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

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並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那麼調查報告要注意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 篇1

  今天,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一份《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卻讓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地球擔憂起來:我國耕地土壤點位汙染物超標率為19.4%,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和多環芳烴成為罪魁禍首。作為百姓“米袋子”、“菜籃子”的耕地土壤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汙染,甚至威脅到我們每天食用的蔬菜、水果、糧食這些“舌尖上的安全”。或許這些汙染並不像煙囪中冒的黑煙、河流裡淌的汙水那麼直觀,但它們的確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的土壤現狀

  上週,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釋出《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汙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割槽域土壤汙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

  從土地利用型別來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10.4%。從汙染型別看,以無機型為主,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有機型次之,複合型汙染比重較小。從汙染物超標情況看,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無機汙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1.6%、2.7%、2.1%、1.5%、1.1%、0.9%、4.8%;六六六(六氯環己烷)、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汙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1.4%。

  據瞭解,這是首次進行的全國性土壤汙染普查,環保部自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開展了歷時8年的調查。

  以下幾組資料特別值得關注:在調查的690家重汙染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佔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製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化纖橡塑、礦物製品、金屬製品、電力等行業。調查的工業廢棄地中超標點位佔34.9%,工業園區中超標點位佔29.4%。

  在調查的188處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場地中,超標點位佔21.3%,以無機汙染為主,垃圾焚燒和填埋場有機汙染嚴重。

  調查的採油區中超標點位佔23.6%,礦區中超標點位佔33.4%,55個汙水灌溉區中有39個存在土壤汙染,267條幹線公路兩側的1578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佔20.3%。

  此外,重金屬鎘汙染加重,全國土地鎘含量增幅最多超過50%。據調查結果顯示,鎘、汞、砷、銅、鉛、鉻、鋅、鎳這8種重金屬為主的無機物的超標點位,佔了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其中又以鎘汙染佔大頭,達到7%。鎘的含量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增加10%~40%。

  我們的新任務

  雖說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汙染型別最多的是無機物,但有機物對土壤的汙染程度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上升到國際層面。

  從《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不難發現,不僅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型別中屢屢可見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汙染物的身影,而且在工業廢棄地、化工園區、垃圾焚燒和填埋場、採油區等典型地塊也發出有機物汙染嚴重的警告。

  土壤汙染的老問題還未解決,新門檻又出現了。國際上,開放的永續性有機汙染物(POPs)受控清單不斷加碼。3月26日,《關於永續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修正案新增列的10種POPs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將面臨履約新任務。

  目前,環保部對新增列POPs掌握的情況是:在這10種新POPs中,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PFOS)在我國的應用領域很多,包括:輕水泡沫滅火劑、電鍍鉻霧抑制劑、農藥等生產,近年來發現在油田回採處理劑領域有所應用,但基礎資訊獲取的難度很大。而同樣作為新增受控POPs之一的硫丹,我國的生產量僅次於印度,約佔全球產量的1/4。目前,我國登記生產硫丹原藥的企業僅有兩家。近兩年,我國硫丹年產量穩定在5400噸左右。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在登記有效期內的硫丹產品有38個,製劑登記作物有棉花和菸草,防治物件為棉鈴蟲、煙青蟲和蚜蟲。

  根據環保部的統計,在其他新增POPs中,我國從未生產和使用十氯酮、六溴聯苯、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3類物質。另有5類物質在我國曾生產和使用過,但目前已經停止了生產和使用。其中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已於上世紀80年代停止生產;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已於2004年全面停產;林丹已無農藥登記和原藥生產;五氯苯不再作為農藥生產和使用。

  我們面臨的挑戰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治理土壤汙染的成本高、週期長、難度大。據環保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被汙染的土壤可以透過修復降低其風險或危害從而恢復其功能,一般包括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3類方法。但由於土壤汙染的複雜性,有時靠單一方法難以修復土壤汙染,需要採用多種技術,特別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

  比如,削減和治理POPs汙染的難度就非常大。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建信教授認為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法規問題,新增POPs相關管理、控制法規相對缺失,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嚴重不足。無論是生產、應用、排放和報廢等環節,目前的政策法規均沒有涉及PFOS,預計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制度需要幾年。

  二、是管理問題,PFOS不屬於中國化學品管制名單,也沒有任何相應的標識。我國沒有對現有化學品進行評估,因此沒有對PFOS的管理措施,國家也沒有PFOS的生產標準。

  三、是替代問題,受到技術轉讓、專利保護等因素的限制,替代成本將成為巨大的障礙。如PFOS,按照國外替代成本估算,極端替代情景下替代成本超過億元。

  我們如何應對

  耕地土壤汙染事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要保住“舌尖上的安全”,首先就要保證土壤安全。

  據悉,國家將採取5大措施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堅決向土壤汙染宣戰。

  一、是編制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編制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二、是加快推進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程序。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土壤環境保護列入立法規劃第一類專案,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

  三、是進一步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工作。在本次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環保部將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等部門組織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詳查,進一步摸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目前已初步形成總體實施方案。

  四、是實施土壤修復工程。國家將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試點示範,逐步建立土壤汙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汙染治理修復。

  五、是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國家將強化土壤環境監管職能,建立土壤汙染責任終身追究機制;加強對涉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處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管控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投入品亂用、濫用問題,規範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和處理處置活動,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汙染。

  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 篇2

  一、總論

  土壤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任何生物都離不開土壤。民以食為天,眾所周知,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也就沒有人們賴以生存的衣、食等基本原料。土壤資源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由於人口的增加,全世界正承受越來越嚴重的糧食危機。特別是對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而土壤資源又相對匱乏的特點,更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資源,去為人類造福。為此,本門課程特意透過土壤調查,能讓我們對土壤資源有初步的瞭解。

  此次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課程的實習調查區域是以海南大學儋州校區為中心,海南大學儋州校區位於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鎮寶島新村,調查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位處北緯約19°29′~19°31′,東經約109°28′~109°29′之間。主要任務是調查儋州校區周圍的土壤型別分佈情況及土地利用現狀。

  此次土壤調查工作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階段、中期的野外調查階段和後期的室內工作階段。準備工作階段主要需明確調查任務,收集整理調查地區有關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農業生產等基本資料,以及前人對本地區土壤調查的成果等,透過這些基本資料和調查成果能讓我們對當地的土壤資源有一定的認識,為我們去實地調查提供了有利依據。根據航片,實地勘察調查路線,為野外調查階段做好充分準備。野外調查以比例尺為1:4300的航片為底圖設定主要剖面點、檢查剖面點和定界剖面點,觀察記載土壤質地、顏色、結構、新生體、緊實度、土壤型別、母質以及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專案。室內工作階段根據野外繪製的草圖進一步補充完善清繪土壤圖,編寫土壤調查報告。

  二、調查地區的自然和農業概況

  1、調查區地理位置

  儋州市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瀕臨北部灣,位於北緯19°11′至19°52′,東經108°56′至109°46′,陸地面積3265平方公里,儋州市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構成。丘陵佔76.5%,濱海平原佔23.13%,山地佔0.37%。南部屬山地和丘陵地帶,西南屬平原階地及火山熔岩臺地,東南部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間,中部為河流衝擊平原,北部主要為玄武岩和第四紀的海相沉積層,海拔在5—1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而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位於儋州市西邊四公里的寶島新村,處於北緯19°29′58.03″~19°31′20.98″,東經109°28′32.56″~109°29′55.46″之間。由於海拔高度以及調查區域範圍延伸不大,因此,土壤型別變化跨度不大。

  2、氣候特徵

  儋州位於海南省西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受颱風影響小而輕,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年均氣溫23.5℃,年均降雨量1823毫米。受颱風影響少而輕。

  3、調查區地形特點

  儋州市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大致呈傾斜走勢延伸,地勢情況主要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組成。其中,丘陵佔76.5%,濱海平原佔23.13%,山地佔0.37%。南部屬山地和丘陵地帶,西南屬平原階地及火山熔岩臺地,東南部為沙壤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200米之間,中部為河流衝擊平原,北部主要為玄武岩和第四紀的海相沉積層,海拔一般在5—1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地區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紗帽嶺海拔752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大小山巒160座,多在東南部。而地處儋州範圍內的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周邊主要是以丘陵臺地為主,其土壤型別為磚紅壤,土壤母質大多是由花崗岩發育而來。花崗岩為酸性深成岩,富含矽酸礦物,主要成分有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等。

  4、水文特徵

  調查區附近有儋州境內最大的淡水儲水庫松濤水庫,源發自五指山流經白沙進入儋州境內,該庫水面面積130平方公里,庫容33.45億立方米,集雨面積1496平方公里。調查區的水資源若干小水溝,無大的河流,另外在儋州校區西邊,有一條人工渠。

  5、植被特徵

  調查區的植被主要以橡膠、水稻為主,此外,還有一些屬於科研基地,用於學校學生做農業相關實驗。

  6、土壤特徵

  調查區的土壤型別基本為花崗岩發育而來的磚紅壤,質地多是中壤,顏色大多是淺黃還有紅棕色,結構為團粒或者塊狀。此外,還有沖積土和水稻土等。

  7、農業概況

  調查區域有國營農場,主要以種植橡膠為產業。本地區屬於丘陵地區,海拔相對較高的丘陵坡及丘陵頂部多用於栽種橡膠或桉樹。丘陵坡底主要是各種果園或者菜地,但是規模都不大。丘陵間的低谷地主要是水稻田,規模較小,而且荒廢很多。

  三、土壤性態綜述

  1、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成土母質在一定的水熱條件和生物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作用而形成的。影響土壤形成和發育的最基本因素為氣候、母質、成土時間、生物、地形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六大成土因素。所以成土因素是一種物質、力、條件或關係或他們的組合,其已經對土壤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據調查,這裡的土壤型別主要以磚紅壤為主,其次還有水稻田各型別土壤,還有河流兩岸形成的沖積土等。

  2、土壤分類原則與系統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的分類原則是以土壤發生演變為基礎,從成土條件和中心概念著手,以典型土壤和生物氣候條件來判斷土壤型別。從上至下共設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屬、土種和亞種等七級分類單元。其中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屬高階分類單元,土屬為中級分類單元,土種為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以土類、土種最為重要。

  3、各種土壤的特性

  ①土壤分佈與生態環境

  丘陵臺地主要以中層麻磚紅壤和厚層麻磚紅壤為主,在丘陵臺地海拔最高處存在少部分薄層麻磚紅壤。此土壤型別主要種植有橡膠和桉樹,其他還有少量果樹。在少數水渠附近分佈有沖積土,此類土壤上面有農家自己種的.菜園。河沙泥田分佈在丘陵間的低谷地帶,常年種植水稻。

  ②土壤的形態特徵

  按照磚紅壤上層土壤厚度的不同,可以把調查區的磚紅壤分為厚層麻、中層麻和薄層麻磚紅壤三種。厚層麻磚紅壤的土層厚度>80cm,中層麻磚紅壤的土層厚度40-80cm,薄層麻磚紅壤的土層厚度<40cm。潮沙泥土是由沖積土形成,土壤剖面分層明顯,耕層以下幾個發生層的土壤質地均為砂土或砂壤土,有時還伴有多層夾沙層。調查發現此地區水稻土多為淹育型水稻土和潛育型水稻土,土壤剖面主要為青灰色,還有一些鐵鏽紋。

  四、土壤與土地資源評價

  1、土地利用現狀

  調查區的土地利用主要以橡膠林和水稻田為主,此外,還有少量的各種果園以及教學用地,具體分佈情況見附圖(圖略)。

  2、土地資源評價

  調查區大多數都是屬於二等宜農地,水熱條件一般,高產穩產農田為數不多,水稻產量中等。二等宜農地佔調查區的比例大,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對增產糧食和經濟作物具有重大意義。

  調查區也有一定比例的宜膠地。調查區的宜膠地多數屬於二等宜膠地,植膠條件一般,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如風害、寒害、乾旱等。

  五、土壤改良利用分割槽

  土地利用分割槽是遵循綜合相似性和區域差異性的原則,著重如實反映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現實特點,參照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並適當兼顧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向和途徑。分割槽的基本依據是:

  ①土地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相對一致性。

  ②土地利用現狀特徵和遠景開發利用方向的相對一致性。

  ③土地利用存在主要問題的相對一致性。

  ④土地開發利用途徑的相對一致性。

  ⑤基本保持縣級行政區界的完整性。

  調查區處於相對海拔較高的丘陵地帶,灌溉條件不是很理想,應繼續發展橡膠、果園等。在橡膠產業上投入更多的技術支援,進行科學管理。可在林間種植耐陰經濟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價值。果園種類應多元化,滿足市場需求。應合理利用水稻田,少施化學肥料,多施綠肥等,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經常採用翻耕、休耕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另外,對於一些荒廢的田地要充分利用,種植一些經濟效益好的蔬菜。

  我國土壤汙染現狀調查報告 篇3

  一、當前土壤汙染治理現狀

  目前我國耕地汙染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點多、量大、面較廣。我國汙染耕地汙染區域主要為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汙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和南方酸性土水稻種植區等。以重金屬汙染為主,鎘汙染最為普遍;二是總體可防可控可治。綜合來看,我國耕地汙染主要為輕度汙染,其中多數可採取措施加以治理,實現安全利用。對於重度汙染耕地,傳統治理措施已無法滿足安全利用的需要,必須劃分農產品禁止生產區,調整種植結構,開展限制性生產。由於重度汙染區所佔比例不大,所以需要結構調整的比例有限,面積較小。今天土壤環境汙染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比我們遇到得早,治理也比較早。隨著基於風險的土壤環境管理理念,得到廣泛接受,治理修復策略也從高能耗、高干擾的治理修復技術轉向綠色可持續的修復策略。近年來,我國對土壤汙染防治越來越重視,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的市場逐步開啟,但仍存在對土壤汙染認知的片面性、修復過程不科學、二次汙染控制不足、重治理輕調查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緊密結合實際,科學確定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的政策和技術路線,不走或者儘可能少走彎路。

  二、土壤汙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土壤汙染地域差異明顯。在地理座標上,我國土地面積跨域大,且土壤豐富,在土壤汙染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在農業發達的西北地區,土壤環境較好;在工業密集和經濟發達的中南地區,土壤汙染嚴重,且以重金屬汙染為主,中南地區的土壤本身具有豐富的重金屬,加上人類文明活動的影響,導致土壤中的重金屬超標。故我國的土壤汙染呈現出地域差異。

  2、農業用地是土壤汙染的重災區。在農業發達的地區,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使用各種化肥、農藥,隨著時間的積累,導致農業用地遭受到嚴重的汙染,在汙染嚴重的地區還會產生有毒蔬菜和糧食。農業用地汙染現狀主要以有機和無機複合汙染為主,無機汙染的主要汙染物是鎘,有機汙染源是畜禽養殖廢水、農藥和化肥。長期的汙染導致土壤的自淨能力無法恢復原狀,並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

  3、複合汙染和汙染擴散現象普遍。複合汙染是當前我國土壤汙染的主要特徵,主要因有機和無機汙染相互作用導致。有機汙染主要因農業生產活動所引發的土壤汙染,主要以有機固體汙染和有機廢水為主,無機汙染主要以重金屬汙染為主,包括鎘、汞、砷、鉻、鎳等。當前我國的土壤汙染呈現出明顯的擴散趨勢,具體表現為:農業汙染向農業擴散、城市汙染向農村擴散、地表汙染向地下擴散。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汙染防治的難度。

  三、土壤汙染的治理對策

  正面應對土壤汙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美麗中國不可迴避的重要生態環境問題。在土壤汙染防治尤其是土壤汙染修復的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修復活動導致的二次影響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路徑。

  1、把握土壤汙染防治需求與機遇。我國發展綠色可持續修復最直接的需求是缺少可實施的綠色修復管理規定和技術規範。當前的土壤環境監管政策和技術導則主要針對場地尺度的環境安全和風險管理,難以保障區域汙染場地的最優管控和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國內發展綠色可持續修復最迫切的需求是缺少區域汙染場地修復開發環境安全與統籌決策機制。發展綠色可持續修復最根本的需求是缺少戰略部署和促進修復綠色發展的關鍵因子和調控政策。

  2、借鑑發達國家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的經驗。針對土壤汙染修復,發達國家先後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國家政府部門指揮和控制階段,第二階段靈活的國家法規為地方特定場地的決議創造條件和空間,第三階段的利用法規為私有團體參與土壤修復創造機會並掃清障礙。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各國土壤汙染防治的早期,不僅面臨歷史遺留環境管理錯位留下的大量工業用地汙染問題亟待解決,新問題、新標準以及對應的新政策還會層出不窮,雙向壓力下保障土壤環境修復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十分重要。針對土壤汙染修復和管理活動的費用效益分析的結果表明,荷蘭全國50年開展土壤修復活動,從修復到背景目標到第二階段基於風險的管控體系,再到倡導綠色可持續的修復管理體系,土壤環境治理獲得的社會整體效益與投入略有盈餘基本持平。因此,我國從最初階段就係統構建減少土壤修復的碳足跡、生態足跡和環境足跡的土壤修復模式是必然選擇。

  3、走綠色可持續風險管控與修復之路。綠色可持續修復是當前場地修復發展的新階段和新趨勢。綠色可持續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與土壤環境管理的階段劃分和政策引導高度相關。發達國家綠色可持續修復興起的原因包括:過度修復頻發、日益嚴重的二次影響,以及社會各界對綠色可持續觀念的認同。從21世紀初期,國際上開始關注汙染場地可持續修復,實踐表明場地風險管理和修復工程活動在達到可接受風險水平的同時,還會產生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正面或負面效益。土壤汙染修復走綠色可持續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路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成為有效應對和系統解決土壤汙染這一社會普遍問題的必由之路。

  4、採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4.1強化政府主導責任。建立政府主導的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責任機制。相關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和農產品檢測結果,及時提出工作建議,確保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切實落到實處。

  4.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透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加大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資金支援力度。統籌財政資金,探索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企業自籌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4.3提升技術支撐水平。按照“源頭控制,過程清潔、末端治理”的原則,依託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機構開展農業投入品減施、水分管理、土壤調理、品種替代、汙染超標農產品安全利用等實用技術研發,儘快形成一整套適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農用地安全利用技術模式與體系。

  4.4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加大土壤汙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力度。提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水平,營造全社會支援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實現耕地安全持續利用的強大氛圍。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下我國的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監測水平、法律法規、防治技術和資金等方面,所以當下必須要提升監測水平、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防治技術、保障資金,這樣才能確保土壤汙染防治的有效性,並實現土壤汙染防治卓有成效的目的。

  拓展延續

  造成我國土壤汙染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國的土壤汙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是造成其周邊土壤汙染的主要原因。尾礦渣、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堆放等,導致其周邊土壤汙染。汽車尾氣排放導致交通幹線兩側土壤鉛、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汙染。

  二、是農業生產活動是造成耕地土壤汙染的重要原因。汙水灌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養殖等,導致耕地土壤汙染。

  三、是生活垃圾、廢舊家用電器、廢舊電池、廢舊燈管等隨意丟棄,以及日常生活汙水排放,造成土壤汙染。

  四、是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區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原因。

  我國防治措施

  我國土壤汙染問題的防治措施土壤汙染的防治包括二個方面:

  一、是“防”,就是採取對策防止土壤汙染;

  二、是“治”,就是對已經汙染的土壤進行改良、治理。

  預防措施

  1.科學地利用汙水灌溉農田。廢水種類繁多,成分複雜,有些工業廢水可能是無毒的,但與其他廢水混合後,即變成了有毒廢水。因此,利用汙水灌溉農田時,必須符合《不同灌溉水質標準》,否則,必須進行處理後,符合標準要求後方可用於灌溉農田。

  2.合理使用農藥,積極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科學地使用農藥能夠有效地消滅農作物病蟲害,發揮農藥的積極作用。合理使用農藥包括:嚴格按《農藥管理條例》的各項規定進行儲存、運輸和使用。使用農藥的工作人員必須瞭解農藥的有關知識,以合理選擇不同農藥的使用範圍、噴施次數、施藥時間以及用量等,使之儘可能減輕農藥對土壤的汙染。禁止使用殘留時間長的農藥,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藥。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如擬除蟲菊酯類農藥,這將有利於減輕農藥對土壤的汙染。

  3.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為了既能有效地防治農業病蟲害又能減輕化學農藥對的汙染,需要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益鳥、益蟲和某些病原微生物來防治農林病蟲害。例如,保護各種以蟲為食的益鳥;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蟲、蜘蛛等益蟲來防治各種糧食、棉花、蔬菜、油料作物以及林業病蟲害;利用殺螟桿菌、青蟲菌等微生物來防治玉米螟、松毛蟲等。利用生物方法防止農林病蟲害具有經濟、安全、有效和不汙染的特點。

  4.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土壤保護意識是指特定主體對土壤保護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包括特定主體對土壤本質、作用、價值的看法,對土壤的評價和理解,對利用土壤的理解和衡量,對自己土壤保護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以及特定主體的觀念。在開發和利用土壤的時候,應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工作,使廣大幹部群眾都知道,土壤問題是關係到國泰民安的大事。讓農民和基層幹部充分了解當前嚴峻的土壤形勢,喚起他們的憂患感、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

  治理措施

  1.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方法。土壤汙染物質可以透過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淨化。蚯蚓是一種能提高土壤自淨能力的動物,利用它還能處理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以及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因此,蚯蚓被人們譽為“生態學的大力士”和“淨化器”等。積極推廣使用農藥汙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汙染:嚴重汙染的土壤可改種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纖維作物等,也可種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屬能力強的植物,如羊齒類鐵角蕨屬植物對土壤重金屬有較強的吸收聚集能力,對鎘的吸收率可達到10%,連續種植多年則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鎘量。

  2.汙染土壤治理的化學方法。對於重金屬輕度汙染的土壤,使用化學改良劑可使重金屬轉為難溶性物質,減少植物對它們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鎘、鋅、銅、汞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從而降低它們在土壤中的濃度,減少對植物的危害。對於硝態氮積累過多並已流入地下水體的土壤,一則大幅度減少氮肥施用量,二則配施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等化學抑制劑,以控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大量累積。

  3.增施有機肥料。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特別是土壤膠體性質,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淨化能力。受到重金屬和農藥汙染的土壤,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膠體對其的吸附能力,同時土壤腐殖質可絡合汙染物質,顯著提高土壤鈍化汙染物的能力,從而減弱其對植物的毒害。

  4.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調節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重金屬變價元素在土壤中的行為,能使某些重金屬汙染物轉化為難溶態沉澱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從而降低汙染物危害程度。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即Eh值,主要透過調節土壤水、氣比例來實現。在生產實踐中往往透過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來實施,如水田淹灌,Eh值可降至160mv時,許多重金屬都可生成難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

  5.改變輪作制度。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條件的變化,可消除某些汙染物的毒害。據研究,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和消除農藥汙染的有效措施。如DDT、六六六農藥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殘留量大,而棉田改水後,可大大加速DDT和六六六的降解。

  6.換土和翻土。對於輕度汙染的土壤,採取深翻土或換無汙染的客土的方法。對於汙染嚴重的土壤,可採取剷除表土或換客土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優點是改良較徹底,適用於小面積改良。但對於大面積汙染土壤的改良,非常費事,難以推行。

  7.實施針對性措施。對於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透過生物修復、使用石灰、增施有機肥、灌水調節土壤Eh、換客土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汙染。對於有機汙染物的防治,透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和Eh等措施,加速汙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汙染。總之,按照“預防為主”的環保方針,防治土壤汙染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汙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汙染;對已汙染的土壤,要採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汙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汙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