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調查報告範文

新型城鎮化建設調查報告範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時,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最終根據調查情況形成調查報告。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一篇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供參考閱讀,希望您喜歡!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處於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段。我們要牢牢把握住城鎮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要妥善應對種種挑戰。城鎮化的成功將大力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程序,同時也有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以及構建和諧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揚州地區城鎮化建設經歷了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階段和90年代中後期的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在帶來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諸如城鄉差距明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來,為了積極響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號召,揚州開始步入城鎮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早在“十一五”期間,揚州就已經認真貫徹城鎮化發展綱要,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揚州市“十二五”發展更是制定了關於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它是“創新揚州、精緻揚州、幸福揚州”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我們要肯定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同時也要分清形勢,勇於發現不足,善於抓住機遇,沉著迎接挑戰。

  本調研報告將分析解讀中央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規劃檔案,全面分析揚州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挖掘現行城鎮化建設程序中存在的問題,再結合蘇南和浙江等地城鎮化建設的優秀案例,最後得出關於揚州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1.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1.1新型城鎮化的含義

  新型城鎮化是我黨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臨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重要的改革發展引擎。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叢集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1.2新型城鎮化的原則

  為了更好地實現城鎮化,我黨正確分析傳統城鎮化的不足,進而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其“新”的內涵在於強調以人為本,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強調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強調最佳化佈局,就是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強調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強調文化傳承,彰顯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強調製度改革,形成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本次新型城鎮化提出了7大原則,即:以人為本,公平共享:將人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統籌城鄉:推動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同步發展;最佳化佈局,集約高效:根據實際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建設佈局;生態文明,綠色低碳:貫徹環保低碳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文化傳承,彰顯特色:因地制宜,杜絕千城一面;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處理好市場與政府在發展中的關係;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形成自上而下,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制度。它們是實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強有力的思想指導,是分析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的理論依據。

  1.3新型城鎮化的必要性

  傳統城鎮化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無法忽視的。首先,傳統城鎮化“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導向造成了農村蕭條與城市過度擴張並存的尷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之間缺乏有效合理的銜接,應當創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機;第三,沒有因地制宜,導致城市缺乏品牌效應;第四,發展質量不高,資源消耗和浪費嚴重;最後,缺乏產業創新機制,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困難,產業結構不成體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段,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黨偉大而明智的歷史性決策。

  2. 揚州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

  2.1揚州城鎮化發展趨勢

  根據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底,揚州市城鎮化率為61.20%,比上年提高1.2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4.77%)6.43個百分點,低於省均(65.21%)4.01個百分點。與省內城市相比,居省內第六。

  上圖直觀地反映出揚州近10年來的城鎮化發展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然而,揚州城鎮化發展雖總體呈良好上升態勢,但與蘇南城市城鎮化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2.2揚州城鎮化特點

  2.2.1城鎮體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雛形初步形成

  揚州目前已形成以揚州主城區為中心,以高郵,寶應,儀徵三個縣級城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該體系還包含11個重點中心鎮和其他64個鄉鎮。其中,11個重點中心鎮包括:小紀鎮,郭村鎮,邵伯鎮,菱塘回族鄉,三垛鎮,臨澤鎮,射陽湖鎮,曹甸鎮,範水鎮,月塘鎮和大儀鎮。揚州的城鎮體系以揚州主城區為核心,呈輻射狀對周圍的次級城鎮進行服務和管理。由此可見,揚州地區的城市群已經初具規模,其結構類似於衛星城市體系。新型城鎮化注重大中小城鎮的合理協調發展,促進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合理化。揚州地區初步成型的城鎮體系為今後城鎮化程序奠定了可靠的結構基礎,有助於未來形成城鎮功能互補、發展相互促進的格局。

  2.2.2中心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程序加快

  根據揚州市總體規劃(2012-2020),揚州中心城區面積擴大至以揚溧高速、啟揚高速、京滬高速、長江及夾江圍合的範圍,面積增至640平方公里。隨著中心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張,它所能吸納的人口數量也在上漲。根據總規,預計到2020年,揚州中心城區人口將高達210萬。揚州積極推進新城建設,打造完善西區新城,以江都地區的發展融合作為契機,建設江廣融合地區“智慧生態新城”。中心城區的擴容過程必將產生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城市可吸納人口數量。由此看出,揚州城市發展需求旺盛,可吸納人口數量大於需轉移人口,城鎮化建設是大勢所趨。

  2.2.3揚州整體發展質量得到提高,人居環境有所改善

  揚州公共基礎設施不斷髮展,城鎮的公共服務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態與人居環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間,揚州城鎮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綠色城鎮化水平高,居地級市前列。2014ICMA國際區域峰會發布“中國小城鎮居民綜合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揚州市民對於本地區的交通,醫療,生態,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較高的滿意度。相較其他城市,揚州地區的生活滿意度綜合得分最高。2006年揚州榮獲“聯合國人居獎”也從側面肯定了揚州新型城鎮化的成果。為了進一步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保護生態耕地,揚州編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產業發展規劃。

  2.2.4小城鎮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對市域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揚州地區小城鎮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不斷上升。根據江蘇省統計局2009年釋出的《揚州鄉鎮經濟發展及實證分析》,揚州小城鎮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也趨於合理化;鄉鎮財政收入穩步增加;鄉鎮企業數量逐步增大;外資引入比例增大;鄉鎮固定資產投資加快。以邵伯鎮為例,它以龍蝦產業為載體,大力發展旅遊美食文化經濟。它的美食旅遊產業也積極帶動了其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小城鎮作為重要的區域載體,已經成為揚州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區劃調整加強了中心城區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引導能力,促進小城鎮生產佈局最佳化;因此,它為小城鎮帶來了發展新機遇,利於城鄉統籌。小城鎮經濟發展模式靈活多樣,具有地區特色,它的持續健康發展必將大力拉動以揚州市為中心的城鎮體系的繁榮與穩定。

  3. 揚州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合理佈局有待提高,城鄉二元制制約公平共享

  揚州城鎮化總體水平不高,與蘇南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且城鎮化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與工業化程序,這造成了地區發展不均衡,城鎮層次結構難以發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佈”。市區,縣城人口的高度密集與小城鎮人口的低密度並存。城市群雛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級城鎮之間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補合作機制;城市體系的等級缺位使中心城區發展壓力過大,並且嚴重影響了中小城鎮的健康發展;中心城區輻射面未能覆蓋整個城鎮系統,帶動能力有待提高。

  城鄉二元製造成了農業人口進城就業難。城鎮化造成了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現狀。短期來看,解決了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問題;但長期來看,城市發展飽和之後,農民工的處境就變得進退兩難。農村宅基地的補償條例未能考慮到土地的升值潛力,這導致了補償款普遍偏低。城鎮社會保障能力較弱,農民工無法享受到社會保障。城鄉二元結構更加劇了農民工的尷尬處境,使社會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化。未來揚州的規劃要打破城鄉二元制,努力形成城鄉一體化,以城帶鄉,公平共享,協同發展的和諧局面。

  3.2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建設用地與耕地矛盾大

  揚州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城鎮化發展質量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傳統的城鎮化運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與城鎮化率,導致城鎮化忽略了發展質量。城鎮產業結構整體層次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不相協調。城鄉用地結構不合理,土地集約利用與蘇南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傳統的城市規劃注重空間分佈,將土地按照功能區劃分,造成了工業區等與居住區的隔離。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為難題,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質。這樣的規劃理念並不能體現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要求,並且會進一步加劇城鎮化建設用地規模與耕地數量的矛盾。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當以不犧牲農業用地為前提,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採取集約型的發展方式,節約資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3.3城鎮產業集聚能力不強,產城融合度不高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至關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且發揮好政府制定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揚州城鎮產業集聚能力不強,市場主導能力不夠,城鎮化過度依賴政府政策推動,城鎮化過程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不高。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它有助於產生大量的規模效益,進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發展地區經濟。揚州的城鎮產業結構不成體系,未形成完善的園區化集約發展模式,鄉鎮工業普遍集聚效應不強;企業整合生產要素,生產資源的能力有待提高。鬆散的產業結構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增加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成本。

  3.4城鎮建設品質不高,基礎設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礎設施是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和空間平臺,也體現了一個地區城鎮化的品質。揚州市民對於城市大環境的滿意度較高,但是對於一些具體的小環境,如公共場所和居民區,表示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衛生環境不理想,衛生管理不到位。基礎設施建設是揚州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這也反映出揚州現狀城鎮建設品質不高的問題。現階段揚州的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不夠充分,功能不夠健全,服務不夠全面,質量不夠完善;這一現狀在鄉鎮級地區尤為突出。不少市民反應“停車難”的問題,認為揚州的公共停車位嚴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統和環衛設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慧公交覆蓋面還很狹窄,公交班次少,車內環境差,一些舊城區垃圾無法及時有效清理。更為緊要的是,新型城鎮化程序中,農業人口的半城市化勢必為揚州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城鎮化中大量人口的湧入要求城市不僅在數量上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更要在質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務系統的效能。

  4. 相關案例

  4.1無錫陽山鎮“桃文化”生態旅遊

  無錫陽山鎮在新型城鎮化的大潮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蘇錫常都市圈融生態、休閒、度假、養生為一體的特色“後花園”。陽山鎮善於開拓創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樂活智慧新市鎮建設模式。陽山鎮地處江南水鄉,以“中國水蜜桃之鄉”而聞名。陽山鎮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機遇,積極打造以山水田園為景觀特色、以桃文化休閒旅遊產業和生態農業為主導、現代工業為基礎、產業協調發展的特色鄉鎮。陽山鎮的桃文化博覽園深挖桃源農耕文化、地質科普文化、佛教禪宗文化、儒家書院文化,打造桃鄉農產品研發展示區、桃園農家體驗區、桃緣火山溫泉休閒區、桃花源居家養生社群等四大功能區。

  陽山鎮利用本地桃業優勢,引導發展水蜜桃種植業,提高了綠化覆蓋率,優化了環境生態;穩步發展以水蜜桃為主的多種經營,也打造了地區品牌效應,增加了經濟收入。陽山鎮根植於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規劃方針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

  4.2浙江桐廬中國最美縣城

  作為“中國最美縣城”,桐廬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開發規劃理念,本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將發展根植於它固有的環境風景資本,一開始就緊抓“美麗建設”。並且,桐廬人善於抓住機遇,在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不忘融入現代科技,勇於開拓,抓住機遇,積極發展各類新興產業。

  桐廬縣的規劃因地制宜,有序開發,突出重點,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透過城市跨江南岸發展,建設富春時代廣場,拉開了城市框架,構建美麗縣城的載體;第二階段,重點建設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觀、迎春路商務區,樹立桐廬美麗發展的形象。同時,結合三江兩岸生態環境整治工程,透過保護、改造等多種手段,推出了環溪、荻浦、深澳、陽山畈、蘆茨省級鄉村慢生活體驗區、莪山畲族風情村等一系列美麗鄉村精品村,突出了美麗亮點;第三階段,藉助旅遊,交通,科技西進,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設等平臺,大力發展快遞,電商等各類新興產業,拓寬發展方式,夯實美麗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如今的桐廬已經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傳統歷史美感和當代商業元素的美麗縣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區,科技新城各司其職,交相呼應,相得益彰,使得整個城市宜居宜業宜遊。

  5. 揚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5.1發展鄉村旅遊,走特色發展之路

  揚州地區地域文化獨特,具有較大發展鄉村旅遊的潛力。發展鄉村旅遊有助於彰顯地域文化,解決農民工返鄉就業問題,並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無錫陽山鎮的民俗生態旅遊給揚州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可借鑑的先例。陽山鎮以“桃文化”為基點,揚州地區可以因地制宜,規劃時,應根據不同的城鎮文化來定位發展方式:如邵伯“龍蝦文化”,儀徵龍舟賽,江都漆畫,高郵民歌等。

  發展鄉村旅遊業不僅是對新型城鎮化的積極響應,也是一條大有裨益的特色發展之路。將有利於改善城鎮的技術設施條件,提高城鎮化整體綜合水平,最佳化城鎮環境面貌。鄉村旅遊還能吸引農民工返鄉,經營鄉村旅遊產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進城務工就業難,待遇差的問題。對於旅遊區而言,鄉村旅遊能活躍當地經濟,增加收入,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旅遊業的發展還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質,改變價值觀念,促進多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未來揚州要深度挖掘地區文化特色,著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區域文化發揚光大,樹立揚州旅遊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約發展之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城鎮化用地規模不斷擴大,與有限的耕地數量之間矛盾日益增長。因此,要堅持走集約發展之路,切實保障農業用地的數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內涵增長”。

  為了實現集約化的發展模式,加強揚州城鎮產業的集聚能力,使零散的產業結構系統化,我市可以學習蘇南地區工業園區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並且藉助產業融合,拓展延伸產業鏈,形成園區的產業叢集效應。園區化的發展將會推動工業化社會的轉變,進而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同時,也有助於節約工業用地,為農田保護提供保障。不僅如此,園區還有助於招商引資,為區域經濟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準定位與系統化的運作。

  為了更好地保護耕地數量,還應學習應用城市邊界的理念,明確城鎮開發邊界,加快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地區的整治和改造。未來的規劃可以利用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有效阻止小城鎮發展邊界的蔓延。

  5.3產城融合,以業興城

  產業是城鎮化的重要支撐,要逐步減少政府在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的干預作用,加大市場的主導力,做好城鎮化前期規劃定位準備,避免出現空城死城的狀況,真正地落實產業在城鎮中的位置和發展空間;把握產業趨勢,注重前瞻性規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產業繁榮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傳統城市規劃注重空間分佈,新型規劃更加註重產業引導,產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於緩解傳統規劃帶來的交通問題:將綠色高效低汙染產業分佈於城區中,減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並且降低交通汙染。

  桐廬縣的電子商務產業為揚州的產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範本。根據地區特徵,揚州可以採取培育特色產業,開發資訊產業,發展“親農”產業,推廣綠色產業等方法來推動產城融合。我們要學習桐廬縣因地制宜,挖掘地區優勢的規劃方針,不斷推陳出新,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開闢新的產業發展方向,拓寬揚州未來發展途徑。

  5.4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美化鄉鎮村環境

  揚州自古以環境優美著稱,擁有“月亮城”的美譽。揚州的新型城鎮化要堅守城市生態品質大關,在發展的同時,注重美化鄉村鎮環境。要著力提升小城鎮的發展品質,最佳化鄉村鎮環境。重點加快道路、給排水、汙水處理、垃圾收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組織實施城鎮和村莊的環境整治行動,增強城鎮公共服務能力。

  要將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鎮化程序中,嚴守生態紅線,合理規劃生產與生態空間,依靠科技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在改善城鎮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保護生態資源、保持生態優勢、提升生態品質。隨著城市規劃技術的不斷提升,“海綿城市”這一理念逐步成為城市規劃領域的熱門話題。揚州地區水體改造條件較好,水系豐富,水塘眾多,非常符合建立海綿城市的條件。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溼地、坑塘、溝渠等水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同時,以城市建築、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積極實行垂直綠化,綠化屋頂,植草溝等專案。建立海綿城市有助於增大城鎮綠化面積,保持原始水土風貌,對於環境保護,美化村鎮,樹立揚州旅遊勝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