好了自己的假期。隨著寒假的開始,也寓意著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說春節習俗,有人說,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後,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唇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影象,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XX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床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年初二
開年 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蔔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孃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窮鬼日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戶。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農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初一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著寫,道字最後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麼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乾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於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衛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著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麵,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現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麵食買著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牆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徵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餘。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