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通用10篇)
有關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通用10篇)
為了瞭解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我們務必要去搞清背後真相,並根據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調查報告。你想知道調查報告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1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洩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
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初二婦女返孃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裡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2
調查背景: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一、調查物件:
本村村民
二、調查方法:
聊天
三、調查地點:
自己家,村民家
四、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五、調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調查準備:
筆、信紙、照相機
七、調查經過:
1、上網瞭解並蒐集圖片,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瞭解當地春節習俗,並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後總結資料,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a、春節的起源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b、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c、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說得好“初一初二滿街走。”除夕夜後,就是大年初一,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大年初一吃餃子象徵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裡放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九、調查結果: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透過這次的關於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儘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十、我的思考:
我們可以透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徵著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麼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物件: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
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4
春節介紹: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課題:
家鄉春節風俗的調查
地點:
合陽縣某村
物件:
村內老黨員
方式:
問卷調查及親身體驗
時間:
20xx年1月26日
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這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意義的時間區間,是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興旺,是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中國人把過春節叫“過年”。
我透過走訪,詢問村裡老黨員關於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同時,自己也參與到春節的活動中,感受濃厚、喜慶的氣氛,瞭解家鄉純潔的風俗。
聽老人們講,中國人過春節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他起源於商代的“臘祭”。到年底,辛勤耕作的勞動人民舉行對天神、地神和祖先的答謝和祭拜。祭禮時,人們歡快起舞,氣氛非常熱烈,與現在的春節大同小異。村裡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臘月二十六燉大肉,
臘月二十七宰公雞,
臘月二十八白麵發,
臘月二十九貼門聯,
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拜親友。
這首歌謠形象的反映了家鄉過年的熱鬧景象。
為了迎接這個節日,家家戶戶常在春節前的很多天就開始做過年的準備工作,如進行衛生大掃除,貼春聯、年畫和窗花,購買和製作豐美的食品等,人們都忙極了。
春節前一天晚上叫“除夕”,在這一年的最後時刻,一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麵條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它俗稱“錢串子”,吃了它的人來年都會工作順利,賺錢多多。除夕之夜,很多人整夜不睡覺,等候新年的到來,這種習俗叫“守歲”,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時間的珍惜。除夕零點,也就是子時,人們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餃子,這是“更歲交子”的意思是。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動還是放鞭炮,這是為了驅散邪魔,祈求全年吉祥。
近年來,春節文藝聯歡晚會的節目精彩紛呈,也已成為除夕夜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節的早晨,人們都是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走新訪友,相互拜年,說些“過年好!”,“恭喜發財!”一類的吉利話。孩子們還會得到長輩們的壓歲錢,以示對他們學習的鼓勵。
春節的拜年要持續半個月,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又形成了一個歡慶的高潮,那就是歡度元宵節。
正月十五時,人們鬧社火,有耍獅子的,踩高蹺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
元宵節,顧名思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也叫“湯圓”,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在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放煙花,喜猜燈謎,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元宵佳節還有精彩的戲曲表演……
近幾年來,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透過村幹部的正確領導,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推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實,使中化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以展。這些可喜的事情都是在家鄉的春節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我衷心的祝願家鄉的經濟、文化生活越來越繁榮,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5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及其前後
調查地點:
我家附近城鎮
調查目的:
透過查閱資料、走親友、觀察周圍人的過節方式,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
調查過程:
一、查閱資料: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就流傳著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
傳說,玉皇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為什麼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法子。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
二、我的見聞:家人過春節的過程
我的家鄉處在南方地區,春節的習俗數不勝數,這其中,較著名的還不少,如蒸年糕、做臘肉、吃圓子、貼對聯、放煙花、拜年等等。我們一家子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寒那天就熱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掃除。擦窗戶、洗床單、掃地,只要能打掃的,就絕對不留一點灰塵。一家人雖然都不停地忙碌著,但臉上都喜洋洋的,充滿了對過年的期待。鄰居們也都紛紛行動起來,只要一開啟窗戶,隨時可以看見對面樓房曬臺上那些小小、花花綠綠的床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鮮美味的臘腸臘肉,真熱鬧!
此外,春節期間的賣場也是萬分火爆,此時人們的購物熱情異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煙花爆竹……有錢的買好的,沒錢的也得裡裡外外換新的,彷彿不花錢就不叫春節。走進超市,收銀臺前那長長的隊伍似乎永遠也排不完,紅紅火火的年貨街就不用說了,就連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妝品櫃、保健品櫃的顧客也多了許多,而且都是把把地買,往日掙錢的辛苦早已被春節的喜慶氣氛掩蓋得一乾二淨。我的家也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食品櫃裡、冰箱內、茶几上,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年貨。而煙花爆竹也早已準備好了,就等著年三十晚上的美麗綻放了。
盼呀盼,年三十終於來了,白天,人們貼對聯、購食材,準備年夜飯,而我們這些孩子,就開開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樣的鞭炮。等到天色漸黑,年夜飯就快好了。開飯前,家先互相口頭表達了祝福,然後一起吃晚餐,共度團圓之夜。酒足飯飽之後,叔叔點燃了煙花,頓時,深藍的夜幕映現出一朵朵禮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第二天是家拜年的時間,人人穿著豔麗,精神飽滿,將甜蜜的祝福送給每一個人。
過年真快樂呀!
三、我的感受:春節不一般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人們心目中最最隆重的節日,對人們擁有極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個習俗、每一個傳說都流淌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千百年來,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們熱愛著,沒有一個節日有春節這樣隆重,在人們人的心中有這樣高的地位。
我想,春節之所以這樣受人們重視,首先因為春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它帶給了人們快樂,給人們送去了溫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時間正好處在年關,奔波了一年的人們,看見了它的到來,就彷彿看見了忙碌的盡頭,看見了閒暇的空間,看見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節又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海外的遊子在這一天終於可以投入家的懷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來幾個春節哩!最後,春節又象徵著萬物的復甦、春天的降臨,這意味著一冬的寒冷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上一年的煩惱也將隨著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雲外。綜合想來,春節真是一個意義重、與眾不同的節日啊!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6
調查概況
一、調查物件:親朋好友
二、調查目的:更多地瞭解我國的民俗文化
三、調查方法:聊天
四、調查地點:自已家
五、調查時間:春節期間
六、調查人:
調查經過:
1、春節的起源(服裝、食物、慶典、活動、音樂等)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臘月三十,就出來覓食人肉,。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鞭聲,嚇得直逃。它又迎頭望到一家門口曬著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門裡一瞧,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溜了。人們摸準了“年”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2、春節的習俗(圖書、文字、實物等)
掃塵、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
3、不同民族的春節(苗族、傣族、壯族等)
苗族殺豬打餈粑預示著春節的來臨。春節作為一歲之首,對於苗族來說,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三十晚上“守歲”而不睡覺。從初一開始,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各種活動由此開始。有祈神禱富的祭祀祖先,有驅癘禳災的驅邪、有祈禱豐年的佔歲,有謝恩的喂牲,有聯絡感情的拜賀新年,有娛人娛神的各種活動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習俗約束人們,不可衝犯神靈,以祈福分。
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壯族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4、家鄉的春節是怎樣的(春節裡的趣聞)
除夕貼春聯福字,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吃年夜飯、看春晚,子夜放煙花鞭炮,火樹銀花,歡樂祥和。初一吃餃子,象徵著團圓和福氣。主婦包餃子時會在餃子裡包一枚硬幣,誰要吃到這個餃子誰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走出家門,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給小孩子發壓歲錢,這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調查結果:
我們的春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滿了喜慶熱烈的年味兒。
我的思考: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7
調查目的: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調查時間:
20xx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
甘肅省天水市
調查物件:
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路,書籍
調查方式:
透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透過書籍網路,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透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路書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灶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裡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裡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灶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裡打掃的乾乾淨淨,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穀,這是給灶神坐騎的草料。然後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灶的正中心,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灶神上天彙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唸唸有詞,最為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灶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說好話,回到家裡降平安”然後放炮以示歡送。之後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裡人都會忙著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永珍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
家裡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裡,有的還去天水市裡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說不定就找個好物件,等到年後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裡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裡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著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家裡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裡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著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著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個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著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著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著鞭炮等等。人到齊後就出發到大路上朝著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後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並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後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吃著瓜果,看著春晚,聊著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穫,青年們打著撲克,喝著酒,吃著菜,等著00:00點的到來。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裡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著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裡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走親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初三。我們村子裡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抬”,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說是認為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為這天是眾神的節日,也可以說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吃一個“餃團”也是一種麵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調查心得:
透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永珍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8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調查目的:
透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調查地點:
我家
調查方法:
向長輩詢問、在網路上查詢、瀏覽書籍
調查成果:
在調查中,我瞭解到,春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二)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古時候人們以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如今,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但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城市中,由於人們多住在樓房中,不便貼春聯,以致城市中這一風俗習慣正在慢慢消失。
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春節期間,處處可見人們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DD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我家門前貼上了“福”字。據說,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五)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鄉村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表達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城市人中很少掛年畫,但也總少不了掛曆,想必就是這個原因。
六)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但根據我的瞭解,由於每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已不再認為守歲是一種必要的活動。
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團年的時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初二則為出嫁女回孃家拜年。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拜年不同於往日,大多數情況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贈禮物,吃飯或者進行某項娛樂活動,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進行跪拜。
調查感言:
透過此次調查才大致上瞭解了春節民俗,但多數現已不用,或者改變。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年味淡了”。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應該有更加長足地發展,因此,我們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時,也要維護那些傳統的民俗,不讓“年味”在我們身邊漸行漸遠。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9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7日——20xx年1月20日共4天
調查地點:
四川省xx市xxx村
調查內容:
對我的家鄉xx鎮xxx村春節的消費情況進行調查。
調查目的:
透過家鄉春節的消費情況來分析家鄉人們的消費觀。
調查過程:
在20xx年春節前期在家鄉最近的街上首先初步觀察了街上家鄉人民都在瘋狂的購買年貨。各種蔬菜,水果,糖果,雞鴨魚等肉食品。而且透過觀察發現街上比起我小的時候多了很多賣的東西,各種商品很齊全,基本上能滿足大家過年的需求了。大家購買的熱情有增無減,還是同往常過年一樣那麼熱鬧。然後深入到人群中進行了問卷調查。
問卷如下:
1.春節主要的開銷是什麼?
2.在這個街上能買到需要的東西嗎?
3.只有過年才買這麼多的東西嗎?
4.過年消費大不大呢?能承受嗎?
5.為什麼過年就一定要大量消費呢?
6.對春節出現的奢侈現象有什麼看法?
7.春節大概需要支出多少?
調查結果:
透過調查總結髮現春節消費主要集中在食品消費、禮品消費、穿著消費、娛樂消費、家居消費、交通消費等。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在新年悠悠的餘韻中,人們摸摸荷包發現癟了不少。仔細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春節雖然好,但也是一個消費開支非常大的節日。春節消費集中在食品、禮儀、服裝等方面,具體情況如下:
一、食品消費
在春節消費中,食品消費佔的比重最大。由此可見,對於春節人們還是比較傳統的。勞動了一年,人們都希望在年尾時好好享受一下犒勞犒勞自己,大部分認為,在年尾時就應該吃好。從食品消費中看,零食方面的東西少了,水果類的東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這部分支出又佔了食品消費支出很大一部分。由調查可見,吃,在人們心中佔的位置重大,人們的消費思想還是處與傳統階段。
二、禮品消費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訪親戚,互相送禮也是不可少的。當今社會,春節送禮,許多人已經司空見慣了。許多人認為,春節送禮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在我們家裡,春節走訪親戚,給小孩壓歲錢,佔了春節費用支出的第二位。
三、穿著消費
過新年,穿新衣服,是一個老傳統了。一到過年,買衣服之類的服裝消費怎麼都是少不了的。穿上新衣服好像就預示著告別了舊的過去,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而新衣也代表了人們對下一年美好的期望。在家裡,買衣服也成了一項忙碌的事情。但有可能是時代觀念的轉變,現在的我們在過年的時候在服裝上面也不怎麼講究了,所以服裝的消費相對也就少了。
四、娛樂消費
現在的人越來越懂的玩,過年更是該放鬆的時候,於是娛樂消費的比列便直線上升,大人們就愛打打麻將什麼的,小孩就愛三五幾個約著出去玩。
調查體會:
過年開支相對平時大多了,人們似乎都愛把東西集中在這一個時候買。而消費的內容也涉及到各個方面,樣樣不缺。吃、玩、穿,是人們消費的大專案。不過從調查來看,人們的消費觀念還是沒怎麼變,在有些方面有些盲目,在某些方面投入太少,消費觀還有待提高。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每年都過春節,各地的人們都要放煙花爆竹、吃餃子……這是為什麼呢?於是我們做了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春節習俗的書籍,閱讀報刊。
2、上網瀏覽春節習俗的資料
3、和身邊的人交流各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資訊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上網查詢春節的食品餃子、年糕、糖瓜、湯圓、吃五豆、年年有餘、臘八粥
老人的講述:燃放煙花爆竹傳說古代人們為了驅趕“年”這頭怪獸,就利用爆竹的聲響嚇跑它。保護自己的食物和財產。
網路、書籍各地不同的民俗我國西南地區人民在春節進行除夕祭樹、偷菜節、汲新水等活動。
西北地區還有送孩兒燈、點燈山等活動,到處都有廟會、猜燈謎……
網路、身邊人的講述春節的順口溜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四、結論:
1、春節時人們都會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來,人們都會特別的高興。人們還會去走親訪友充滿祥和的氣氛。
2、民間的活動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區有著自己不同的慶祝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樸實的性格。
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而盛大的節日,全國乃至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過去人們過春節主要是為了能吃好、穿好。現在可不同了,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春節對現代人來說有著更深的意義,那就是幸福……